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某知名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3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304276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某知名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3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宁夏某知名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3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宁夏某知名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3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宁夏某知名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3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宁夏某知名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3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夏某知名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某知名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3(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古代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家。与工商业社会不同,在农业社会统治者基本无法征收商品税,只能从农民那里征收各种形式的直接税。无论是西周诸侯向天子缴纳的“贡”,还是秦汉之后普遍实行的“田赋”,实际征收的都是农民生产的实物,主要是粮食、丝麻,也有兽皮、茶叶等各地土特产。就保证农业社会实物税收的适度和公平而言,度量衡,尤其是“量”和“衡”,先后扮演了至为关键的角色。所谓关键,并不是说,统治者借此才能获得赋税,而是说相对精确的度量衡,能使民众相信并接受税收的公平合理。当然,这种税

2、收制度首先要进行一项基础性工作:统一并公道地分配土地。而“度”正好 能确认土地产权,定分止争。 依古人对西周初年井田制的描述,当时每家授田百亩,为一个方块,称为“一田”;以井字方块划分,每900亩地构成一“”;中间为公田,八方为私田,八方各家共耕公田,公田的收益用来缴税。这样分配和利用土地的要害,就是借助计量技术“度”“六尺为步,步百为亩”来完成。以长短计量来分配土地,可以保证各家占有基本均等的土地;每“”九分之一的公田由各家共同耕作,又大大便利了国家获取赋税。从计量学上看,这种巧妙用“度(长短)”获得的计量,替代了在人类早期几乎无法获得的计量“量”(容积)或“衡”(重量);从政治上看,井田制

3、用“度”成功解决了西周有关土地税收的公平和效率问题。 井田制追求的是民众能看见甚至可以验证的土地分配公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税收公平和便利。当相关条件改变时,井田制也就行不通了。首先,随着人口增多,即便在中原地区,可井田化的大片平整土地也会日益稀少,直至枯竭,导致人地很不相称。为此,各诸侯国鼓励农民在现有土地上加大投入增加产出,或开垦那些无法井田化的荒地。再加上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让开荒变得容易,不但降低了成本,还增加了耕作如丘陵、山岗、沼泽、盐碱地的产出。那么,这类无法井田化却有经济收益的地段该如何征税?井田制曾大量借助的“度”显然不合用了。 新的税收尝试早已开始。齐国的管仲当政时依土地的好坏征

4、税,即“相地而衰征”;楚、秦先后采取了按农业产量征税的“量入修赋”。只是若无客观简便的标准量器或衡器,无论“相地”还是“衰征”,无论“量入”还是“修赋”,就一定产生更多主观裁量。即便征税者无私且力求公正,也很难令纳税人信服。因此,必须有全新的税收计量手段和标准器物来提供看得见的公平:或精确测度不规则的新垦土地,按土地面积征税;或是转向用统一且精确的标准量器和衡器按各家粮食收成来征税。这就使得以量、衡为核心手段的赋税制形成并发展。由此可见,自井田制开始之之后,几乎各国的每次土地或赋税改革,都不只有关统治者的税入增加,还必须令百姓获益并认为公平。 (摘编自朱苏力度量衡的制度塑造力以历史中国的经验为

5、例)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直接税是指实物税收,征收的是农民生产的实物,包括粮食、丝麻、兽皮、茶叶等。B. 计量技术“度”既能保证各家占有基本均等的土地,又能为国家增加赋税提供便利。C. 国家按土地好坏、粮食产量多寡征税,需要借助客观简便的标准量器或衡器来实现D. 土地或赋税改革,在井田制开始之后,都兼顾税入的增加、百姓的获益及公平认同。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认为农业中国和直接税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度量衡与土地税收制度关系的前提。B. 文章从人口增加、铁器牛耕使用两方面,分析了井田制这种税收制度受破坏的原因C. 文章论述齐国新税收尝

6、试,为度量衡能保证实物税收的适度公平的观点提供了例证D. 文章提出观点后,先分析度量衡器的区别,再论证这种区别对土地税收制度的影响。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不是统治者能通过相对精确的度量衡器便利地获得赋税,度量衡器就不会统一。B. 无法井田化的新垦地和难以计量的经济收益,让度器不再能体现看得见的税收公平。C. 铁器牛耕让开垦荒地变得容易,可见铁器牛耕对土地税收制度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D. 社会需求与度量衡的互动关系,推动了土地税收政策乃至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变革。【答案】1. C 2. D 3. A【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

7、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曲解文意,错在“包括粮食、丝麻、兽皮、茶叶等。” 第一节说的是“实际征收的都是农民生产的实物,主要是粮食、丝麻,也有兽皮、茶叶等各地土特产。”B项,曲解文意,错在“增加赋税”。第2节说的是“借助计量技术“度”以长短计量来分配土地,可以保证各家占有基本均等的土地;每“ ”九分之一的公田由各家共同耕作,又大大便利了国家获取赋税。”由此可知文中是说“便利国家获取赋税”,而不是“增加赋税”D项,说法太绝对,错在“都兼顾税入的增加、百姓的获益及公平认同。”文章最后一节说“自井

