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基础(课堂PPT)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5321451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PT 页数:171 大小:22.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1页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1页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1页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1页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文地质学基础(课堂PPT)(1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水文地质学基础,授 课 人:刘金峰 教 材:王大纯等水文地质学基础/ 地质出 版 社 / 1995 实验讲义:周淑敏等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讲义 /经济学院 /1999 参考教材:于开宁等水文地质学/经济学院 /1998 课 时:理论课与课堂练习50,实验课:4 工程学院 2005、3,2,水文地质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内容; 水文地质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地下水的功能;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概况。,绪 言,3,水存在于:江、河、湖、海、渠、坑、塘等洼地 地表水 大气层 大气水 生物体内 生物水 地壳浅部(十几公里,主要12公里) 地下水 矿物结晶格架 地下水 岩浆源 地下水 地幔带 地下水 *地

2、下水圈 地表以下至地幔带,各个深度之间的水 具有一定的水力 联系,从而构成一个统 一的含水整体,即地下水圈 。,4,*地下水赋存在地表以下岩石空隙 中的水。 * 水文地质学 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地下水与周围环境(岩石圈、水圈、生 物圈、大气圈)及人类 活动的相互作用下,其水质、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造福于人类。 研究地下水,头脑中要建立下面的概念,5,地下是有水的, 水是变化和运动的, 其变化和运动是有规律的, 该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作为一种地质 营力,时刻都在改造着环境。 地下水在 改造环境的同时,本身也被改造。,6,一、地下水的功能

3、(品格、特性)1、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可用淡水=(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0.61% 地下水=(可用淡水)98.5% 分布广,变化稳定(质、量、时空); 水质良好,不易污染; 保证率高; 数量大,便于利用。 若集聚较多的盐分与元素(溴、碘、锶、钡等) 就成为具有工业价值的液态矿床工业矿水。 若含有某些特殊组分(锶、氡等)或具特殊性质(温度), 就成为矿水(饮之健体者叫矿泉水)。,7,饮用矿泉水标准(GB) H2SiO3 25 mg/l 游离CO2 250 mg/l Li 0.2 mg/l Sr 0.2 mg/l Zn 0.2 mg/l I 0.2 mg/l M 1000 mg/l(Ar R

4、n),8,2、地下水是一种活跃的地质营力 地质营力,是地质作用改造环境的能力。 *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是地下水与环境介质之 间的相互作用。 水对于许多物质来说,可看作一种溶剂和载 体。水在运动中要与周围介质发生各种物、化作用,从而改变着环境面貌,同时也改变着水本身的物、化性质。 花岗岩化作用、变质作用、地热迁移、有些金属矿产、岩溶地貌、地面沉降、地裂缝、滑坡、崩塌、河流的搬运与堆积、岩石风化等现象,都与地下水 有关。,9,3、地下水是传递地球内部信息的载体 地下水在环境介质中运动,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双方都被改造,都“扑获”了对方的某些物质和信息(如成分、温度、压力等) 水化学找矿。 地热异常

5、。 人们可象诊脉看病一样,根据地下水的某些异常现象来判断地球内部的某些变化。如地应力、地热、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变化,都可以通过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等的异常情况加以研究判断。,10,4、地下水是重要的环境要素 没有地下水植物则不能生长;水缺了旱,水多了涝。 地下水位高了会引起土壤盐渍化、沼泽化。 地下水位降低了会导致土壤沙化或沙漠化、草场退化、地面变形(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 劣质水变坏饮之伤身 :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高氟使骨质疏松、变脆、牙齿变黄;含盐过多不能饮用,甚至不能灌溉农田。 * 地下水污染 在人类作用下使地下水水质向着不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方面变化的现象。,11,综上所述,地

6、下水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与人类有着极其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水文地质学理论的指导下,搞清地下水的形成、赋存、演化规律,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地下水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干预他们之间的平衡,使水文地质过程向着有益于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对业已出现的有关地下水的环境灾害问题水资源枯竭,地面变形、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沙化等,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和解决,称之为兴利除害。,12,二、水文地质学基础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地下水活动的复杂性与广泛性,决定了水文地质学学科的综合性,它与许多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如:

7、 水质的变化水文地球化学及水分析技术。 水量问题地下水动力学及计算技术、大气降 水及地表水方面的知识。 水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水文地质学、生态学、 植被学、土壤学等。 地下水的赋存 地层岩石、地质构造、第四纪 地质、地貌。,13,三、水文地质学发展过程(自学) 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任何一种学科的发展,都是由低级向高级螺旋式的逐渐发展起来的。该过程一般都是伴随着人类生活、生产以及生存的需要而出现的。需要将成为各个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14,四、水文地质学发展的趋势 1、由寻找地下水转为解决地下水资源问题; 2、研究范围由饱水带含水层到包气带及相对 隔水层在内的整个含水系统; 3、研究对象由饱水带岩

8、石空隙中的水扩 展到地下水圈; 4、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与技术方法的应用相 结合, 使水文地质学由定性分析向严密的 定 量 分析方向发展; 5、水文地质学与环境科学相结合。,15,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自然界中水的形成。 自然界中水的分布。 自然界中水的循环。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气象、水文、地质等因 素。 教学提示:本章从自然界水的分布及其统一性来认识地下水,重点阐明地下水资源是地球水资源的一部分。,16,一、地球上的水 地球各层圈(地核、地幔、地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都有水,但不同层圈中水的含量、分布、物化状态差别甚大。 地壳上部(15km)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 气圈不受高温、高压

