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系病证胁痛(课堂PPT)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5314010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肝胆系病证胁痛(课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肝胆系病证胁痛(课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肝胆系病证胁痛(课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肝胆系病证胁痛(课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肝胆系病证胁痛(课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肝胆系病证胁痛(课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胆系病证胁痛(课堂PPT)(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肝胆系病证,2,总论,肝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其经脉属肝络胆。 胆附于肝,内藏“精汁”,肝胆相为表里。 肝胆的病理表现主要是气机的流畅、血液的储藏调节和胆汁疏泄功能的异常。,3,总论,肝体阴用阳,肝胆病证大致可分为肝体和肝用两方面。(体,实体;用,功能。指肝脏实体属阴而其功能属阳。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其气主升主动,又主筋而司运动,其作用属阳。) 若肝气失疏、络脉失和,则为胁痛;气血壅结,肝体失和,腹内结块,形成积聚;湿邪壅滞,肝胆疏泄不利,胆汁泛滥,则发黄疸;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互结,形成鼓胀;,4,总论,肝郁气滞,痰瘀互结

2、,颈前喉节两旁结块肿大,则为瘿病。 依据肝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将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瘿病归属为肝胆病证。 此外,肝胆为人体重要脏腑,气血、经络、情志方面的病证多与之相关。,5,胁 痛,6,定义,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致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7,文献简介,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明确指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有关。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胁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隋代巢元方指出胁痛的发病亦与肾有关。,8,文献简介,宋代严用和济生方心腹痛门 胁痛评治篇中认为胁

3、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夫胁痛之病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扰,致伤肝脏。” 明代张介宾将胁痛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并提出以内伤为多见。,9,与西医学相关的病证,西医学中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凡以胁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10,病因病机,胁痛主要由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跌仆损伤、久病体虚等导致肝气郁结,湿热、瘀血阻滞脉络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 (一)病因 1、情志不遂 肝乃将军之官,性喜条达,主条畅气机。 若因情志所伤,或暴怒伤肝,或抑郁忧思,皆可使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发为胁痛。 若气郁日久,血行不畅,瘀血渐生,阻

4、于胁络,不通则痛,亦能导致胁痛。,11,病因病机,2、跌仆损伤 跌仆外伤,或因强力负重,致使胁络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发为胁痛。 3、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湿热内生,郁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发为胁痛。,12,病因病机,4、外感湿热 湿热之邪外袭,郁结少阳,枢机不利,肝胆经气失于疏泄,亦致胁痛。 5、劳欲久病 久病耗伤,劳欲过度,使精血亏虚,肝阴不足,血不养肝,脉络失养,拘急而痛。,13,(二)病机,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类。 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病理因素,有气滞、血瘀、湿热三者。 因肝郁气滞、瘀血停着、湿热蕴结所致的胁

5、痛多属实证,是为“不通则痛”。而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致的胁痛则为虚证,属“不荣则痛”。一般胁痛以实证为多。,14,(二)病机,胁痛初病在气,由肝郁气滞,气机不畅而致胁痛。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其病变由气滞转为血瘀,或气滞血瘀并见。 气滞日久,易于化火伤阴;因饮食所伤,肝胆湿热,所致之胁痛,日久亦可耗伤阴津,皆可致肝阴耗伤,脉络失养,而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15,(二)病机,胁痛的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且与脾、胃、肾有关。 因肝居胁下,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循于胁,故胁痛之病,当主要责之肝胆;脾胃居于中焦,主受纳水谷,运化水湿,若因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

6、遏肝胆,疏泄不畅,亦可发为胁痛;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若因肝肾阴虚,精亏血少,肝脉失于濡养,则胁肋隐隐作痛。,16,诊断与鉴别诊断,17,(一)诊断,1、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闷痛或窜痛等。2、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肝功能、肝炎病毒指标、B超、CT、MRI、血脂、血浆蛋白、甲胎蛋白均可有助于本病的诊断。,18,(二)鉴别诊断,悬饮 胁痛发病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跌仆损伤、久病体虚等有关,其病机为肝络失和,其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

7、悬饮多因素体虚弱,时邪外袭,肺失宣通,饮停胸胁,而致络气不和,其表现为饮停胸胁,咳唾引痛,呼吸或转侧加重,患侧肋间饱满,叩诊呈浊音,或兼见发热。,19,辨 证 论 治,20,(一)辨证要点,1、辨在气在血 气滞以胁肋胀痛为主,且游走不定,痛无定处,时轻时重,症状的轻重每与情绪变化有关; 血瘀以刺痛为主,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21,(一)辨证要点,2、辨属虚属实 实证之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症见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 虚证多属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症见其痛隐隐,绵绵不休,病程长,来势缓,并见全身阴血亏耗之症。,22,(二)治则治法,胁痛之治疗

