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320011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PPT 页数:115 大小:8.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件(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第一编: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何谓史籍 (1)文字记载的 (2)人们有意编撰的书 先秦历史要籍的时间界定 秦统一以前的历史要籍(公元前221年),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尚书介绍 一、尚书的编订 (1)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论衡正说) (2)孔子删定尚书。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子。”汉书艺文志:“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二、今古文尚书及其真伪问题 (1)今文尚书的由来 (2)古

2、文尚书的由来 (3)伪古文尚书的由来 (4)今古文尚书与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三、尚书体例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尚书每一篇有一个标题,在一个标题之下,记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它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例如尧典记述尧舜的事迹;禹贡记述夏禹治水及任土作贡之事;顾命记成王崩,康王即位之事;洪范记武王访问箕子,讨论治国安民的大法;洛诰记周公往营洛邑之事,这些均是记事体。犹如甘誓、汤誓、牧誓,是关于战争的誓师辞;汤诰、盘庚等,是为国家大事而发布的告天下人民书;微子、西伯戡黎是记载某人因某事同某人的谈话,这些均是“记言体”。 其次,尚书虽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但全书编排,是按朝代,先虞夏书,然后是商书、周书。在每一

3、个朝代,又按帝王顺序排列文献的先后,使人读后,能大致了解一个王朝兴衰的历史过程。尚书又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 最后,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记载了九州的地理情况,给中国人民一个中国政治从来就是统一的、疆域从来就是广大的观念。意义极为重大。它作为中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又为后世书志体开其先例。,第二章 编年体的产生,春秋)介绍 (一)春秋名义 春秋时代,各诸侯国都有国史,一般都叫做春秋,是当时编年体国史的通名。后来流传下来的只有鲁国春秋。春秋便从编年体国史的通名变成鲁国春秋的专名。 (二)春秋在中国史学史上地位和作用 1、体例方面 春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在殷周甲

4、骨文、金文里,已经有标明年月日的记事方法了,但时间顺序排列不得当,一般是日、月在前,年在后,如武丁卜辞:已巳卜 贞十一月;大盂鼎铭:唯九月,唯王二十又三祀。到春秋时代,春秋等史书,才确定了“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即按年、时、月、日顺序记事的方法,时间顺序的排列才完全适当。后世左传、前汉纪、资治通鉴等均采用该种是方法记事,形成了中国古代四大史书体例之一。,2、史料价值方面 春秋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讫鲁哀公十四年。记事以鲁国为主,并涉及其他一百多个国家。因此,它不是单纯的鲁国史,而是具有春秋时代列国史的意义。 该书记述历史过于简略。春秋总字数不过一万八千字,历时

5、242年,平均每年不过80个字。每条文字,一般是十字左右,最少的仅有一字,如隐公元年:螟;最多一条也只有四十七字,见于定公四年,其中38字为诸侯名字,记事文字仅9字。故春秋记事,可以说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只有结论,而无事实经过。因此,只读春秋,而不读春秋的书传,很不容易理解其经文的意义。正如东汉桓谭新论所说:“左氏传之与经,犹衣之表里,相待而成;有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桓谭的话是很正确的。 春秋记述最多的是政治活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社会史资料。其中以记各国之间的征战所占比重最大,约占全书40,记各国之间的会盟占20,朝聘占20,祭祀占10,经济、文化方面极少涉及。

6、此外,春秋还记述了日月食、星变、虫灾、地震、山崩、雨霜、冰雹等自然现象,约占10,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自然科学资料。如其中记录日食现象36次,33次证明是可靠的。又如所记录哈雷彗星、天琴座流星雨等,都是世界上最早的。但其中包含有天人相予思想,以人事附会天意,这是应当给与批评的。,3、史事评论方面 春秋讲究书法,注重用简明的语言表达作者的观点,寓叙事于记事之中。历史著作就在于有组织、有义例,有观点,而这一点正是从春秋开始的,但过分讲究书法,不能坚持直书,有很多曲笔及回护的地方。 概言之,春秋是一部可信而又不完备的编年史。,左传介绍 (一)春秋与“三传” 由于孔子曾经用春秋教授其弟子,后世儒家遂称孔

7、子为春秋的作者,并把春秋尊称为经,相关各家的注释便称为传。在汉代,注释春秋的书籍有五部,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春秋邹氏传、春秋夹氏传,称为“春秋五传”。现今流传下来的只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专门为解释春秋而作,其共同特点是“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采用问答体式,逐字逐句解释“微言大义”,极少叙事,史料价值不高。但有利于理解春秋字词含义及当时名物、礼仪制度。春秋左氏传则重在用史实疏证春秋,补充了大量史料,史料价值极高。,(二)左传的成就 1、体例方面 取材广泛,重点突出,组织严密,进一步完善编年体史书体例。 2、

