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人生(课堂PPT)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5314494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3.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与人生(课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中医药与人生(课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中医药与人生(课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中医药与人生(课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中医药与人生(课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与人生(课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与人生(课堂PPT)(1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 醫 藥 與 人 生,主講人:侯豐灝 June 10th,2009,自我介紹,教育背景 2008/07 南京中醫藥大學藥學博士 2001/05 學習傳統中醫理論、脈診、中藥、針灸及推拿並於中醫診所實習 2000/06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生物工程學士,UCSD,南京中醫藥大學,大 綱,中醫藥發展史 黃帝內經 神農本草經 傷寒雜病論 本草綱目 中醫藥理論 五行學說 陰陽學說 經絡理論 氣、血、津液學說 望聞問切 八綱辯證 中藥材藥性 四氣五味 升降浮沉 歸經,大 綱,用藥原則 君臣佐使 分類 中藥材劑型 飲片炮製 科學中藥 中草藥現在與未來 中藥存在問題 GAP GMP 藥食同源

2、體質寒熱 食物的寒熱 十二經絡養生 飲食建議 結論,傳說中的中醫藥始祖,黃帝及其史官對後代作出更多貢獻,例如制造器皿、交通工具、創造文字,發明天文曆法和貨幣等。在中華文化史上,黃帝統治時代已開始把土地固定劃分世稱“井田制度”。現今廣泛相信黃帝是醫藥之祖,也是中華文化的始祖之一。相傳黃帝活到110歲。 炎帝(又名神農)相傳神農樹藝五谷(稻、黍、稷、麥及豆),促進農業發展。神農嘗百草,察知其平毒寒溫之性,以醫治人民的疾病,於是世稱神農為藥王。,重要醫學理論,黃帝內經 分為素問及靈樞二冊,是當時醫療實踐經驗的總結,亦標誌中醫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 神農本草經 最早期的完整中藥學文獻。總結了當時的用藥經

3、驗,共載藥物365種,對藥性、功能等已有概述。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確立了辨証論治原則。亦即現今流傳的傷寒論及金匱要略 李時珍 本草綱目 總結了16世紀前的中草藥經驗與知識。,素問,內經素問記載了皇帝與醫事顧問岐伯的對話 ,以黃帝問而岐伯答的形式記載,主要闡述解剖學、生理學及治療方法等。文章描述人體有五臟(肝、心、脾、肺及腎)屬陰的,有六腑(膽囊、胃、大腸、小腸及三焦)屬陽的,書中描述的三焦並非現代認識的實質臟腑,而是集有消化、心臟、呼吸及泌尿功能的一個功能統稱。另外亦提出氣與經絡兩個重要概念,氣是一種能量,運行在體內十二經絡當中。素問把經絡和氣的運行與水相比較;素問離合真邪論篇謂 天有宿度,地

4、有經水,人有經脈。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靈 樞,內經靈樞的內容包括針灸療法,還有脈診法。針療法 是以細針刺激、補瀉身體俞穴的阻塞。 艾灸療法 是以艾葉製成的灸柱灼燙皮膚。兩種方法所施行的身體部位相同,可互相配合使用。中醫的脈診法是診斷疾病的基礎及重要的手法之一,通過按脈部位,了解相關臟器的盈虧虛實而定其功能狀態。,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確立了辨証論治的原則,即奠定了中醫治療的基礎。他首創以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及厥陰等六經辨証論治的原則及方法。是中國最早的理論結合臨床診療專書。之後在宋朝(公元960 1279年)

5、,此書再次被編寫,並分為傷寒論及金匱要略兩冊。,本草綱目,集十六世紀以前中國本草學大成的著作,共52卷,載藥1892種(其中李時珍新增藥物374種),書中附有藥物圖1109幅,方劑11096首(其中8000餘首是李時珍自己收集和擬定的),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修治(炮製方法)、氣味、主治、發明(前三項指分析藥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佔全部藥物總數的58%。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

6、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本書不僅是一部藥物學著作,還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書中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在生物、化學、天文、地理、地質、採礦乃至於歷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貢獻。,陰陽學說,陰陽學說是一套以整體觀認識世界的邏輯,認為萬物只是整體的一部分,每一個體都與整體互相關連。陰陽本身並非物質,亦非能量,而是一套邏輯理論,用以解釋各項事物。這種邏輯後來發展成一個思想體系,並在不同的範疇中被廣泛應用,中醫學便是其中之一。,陰陽學說,滲透到醫學領域後,促進了中醫學理論體係的形成和發展,成為中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 中醫學的陰陽學說是

