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睡眠期脑电波的改变及成熟过程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310119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1.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睡眠期脑电波的改变及成熟过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儿童睡眠期脑电波的改变及成熟过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儿童睡眠期脑电波的改变及成熟过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儿童睡眠期脑电波的改变及成熟过程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儿童睡眠期脑电波的改变及成熟过程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睡眠期脑电波的改变及成熟过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睡眠期脑电波的改变及成熟过程课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睡眠期脑电波的改变及成熟过程,读书报告 马 良,发育过程,新生儿型,婴儿型,成熟型,觉醒,觉醒,觉醒,活动睡眠REM,NREM睡眠,NREM睡眠 、期,安静睡眠NREM,REM睡眠,REM睡眠,入睡过程,一、睡眠周期的发育和分化,二、成熟型睡眠周期,三、正常睡眠脑电图形,1、思睡期慢波活动:在思睡期向入睡期过渡时,可反复出现阵发性同步化慢波活动,称为思睡期慢波活动。儿童思睡期可见4-5Hz中-高波幅活动,婴儿期可为3-4Hz慢波活动。,两种形式:(1),持续性超同步化慢波:表现为3-5Hz的广泛而持续的慢波活动,1岁前最明显。,两种形式: (2),阵发性超同步化慢波:为短暂出现的3-5Hz

2、高波幅高波幅慢波,4-9岁最明显。,2、顶尖波(1),又称驼峰波,是NREM期的标志,可延续到NREM期早期。波形为一负相成分为主的尖波,多数驼峰较钝如驼峰状,波宽125-300ms(3-8Hz),波幅100-300V。,顶尖波(2),可单个出现,顶尖波(3),可成对出现,也可以1Hz左右的间隔连续数个假节律性出现。,顶尖波(4),小儿的顶尖波可非常高或非常尖,酷似异常尖波,如儿童良性Rolandic癫痫。同一个病人两者波形不同,且顶尖波仅出现在浅睡期,癫痫样波一般都持续到深睡期。,3、睡眠纺锤:,又称节律,是进入NREM期的标志,可以延续到NREM 期。睡眠纺锤在颅顶区最大,可波及两侧的额、

3、中央、顶区、波形为12-14Hz的梭形节律。 NREM期早期,睡眠纺锤主要分布在颅顶区和中央区,频率14Hz左右;,4、K-综合波(1),出现于NREM期并可延续到 期,主要分布在顶区和额区。一个完整的K-综合波由两个部分组成,首先是一个高波幅复合双相或多相慢波,类似顶尖波,但比顶尖波更宽,慢波上升支上的切迹常形成一个比较尖的成分,类似尖慢复合波。慢波之后多有一个比较深的正相偏转,其后跟随一串12-14Hz的纺锤波。(由一个顶尖波和一串纺锤组成),K-综合波(2),由广泛性高波幅慢波和一串纺锤波组成,K-综合波(3),K综合波上升支的切迹构成一个类似尖慢复合波的图形,5、睡眠期枕区一过性正向尖

4、波(POSTS):,为睡眠中出现于枕区的单个或连续的4-5Hz正相尖波,波幅20-80V, NREM 期、NREM多于期、期 ,多见于15-35岁,亦可早至4岁出现。POSTS有时波形较尖,需与癫痫样放电区别。POSTS为正相,波幅低,波形单一,仅出现在NREM睡眠期;而癫痫样放电正相波较少见,且各期均可出现。但在双极纵联时,枕区的正相尖波波峰向上,有时容易产生迷惑作用。,6、觉醒反应:,小儿在觉醒过程中脑电图有明显的觉醒反应。在从NREM期以外的任一期觉醒时,在额、中央区出现阵发性高波幅节律或节律,并向后头部扩散,频率渐快,波幅渐慢,持续3-10s,常伴有较多肌电活动。 觉醒反应的频率和波幅

5、与年龄发育有关,年龄越小,频率越慢,波幅越高,同步化程度越明显。,四、不同年龄阶段小儿正常脑电图(睡眠期),1、新生儿期(受孕龄44周内):新生儿时期的脑电图具有与儿童和成年人非常不同的特征,需要独立的评价方法和判断标准。,2、婴儿期(2-12个月),(1)思睡期:5-8个月之前,从清醒到睡眠的过程中脑波频率从频段逐渐减慢到频段,没有明显的思睡状态。6-8个月开始,逐渐出现思睡期波形,即4Hz左右阵发性的节律,随着月龄增加,频率增加到5-6Hz,(2)NREM睡眠期:,婴儿NREM分期不明显。慢波睡眠主要为0.75-3Hz的高波幅慢波活动,波幅在100-200V,枕区最突出,可以超过200V。

