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编号发扬传统文化 再塑中华国魂 演讲稿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306101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2编号发扬传统文化 再塑中华国魂 演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42编号发扬传统文化 再塑中华国魂 演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42编号发扬传统文化 再塑中华国魂 演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2编号发扬传统文化 再塑中华国魂 演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2编号发扬传统文化 再塑中华国魂 演讲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的祖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 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可堪自豪的事实在是太多 了。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所以我今天演讲的 题目就是承继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 一. 爱国、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 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 ,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 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诸如卓有见识 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

2、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 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 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精神气质。南宋文 天祥的述志诗正气歌以其浩然正气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气”斗,与元统 治者的威胁利诱“邪气”斗,留取丹心照汗青。共产主义者李大钊“要为人间留 正 气”,大义凛然牺牲在张作霖的屠刀下。著名诗人朱自清临终前虽贫病交加,也 以其浩然正气饿死不领美国粮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 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 方

3、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 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 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 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华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及权势的威迫,小则卖友求 荣,大则卖国求贵也大有人在。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都要以祖国和民族利益为 重。 二. 奋发、立志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 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 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斫梓染丝,功在初化”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历史上 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前去广州

4、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 沁园春长沙 ,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 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十九岁的周恩来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 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可谓少年壮志凌云。 当个人、民族、国家处于逆境时更应奋发立志。司马迁曾总结:“文王 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 ;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 不违迁蜀,世传 吕览 ; 韩非囚秦,说 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是发愤立志的 最好例 子。“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显现了从逆境中走出来的可贵精神。迭经优患 的中华民族始终坚强地屹立于世界之 林,“卧薪

5、尝胆”的志向,多难兴邦的信念, 坚韧不拔的精神起了多大的激励作用啊! 有志者事竟成。但这志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为归属, 才符合传统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奋发立志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 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完成大志。这 就要求我们胸怀鸿鹄之志,奋发图强。 三. 改革、创新 中华民族虽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 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跟随时 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的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 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 状,大胆提出“天

6、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正 统思想是何等的针锋相对。王安石这种反对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 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 中华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勇于创新 的一个民族。近代的林则徐从中国反侵略战争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出发,组织翻译 整理成四洲志,成为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书籍。策划海防时 也先着手调查西方情况,这对打破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封闭愚昧状态, 为中国人认识世界和学习西方长技,迈出了坚实一步。直至陈独秀开创的新文化 运动,学习西方“民主”和“科学”;李大钊宣传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

7、主义;毛泽 东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 胜利之路,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历史告诉我们,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既离不开生养、哺育我们的这块 黄土地,也离不开及时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这就要求我们锐意进取, 敢于和善于改革创新。 四. 勤学、好问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这与古人的勤学是分不开的。锥刺股是先秦 纵横家苏秦好学的故事。苏秦为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愤苦读,当困乏时, 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 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 读书光好学还不

8、够,还需善疑好问。孔子从小入太庙“每事问”。他主张“疑 思问”,“不耻下问”。荀子把“不知则问”和“不能则学”相提并论。王充更是“智能之 上, 不学不行, 不问不知”。 他们都把学和问联在一起。 不学不问怎能成为学问家, 学贵在问,这样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由此看来,勤学好问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 习中多思考,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勤学好问的良好品德。 五. 勤俭、廉正 勤俭、廉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 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古人云:“节俭

9、朴素,人之 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鲜明的善恶态度。 不为金钱或物质所惑, 不为权势所动, 终身保持廉洁、 清正的节操, 这就是廉正。 明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为人间留下了两种清白,其一是 为民族为国家不计个人安危的“清白”之心;其二是平时严于操守,廉正不苟的“清 白”之风。由于北京保卫战有功,他受到赏赐还加官进爵,但都被他坚决推辞, 后遭谗陷抄家时却是家徒四壁。 于谦的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不仅赢得世人崇敬, 于今天也深有启迪。 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 廉正美德得到升华。 作为优良的道德传统,勤俭和廉正在今天更要发扬光大。这就要

10、求我们从 一点一滴中学会勤俭,培养廉正的美德。 六. 敬长、知礼 敬长即尊敬长辈。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大钊曾说过:“我 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 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 ”。而今天敬长传统美德 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 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 美德。“虚席以待”“ 倒履相迫”“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 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 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

11、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 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 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 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 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 ,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 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是提 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 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中华民族几千年延 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

12、,改革、创新,勤学、好问 ,勤俭、廉正, 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当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德和民族精神,远不是以上六个方面可以概括的。 不是吗?在漫漫历史长河中, 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铸造了我们的灵魂, 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它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它蕴涵着丰 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它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中华民 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同学们,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 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 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 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 不都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