中建史 原始社会建筑与奴隶社会建筑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322511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建史 原始社会建筑与奴隶社会建筑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建史 原始社会建筑与奴隶社会建筑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建史 原始社会建筑与奴隶社会建筑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中建史 原始社会建筑与奴隶社会建筑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中建史 原始社会建筑与奴隶社会建筑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建史 原始社会建筑与奴隶社会建筑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建史 原始社会建筑与奴隶社会建筑课件(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篇原始社会建筑与奴隶社会建筑,第六章原始社会建筑 第七章奴隶社会建筑,第六章原始社会建筑(远古公元前2100年),第一节旧石器时代的住所 (几十万年前一万年前)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 (约1万年前公元前2100年),第一节旧石器时代的住所,“住所”没有建筑,只有住的行为 我国旧石器时代主要以天然石洞为住所 我国最早的住所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距今约50万年) 特点:,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 洞内较为干燥 洞口背寒风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第二节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建筑活动,包括三支古文化,南方古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中原古文化(黄河流域) 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河南渑池仰韶村 父

2、系氏族社会:龙山文化山东历城龙山镇 北方古文化(辽河流域至燕山以北地区) 红山文化内蒙古,古代文献相关的记载: 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有巢氏” 墨子辞过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礼记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家语问礼篇注曰:有柴谓橧,在树曰巢 孟子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文献表明原始建筑存在着“巢居”与“穴居”两种主要构筑方式,一、南方古文化(巢居) 二、中原古文化(穴居) 三、北方古文化,一、南方古文化,青铜器上的象形文字 甲骨文中的“京”字 河姆渡遗址的干阑建

3、筑构件 巢居发展的序列(杨鸿勋),二、中原古文化,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穴居的形态 穴居是最适合黄土地带的原始构筑方式 穴居的发展过程,仰韶文化,西安半坡聚落遗址复原示意 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示意 西安半坡F1大房子 西安半坡F24 郑州大河村F14,西安半坡聚落遗址复原示意,临潼姜寨聚落遗址示意,西安半坡F1大房子,西安半坡F24,郑州大河村F14,龙山文化,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半穴居遗址,淅川下王岗排房遗址,父系氏族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建筑形态变化: 出现了私有的窖藏 技术发展,出现吕字型半穴居 大房子消失 大型排房式住居,技术发展,地面建筑的比重上升 白灰面的推广

4、 土坯比例推敲合理(402010) 夯土,穴居的形态,原始横穴 宁夏海原林子梁遗址F13 深袋穴 河南偃师汤泉沟遗址H6 半穴居,圆形洛阳孙旗屯遗址 方形、长方形西安半坡遗址F21 吕字形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半穴居遗址,穴居是最适合黄土地带的原始构筑方式,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黄土地带得天独厚的深厚土层 适合于黄土地带干燥的气候特点 对黄河流域的寒冬能起到较好的御寒作用 易于施工,减法空间,耗费材料最省,穴居的发展过程,意味着土木相结合的构筑方式,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两种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黄河流域土文化 长江流域水文化 它们都朝向地面建筑发展,成为木构架建筑发展的主要渊源 它们又

5、各自延续着有生命力的原始形态,穴居窑洞建筑 巢居干阑建筑,三、北方古文化,辽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 是国内至今发现的最早的祭祀建筑,第七章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西周和春秋为奴隶社会(郭沫若) 奴隶社会出现了:,阶级 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青铜工具的使用以及后期铁器的使用,第一节考工记和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 第二节茅茨土阶、瓦屋、高台建筑,第一节考工记和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一、考工记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一、考工记的城市规划思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宋人聂崇义在三礼图中据考工记所画的王

6、城示意图,反映了奴隶社会后期城市规划所取得的成就 反映了为奴隶主服务的规划思想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反映出规划中的“择中”的思想意识 荀子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吕氏春秋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中论”,二、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道路)不必平以准。” “凡士者近宫,不士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因势论” 临淄齐城遗址 燕下都遗址 邯郸赵城遗址,临淄齐城遗址,燕下都遗址,邯郸赵城遗址,第二节茅茨土阶、瓦屋、高台建筑,一、茅茨土阶 二、瓦屋 三、高台建筑 四、奴隶社会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一、茅

7、茨土阶,华夏文明第一殿 表明: 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 单体殿屋已存在“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 庭院构成形成廊院式布局,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二、瓦屋,两个实例: 凤雏西周建筑遗址 召陈建筑遗址 瓦的出现 瓦出现的意义 瓦的演变,凤雏西周建筑遗址,召陈建筑遗址,瓦的出现,有各式板瓦、筒瓦,有的带柱状瓦钉,有的带瓦环 根据瓦的式样可推断当时的屋顶形式: 保温屋面 不保温屋面,召陈建筑遗址的瓦件,瓦出现的意义,提高了屋面的防水性能 推动了木构架的发展 改善了建筑的造型、面貌 意味着陶质材料走入建筑领域,瓦的演变,由大到小 由精致到粗糙 由雕饰到上釉 由多种规格到少数规格,三、高台建筑,商、春秋、战国时

8、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室”的建筑潮流 国民罢焉,财用尽焉,年谷败焉,百官烦焉,举国筑之,数年乃成。 孟子尽心篇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 中山王陵园全景想像复原图 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中山王陵园全景想像复原图,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高台建筑的特点 产生高台建筑的原因: 防卫上和审美上的需要 到汉代以后被淘汰掉的原因:,大量奴隶劳动的中止 木构技术的进步,高台建筑的特点,以土台为核心,其外包上木构建筑 木构本身并不大,结构也简单,但外观效果感觉很大 夯土工作量很大 形体很大,但空间不大 上下层的结构没有关系 层层落地,每层都可走到室外,四、奴隶社会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从构筑技术看,夯土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并创造了大体量的台榭建筑 在木构技术方面,已开始运用斗拱,已能制作带边挺、抹头的板门,连接木构件的节点榫卯已做得很精巧 屋顶形式已有两坡顶、攒尖顶和“四阿重屋” 建筑装饰在涂饰、彩绘、雕刻、壁画等方面都有进展,西周青铜器,战国方案,西周青铜器兽足方鬲,战国木构榫卯,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晚商偶方彝,绍兴战国墓出土的小铜屋,殷墟出土虎首人身大理石雕像,凤翔出土的春秋铜构件金,战国半瓦当,商、战国时的家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