6、,睡眠纺锤一般在2个月时出现,频率为12-15症状,多为13-14Hz,波幅较低,在30-50V左右,主要位于双侧中央、顶区。常表现为负相成分较尖而正相部分圆顿,是婴儿期睡眠的重要标志。,顶尖波和K-综合波一般在出生后5个月左右出现,5-6个月时的顶尖波波幅较高,波形宽钝。K-综合波在这一时期常波幅较低。,(3)REM睡眠期,REM睡眠的比例在出生后第一年逐渐减少,出生时REM睡眠为50%,3-5个月时为40%,12-24个月时减少到30%。婴儿REM睡眠期有时在枕区出现尖形的慢波活动,足月出生6周时2Hz左右,12-16周时2-4Hz左右。,3、幼儿期(12-36个月),(1)思睡期:阵发性

7、广泛性4-6Hz高波幅节律是幼儿思睡期的重要标志,通常在中央、顶区最明显。这种节律暴发可持续到4岁。 有时在节律性波之前插入一个小的棘波,波幅一般不超过50V,偶可达100V,常见于热性惊厥的小儿,但也可见于正常小儿。除非在思睡期之后的其他睡眠期和(或)清醒期也出现明确的棘波或棘慢复合波,否则这种仅见于思睡期的插入性小棘波不属于异常现象。,(2)NREM睡眠期:,幼儿阶段的NREM分期已经相当清楚。 期睡眠可见十分突出的顶尖波,为进入期睡眠的标志。波幅很高,但与学龄前期比波形较钝,在中央、顶区最明显。此时K-综合波也较多,波形常常比较简单,缺乏明显的尖波或切迹成分。 到 期睡眠时额中线可见12

8、Hz或更慢的纺锤波。 婴幼儿期睡眠可见高波幅多位相慢波活动,表现为0.75-2Hz、200-300V甚至更高。,到期,1-3Hz高波幅波及4-6中-高波逐渐增多。,到期,1-3Hz高波幅波及4-6中高波逐渐增多。,(3)REM睡眠期,以低-中波幅去同步化图形为主。,4、学龄前期(3-5岁),(1)思睡期:可见明显的节律解体过程。3岁以后4-5Hz节律性活动开始减少,6岁时很少见.同时出现阵发性活动。,(2)NREM睡眠期:,浅睡期顶尖波和K-综合波的尖波成分比幼儿期更突出,睡眠纺锤则较少表现为尖波形态。深睡期后头部的极高波幅多位相慢波不如幼儿期突出。,(3)REM睡眠期:,仍为去同步化快波并混

9、有较多慢波。,5、学龄期(6-12岁),(1)思睡期:6岁后,思睡期的节律性活动暴发逐渐减弱。10岁以后,从清醒到睡眠过程的脑电变化逐渐发育成熟,思睡期出现明显的节律解体,代之以低波幅的快、慢复合波形。,(2)NREM睡眠期:,顶尖波波幅可以很尖,易被误诊为Rolandic区棘波。区别要点在于顶尖波常更高更宽,仅出现在浅睡期。而棘波在其他睡眠期也频繁出现。睡眠期纺锤在这阶段显示出成熟的特征,浅睡期频率在14Hz或12-14Hz,深睡期逐渐减慢到10-12Hz。K综合波的反应也比较成熟,为一个高至极高的复合慢波。,REM睡眠期慢波活动减少,去同步化程度增加。,(3)觉醒期:,阵发性慢波活动过程缩短,频率增加,以高波幅频段的活动为主。,6、青春期(13-20岁),(1)思睡期:具有典型的解体过程,表现为持续时间较长的低波幅快慢混合波。阵发的活动已很少见。,(2)睡眠期和觉醒反应:,顶尖波、睡眠纺锤和K综合波的电压较学龄期儿童低,波形也不太尖,但仍比成年人略高。期睡眠时可有较多的枕区一过性正相尖波。,REM睡眠期去同步化程度更明显,波幅减低,慢波减少,枕区可见活动,形成基本成熟REM睡眠图形。,7、青年人(21-30)。,20岁以后脑电图发育基本成熟,参考文献:,刘晓燕 . 临床脑电图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