8、史料价值方面 记事起止时间与春秋大致相同,但全书字数达到十八万,是春秋的十倍。不仅较为系统完整地记录了春秋时代的历史,而且还辑录了不少春秋以前的史料。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的记载(如庄公三十二年,襄公十年、二十三年,昭公十二年、二十三年、三十一年,哀公十一年等);有关于战争的记载(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僖公二十二年宋楚泓之战、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等);有关于诸侯争霸的记载(如郑庄公图霸、齐桓公称霸、宋襄公争霸、晋楚争霸等)有关于田制、军制改革的记载(如晋做三军、做六军,鲁国初税亩、作丘甲、作三军、用田赋等);有关于著名历史人物的事迹记载等。,3、史学思想方面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重

9、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如鲁庄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虢国国君享神祈福。左传记载了史嚚对此事的评论:“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又昭公十八年,郑人裨灶预言“郑又将火。” 左传记载了郑子产驳斥裨灶的话:“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还记载其结果:“亦不复火。”这些记载,反映出殷周以来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天命观念已开始动摇,作者同那些进步的思想家一样,试图无神论的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4、历史文学方面 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善于写战争。左传写战争不单纯地写军事行动,而着眼于政治,注意战

10、争的性质,注意争取同盟国的援助,注意战争的政治动员与思想准备;可见作者不单纯地把战争看作是军事行动问题,而首先看作是政治问题。这给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是深刻的。,公羊传郑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译文:克是什么意思?是杀的意思。杀为什么把它说成是克?是强调郑庄公的恶。为什么强调郑庄公的恶?母亲是想要立段,自己却把段杀了,不如不给他地盘算了。段是什么人?是郑庄公的弟弟。为什么不称弟

11、弟?是因为他图谋夺取君位。写明地点是为什么?是因为他图谋夺取君位。齐人杀公孙无知,为什么不写明地点?因为发生在国都之内。发生在国内,虽然被杀的人有夺取君位的企图,因为祸乱已除,就不记载地名。被杀的人没有夺取君位的图谋,虽然事情发生在国外,则视为杀大夫,也不记载地名,谷梁传郑伯克段于鄢,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克为何意?能的意思。能什么?能杀

12、。为什么不直说杀?是为了显示共叔段有徒众啊。共叔段,是郑伯的弟弟,怎么知道他是郑伯的弟弟?因为被杀者为太子的同母弟,称郑伯为君,因其称郑伯为君,知其为郑伯之弟。段为郑伯之弟而不称弟,为先君武公之子而不称公子,是贬责他。因为共叔段丧失为子为弟之道,经文是轻视段而又以为郑伯做的太过份。郑伯做的如何过份!郑伯蓄谋已久促成杀弟之事,做的太过份了。那么作为郑伯应该怎么办?应缓慢追赶,让共叔段一伙叛贼逃掉,这才合乎亲亲之道。,第三章:国别体的出现,第一节国语介绍,一般认为,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在唐代刘知几所撰写的史学理论著作史通中,国语被列为史体六家之一。据清人浦起龙的疏释,国语家乃“国别家也”。

13、 原来,国语的“语”是上古时代的一种著作形式。在国语楚语上中说,楚庄王要教育太子,大夫申叔时提出了九项教育节目,有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其中,语的作用是“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以之与今本国语相比照,大体相近,流传至今的论语、短语(在管子中)、新语,实际也是同样性质的“语”书。语既是上古时代用以教育贵胄的教科书,当时的本子必不止国语一种,可惜由于时代久远、七厄六灾,完整流传至今的语书,只有这部经过后人重编的国语了。,国语还有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是它的作者。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名篇报任少卿书中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之说,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国语是左丘明所

14、作。又因为左传相传也出于左丘明之手,于是,就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后世更有人发挥说,国语是左丘明作春秋传的稿本,“时人共传习之,号曰国语” 左丘明的国语著作权,很早就有人怀疑,理由是,它与左传“事辞或多异同,文体亦不类”(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例如,晋语在书中独占九篇,于晋国三卿记事特详赵氏;晋语六记鄢陵之战共四条,内容仅有详略之异;齐语全同于管子小匡等。然而,四库提要仍肯定了左丘明说,认为,“中有与左传未符者,犹新序、说苑同出刘向而时复牴牾。盖古人著书各据所见之旧文,疑以存疑,不似后人轻改也”;“终以汉人所说为近古”。由于四库提要是官书,所以左丘明的著作权继续安享了近200年。近代新史学兴起,怀疑说复兴,学者提出了种种假说,却未能形成一致意见,但它非一时一人之作,尤其并非出于左丘明之手大约是可以肯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