7、中醫學理論體係的重要的有機的組成部份,被廣泛地應用到醫學的各個領域,藉以闡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質,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和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防的根本規律。,五行學說,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行即運動變化,運行不息的意思。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所構成,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中醫學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領域,以系統結構觀點來觀察人體,闡述人體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繫,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使中醫學所採用的整體系統方法進一步系統化,對中醫學特有的理論體系的

8、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動的作用。,五行學說,五行與自然界、人體 對應表,如上圖所示,五行、自然及人體間有著規律性的關係。 通過這個思想系統,所有事物與自然便有著對應的關係。,五行學說,肝、膽,心、小腸,脾、胃,肺、大腸,腎、膀胱,五行學說,氣 、血 、 津液學說,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它們既是臟腑生理活動的產物,又為臟腑經絡進行生理活動提供必須的物質和能量。,氣 、血 、 津液學說,經絡理論,經脈,是系統中的主幹; 絡脈,是小網路,縱橫交錯,無處不至。 經絡聯通周身表裡,運行氣血,濡養全身,把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連接成協調統一的整體。 經脈:12正經 (如:手太陰肺 經,

9、足太陽膀胱經), 奇經八脈 (如:任脈、督脈)。 絡脈:15別絡,浮絡,孫絡。,十二經脈命名,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任脈,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經閉、月經不調、小便不利、遺精、腹痛、腹瀉 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 腹脹、腹痛、嘔吐、胃痛、水腫、心胸痛,督脈,百會,百會:頭痛、頭暈、神經衰弱 長強:痔瘡、腰背痛,中醫診斷,中醫診斷分為兩階段: 第一階段是診察,主要任務是通過醫生的感官進行四診。從而了解病人的病史,病情,蒐集病人的症狀以為辨證診斷基礎。 第二階段是辨證,辨病,主要是將診察所得的資料,通過抽象的臨床思維過程,做出診斷。,四診|望聞問切,望

10、:觀察五官氣色、體態、尤其是臉部和舌部狀態。例如舌診可藉由舌苔推測健康情況,舌苔白厚的人通常胃口較差。 聞:透過聽覺和嗅覺,收集與疾病相關資訊。比方聽聲音,說話響亮、多話的人多屬實證;聞口氣,若有口臭通常表示有胃腸功能障礙。 問:一般中醫的問診非常詳細,包括得病的來龍去脈、大小便、飲食、睡眠、是否容易口渴及月經情況等,藉以了解病情虛實轉變。中醫尤重飲食狀況及胃口好壞,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食慾正常,表示脾胃消化功能正常,也代表疾病有逐漸好轉的跡象。 切:切是切脈的意思。人體脈象可反應疾病的內在變化;也用來檢驗之前的綜合研判是否正確。,切|脈診(傳統),二十八種脈象論述,脈象是通過脈位、至數、型態

11、、氣勢等方面來體察,但由於脈象繁多,不容易記憶,因此相關學者多主張以浮、沉、遲、數、虛、實,作為脈綱,以統二十八脈。,切|脈診(傳統),中醫用三隻手指診寸口脈,由手指到手臂方向分寸關尺三部,每部反映的東西都不同,左手寸關尺脈分別代表心、肝、腎,右左手寸關尺脈分別代表肺、脾、命門,但不同理論派別對脈象的理解存在差異。,相傳宮廷把脈法,切|脈診,切|脈診,八綱,八綱是中醫臨床辨證的基本法則,也是 指導治療的主要依據。 陰陽 範圍較廣的症候概括。為八綱中的總綱。 表裡 表明病變的部位及深淺,也包括病情輕重。 寒熱 身體對疾病反應的型態和疾病的性質。 虛實 身體正氣和邪氣對抗的狀態,每人身體對疾病的抗

12、載能力皆不同,表現出的患病症狀也各異。,八綱,四氣五味,四氣-中藥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能特徵。 能夠治療熱性病症的中藥,屬於寒性或涼性; 能夠治療寒性病症的中藥,則屬於溫性或熱性。 五味-中藥的辛、甘、酸、鹹、苦五種味道。 辛有發散、行血之功效,多用來治表症。 甘有補益、和中等作用,用來治療虛症。 酸有收斂、固澀作用,多用於治療虛汗、洩瀉之類病症。 鹹有通便瀉下及軟堅散結之功用,常用來治療有腫塊症狀的疾病,亦可消除痰火結核等。 苦味有瀉火解毒和化濕作用。,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反映藥物作用的趨向性;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發散,沉是收斂固藏和泄利二便的意思。中醫認為各種疾病有不同的病勢趨向(向上