9、影响,以H2O的 形式存在(液态、固态、气态) ,含 量很大, 为14亿km3,占地球水的 99.98%。 地壳下部(1535km3):- 压密的汽水溶胶。 上地幔: H2O - OH- + H+ 下地幔、地核 :OH- - H+ + O-,17,自然界的水循环,18,19,二、自然界的水循环 * 自然界的水循环 地球各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联系相 转化的过程。 1、地质循环 地球深部层圈与浅部层圈之间 水分的相 互转化过程。 2、* 水文循环 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浅部 水之间的 相互转化过程。 在太阳热和重力的作用下,水文循环以蒸发、降水、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的进行着,保持着天然的水分平衡。根据水文

10、循环中水的运动途径不同,水文循环又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1)大循环 发生在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2)小循环 发生在海洋或陆地内部的水分交换过程。,20,三、影响水文循环的气象、水文因素 (一)、气象因素 大气中主要由氮(78%)、氧(21%)和少量的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尘埃构成大气质量。 1、大气圈结构 2、大气的热源 3、主要气象要素:a、气温;b、气压; c、 湿度;d、*蒸发;e、*降水。 (二)、径流 。(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两者都 是 在重力作用下,水沿地表或地下的流动过程 . 它们都是按系统分布的,该系统称之为水系),21,* 地表水系 汇注于同一干流的所有水道与干

11、流一 起构成的地表径流系统。* 流域 一个水系所分布的范围。 分水岭(分水线) 两个流域间地形最高点线。* 流量(Q) 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 断面的水 量(m3 / s) 。 Q = F * V F 过水断面面积 V 水的平均流速 径流总量(W) 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 面的总水量(m3)。 W = Q * T * 径流摸数 (M) 单位流域面积上产生的流量(L / s )。 M = Q / F *103 (1L = 10-3 m3 ),22,* 径流深度(Y) 计算时段内的径流总量 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 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 平均水层厚度( mm) 。 Y = W / F * 10-3

12、* 径流系数(a) 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 的径流深度(mm)与降 水量(mm)的比值。 a =Y / X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自学),23,我国水文循环概况及特点( 2 1 ),24,我国水文循环概况及特点 ( 2 2),25,我国水文循环概况及特点 ( 2 3 ),26,第二章 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岩石的孔隙。 水在岩石中存在的形式:结合水、毛细水、重力水等。 岩石的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 有效应力原理与松散岩石的压密。 教学提示: 本章应着重阐明岩石的孔隙性与其对水的储容、滞留、释出及透过能力的关系;利用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解释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面沉降的基本机制,27,一、岩石中

13、的空隙 岩石中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 空间。 * 岩石中的空隙 性 岩石空隙的大小、多少、 形 状、连通情况和分布点。 岩石中的空隙按成因分为三大类: a.松散岩石中的孔隙; b.坚硬岩石中的裂隙; c.可溶岩中的溶穴(溶洞)。1、孔隙 松散岩石中 颗粒或颗粒集合体 之 间 的空隙。 * 孔隙度(n) 包括孔隙 在内的某一体积(V ) 岩石中孔隙体积(Vn)所占的比例。 n = Vn / V 或 n = Vn / V %,28,松散岩石的孔隙度大小决定着它的储水能力,孔隙度越大,储水越多。 * 孔隙度大小取决于下列因素: a.* 颗粒的大小和分选程度(均匀程度); b. 颗粒的排列方式; c.

14、颗粒形状及胶结物充填情况。 其中颗粒的大小和分选性最为关键。一般,颗粒越小、越均匀的松散岩石其孔隙度越大,储水能力越强。之外,颗粒的松散排列、形状的不规则、少胶结和少充填,都会使孔隙度加大,增加储水能力。 粘性土由于会产生结构孔隙和次生空隙,其孔隙度大小另当别论。,29,松散岩石分类(按粒径的毫米数大小) 漂砾 、块石 200 大于罐头盒 卵石、碎石 200 20 玻璃球 罐头盒 砾石、石屑 20 2 大米 鹌鹑蛋 砂 2 0.05(粗、中、细) 大米小米粗玉米面 粉砂(土) 0.005 0.05 细玉米面 黏土 0.005 特粉 混合类:砂粘(砂质黏土),以黏土为主但含少量砂 砂卵石,以卵石为主,含少量砂。 .,30,2、裂隙 坚硬岩石中由破裂变形而产生的裂缝 式空隙。 (按成因可分为三种) a. 成岩裂隙 岩石在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裂隙。 b.构造裂隙 岩石在构造运动中受力破坏所产 生的裂隙。 C.风化裂隙 岩石在风化作用下破坏而产生 的裂隙。 * 裂隙率(Kr) 岩石中裂隙的体积Vr与包括 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之比。 体积裂隙率 (同上)。 面积裂隙率 单位面积岩石上裂隙面积 所占的比例。 线裂隙率 在垂直于裂隙方向上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