8、当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 实证宜用理气、活血、清利湿热之法; 虚证宜补中寓通,采用滋阴、养血、柔肝之法。,23,(三)分证论治,1、肝郁气滞 症状: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 常用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疏肝理气,解郁止痛;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24,临床应用,胁痛甚,加青皮、延胡索以增强理气止痛之力; 气郁化火,胁肋掣痛,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溲黄便秘,舌红苔黄,去川芎,加栀子、牡丹皮、黄芩、夏枯

9、草; 肝气横逆犯脾,肠鸣,腹泻,腹胀,酌加茯苓、白术; 肝郁化火阴伤,胁肋隐痛不休,眩晕少寐,舌红少津,脉细,去川芎,酌配枸杞、菊花、何首乌、牡丹皮、栀子; 气滞兼见血瘀者,可酌加牡丹皮、赤芍、当归尾、川楝子、延胡索、郁金。,25,2、肝胆湿热,症状: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 常用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栀子、黄芩清肝泻火;川楝子、枳壳、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泽泻、车前子、木通渗湿清热。,26,临床应用,兼发热、黄疸者,加茵陈、黄柏清热利湿退黄; 肠胃积热,大便不通,

10、腹胀腹满,加大黄、芒硝; 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川楝子,或酌配硝石矾石散; 胁肋剧痛,呕吐蛔虫者,先以乌梅丸安蛔,再予驱蛔。,27,3、瘀血阻络,症状: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癥块。舌质紫黯,脉沉涩。 治法:祛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常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柴胡、枳壳疏肝调气,散瘀止痛;制香附、川楝子、郁金行气活血;五灵脂、延胡索散瘀,活血止痛;三七活血通络,祛瘀生新。,28,临床应用,若因跌打损伤而致胁痛,局部积瘀肿痛者,可酌加穿山甲、酒大黄、瓜蒌根破瘀散结,通络止痛; 胁肋下有癥块,而正气未衰者,可酌加

11、三菱、莪术、土鳖虫以增加破瘀散结消坚之力,或配合服用鳖甲煎丸。,29,4、肝络失养,症状: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治法:养阴柔肝。 方药:一贯煎。 常用生地黄、枸杞、黄精、沙参、麦冬滋补肝肾,养阴柔肝;当归、白芍、炙甘草滋阴养血,川楝子、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30,临床应用,若阴亏过甚,舌红而干,可酌加石斛、玄参、天冬; 心神不宁,心烦不寐,可酌加酸枣仁、炒栀子、合欢皮; 肝肾阴虚,头目失养,头痛目眩,加菊花、女贞子、熟地黄; 阴虚火旺可酌加黄柏、知母、地骨皮。,31,预防调护,1、要调摄情志,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气机条达。 2、

12、平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多食蔬菜、水果、瘦肉等清淡有营养的食物。 3、忌酒、辛辣肥甘、生冷不洁之品。 4、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香燥理气之品。,32,结 语,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病因主要有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跌仆损伤、久病体虚等因素。 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类。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以气滞、血瘀、湿热所致“不通则痛”属实,以阴血不足所致“不荣则痛”属虚。 其病位在肝胆,且与脾、胃、肾相关。,33,结 语,胁痛辨证当着重辨气血虚实,临床上以实证为多见, 治疗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 实证多采用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之法;

13、 虚证则多以滋阴养血柔肝为治,同时佐以理气和络之品。,34,小结胁痛证型:,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 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 瘀血阻络血府逐瘀汤; 肝络失养 一贯煎。,35,临证要点,1、治疗应刚柔相济,以防辛燥劫阴 胁痛以肝气郁滞,肝失调达为先,故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是治疗胁痛的常用之法。然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治疗之时宜柔肝而不宜伐肝。 疏肝理气药大多辛温香燥,若久用或配伍不当,易于耗伤肝阴,甚至助热化火。故临证实用疏肝理气药时,一要尽量选用轻灵平和之品,如香附、紫苏梗、佛手片、緑萼梅之类;二要注意配伍柔肝养阴药物,以顾护肝阴,以利肝体,如张仲景之四逆散中柴胡与白芍并用,即是疏肝柔肝并用的范例。,36,临证要点,2、结合辨病选方用药 胁痛可见于西医多种肝胆疾病,如属病毒性肝炎,可用疏肝运脾、化湿行瘀、清热解毒等治法,选用四逆散、茵陈蒿汤等方加减。 湿热阻滞,煎熬成石,肝胆气机失于通降,出现右胁部绞痛,恶心呕吐,口苦纳呆,治疗当清利肝胆,通降排石,方剂常用大柴胡汤加减,通腑泻下常用大黄、芒硝,化石排石药物可选用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郁金、茵陈、枳壳、莪术、皂角刺、煅瓦楞子等。,37,临床病例,38,39,40,41,42,43,出院记录:,44,45,出院医嘱:,46,本节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