13、,向下,向外,向內),因此能針對病情,改善或消除這些病證的藥物,相對來說,也分別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掌握藥物的趨向性,就能夠更好的指導臨床用藥,既可以糾正機體功能失調,使之恢復正常,或因勢利導祛邪外出。,歸經,歸經表示藥物作用的部位。歸是指藥物作用的歸屬,經是指人體的臟腑經絡。有些藥物只歸一經,有的則歸數經。掌握歸經,有助提高用藥的準確性。不過臨床上不會單純使用某一經的藥物,因為臟腑經絡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影響,用藥時有必要考慮到它們之間的關係。,四氣五味(例),四氣五味(例),四氣五味(例),四氣五味(例),四氣五味(例),四氣五味(例),用藥原則|君臣佐使,神農本草經中有:“藥有君臣佐使,以相

14、宜攝合和”所謂“君臣佐使”,即制方的法度,也就是中藥處方的準則 君藥,就是治療某一主症的藥。 臣藥,就是幫助君藥,發揮治療效果的藥物。 佐藥,就是協助治療次要症狀或減少主藥的副作用的藥。 使藥的作用,是為了幫助藥性到達生病的處所,或調和諸藥功能的藥。,四物湯(君),當歸辛苦甘溫,入心脾生血為君。,四物湯(臣),生地甘寒,入心腎滋血為臣。,四物湯(佐),芍藥酸寒,入肝脾歛陰為佐。,四物湯(使),川芎辛溫,通上下而行血中之氣為使。,用藥原則|分類(一),用藥原則|分類(二),用藥原則|分類(三),用藥原則|分類(四),飲片,未經精製的中藥習慣上稱為中藥材,包括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三大類,其中以植

15、物藥佔極大多數。中藥材若經過加工、淨選、炮製、切片,以方便中醫師調配入藥,則稱為飲片。,中藥材炮製的方法,中藥炮製的方法一般可分為淨選切片、 水製、火製、水火共製和其他製法五種: 淨選、切片:去除非藥用部位及切製成一定大小之飲片,以利煎煮及調劑。 水製:用水處理藥材,使其達到潔淨,除去非藥用部分,便於切製,或降低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等目的。常用水製法有洗、泡、潤、漂等。 火製:有些藥材使用前需經加熱處理,稱之為火製法。主要包括炒、燙、炙、處、煨等。炒法依據受熱程度不同,又分為炒黃、炒焦、炒碳三種。加輔料炒又分為麩炒、米炒、土炒等。 水火共製:將藥材通過水、火共同處理的方法稱為水火共製法。主要分為

16、蒸、煮、燀等。 其它製法:如製霜、提淨、發酵、發芽等。,中藥材炮製的目的,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如附子、川烏、草烏、半夏、天南星、馬錢子等生用內服很易中毒,經蒸煮洗漂等炮製後,其毒性刺激可大為降低。 提高藥效:如蜜炙款冬花能使其潤肺止咳效用加強;半夏用薑汁製,可加強其止嘔作用。 改變或緩和藥性:如地黃生用涼血,製成熟地黃則可以補血;生薑煨製後發散功效減緩,而溫中之效增強。 改變或增強藥物作用的部位和趨向:由於每一味中藥往往有多種功效,有時這些不同的作用,並非全部適用於臨床某一病症。舉例如麻黃,有辛溫解表和止咳平喘的作用,對於風寒表實兼喘咳者,可全面發揮功效;但是對於肺熱壅塞,汗出而喘咳者,其溫散發汗作用顯然不利於病情。通過蜜炙炮製之後,辛溫發汗之力受到制約,而平喘止咳之力增強,使麻黃適用於喘咳之証。,中藥材炮製的目的,便於調劑和製劑:如礦物類、貝殼類等質地堅硬的藥物,必須加工使之酥脆,才能便於製劑,同時也利有效成分的析出。 保持淨度:藥材在採集和運輸過程中,往往混有各種雜質,在使用前必須達到一定的乾淨度和純度標準。 利於儲藏服用:中藥材進行烘、焙、炒等加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