8、田制开始之之后,几乎各国的每次土地或赋税改革,都不只有关统治者的税入增加,还必须令百姓获益并认为公平。”【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中重要论据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分析文章结构,然后认真分析论据的作用,关注论证方法的使用。D项,文章论证结构分析错误。错在“先分析度量衡器的区别,再论证这种区别对土地税收制度的影响。”应是文章提出观点后,先分析土地税收制度情况,再分析度量衡器国家征收赋税方面的重要性。【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

9、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无中生有。“如果不是统治者能通过相对精确的度量衡器便利地获得赋税,度量衡器就不会统一”于文无据。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10、。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杏黄月张秀亚杏黄色的月亮在天边努力的爬行着,企望着攀登树梢,有着孩童般的可爱的神情。空气是炙热的,室中储蓄了一天的热气犹未散尽。电扇徒劳的转动着。桌上玻璃缸中的热带鱼,活泼轻盈的穿行于纤细碧绿的水藻间,鳞片上闪着耀目的银光。这是屋子中唯一出色的点缀了,这还是一个孩子送来的,他的脸上闪烁着青春的光彩,将这一缸热带鱼放在桌子上:“送给你吧!也许这个可以为你解解闷

11、!”鱼鳞上的银光,在暮色中闪闪明灭,闪烁一阵子,然后黯然了,接着又是一阵闪光,她想,那不是像人生的希望吗?但这些细碎的光片又能在人们的眼前闪耀多久呢?杏黄月渐渐的爬到墙上尺许之处了,淡淡的光辉照进了屋子,屋子中的暗影挪移开一些,使那冷冷的月光进来。门外街上的人声开始嘈杂起来,到户外乘凉的人渐渐的多了,更有一些人涌向街口及更远的地方,活像一些泡沫:大的泡沫,小的泡沫,时而互相的推挤着,时而又分散开了。忽然有个尖锐而带几分娇慵的声音:“月亮好大啊快照到我们的头顶上了。”接着是一阵伴奏的笑声,苍老的,悲凉的,以及稚气的,近乎疯狂的:“你怕月亮吗?”玻璃缸中的热带鱼都游到水草最密的方向去了。街上的嘈杂

12、的人语声、欢笑声,暂时沉寂了下来。谁家有人在练习吹箫,永远是那低咽的声音,重复着,重复着,再也激扬不起来了。月亮也似仍在原来的地方徘徊着,光的翅翼在到处扑飞。门外像有停车的声音,像是有人走到门边她屏止了呼吸倾听着。那只是她耳朵的错觉,没有车子停下来,也没有人来到门前,来的,只有那渐渐逼近的月光。月光又更亮了一些,杏黄色的,像当年她穿的那件衫子,藏放在箱底的已多久了呢,她已记不清了。没有开灯,趁着月光她又将桌子上的那封老同学的信读了一遍,未了,她的眼光落在画着星芒的那一句上:“我最近也许会在你住的地方路过,如果有空也许会去看看你。”也许也许她脸上的笑容,只一现就闪过去了,像那些热带鱼的鳞片,悠然

13、一闪,就被水草遮蔽住了。水草!是的,她觉得心上在生着丛密的水草,把她心中那点闪光的鳞片,那点希望都遮住了。她怏怏的将信叠起。那低咽的箫声又传来了,幽幽的,如同一只到处漫游的光焰微弱的萤虫,飞到她的心中,她要将它捕捉住对,她己将它捕捉住了,那声音一直在她的心底颤动着,且萤虫似的发着微亮。她像是回到了往日,她着了那件杏黄的衫子轻快的在校园中散步,一切像都是闪着光,没有水草,是的,一切都是明快朗丽的,没有水草在通明的水面上散布暗影,年轻的热带鱼们在新鲜的清凉的水里快活地穿行着。耳边、窗外、街头没有嘈杂的声音传来。那些女孩子们说话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多的“也许,也许”,她们只是写意的在那园子里走着,欣赏

14、着白色花架上的茑萝。“像是逸乐,又像是死亡。”她记得她们中间有一个当时如是说那是向着那盛开的茑萝,向着七月的盛夏说的,其实什么是逸乐什么是死亡,她那时根本不了解,也因为如此,觉着很神秘,很美。她想,她永远不会了解前一个名词的意义了。她睁开眼睛,又大又圆的月亮正自窗外向她笑着,为她加上了一件杏黄的衫子。“一件永不褪色的衫子啊。”月光照着桌子上的玻璃鱼缸,里面的热带鱼凝然不动,它们都已经睡去了,在那个多水草的小小天地里。箫声已经听不见了,夜渐渐的凉了。她站在窗前,呼吸着微凉的空气,她觉着自己像是一尾热带鱼,终日在这个缸里浮游着,画着一些不同的圆,一些长短大小不同的弧线。她向着夜空伸臂划了一个圆圈,

15、杏黄色的月亮又忍不住向她笑了,这笑竟像是有声音的,轻金属片的声音,琅琅的。(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月亮慢慢升起的样子,也表现了“她”的真切感受,暗示着努力向上的月亮将引发“她”情绪的波动。B. 文章写“罩子”似的纱窗、“嘈杂”的人声、“低咽”的箫声,不仅真实再现了“她”的所感所闻,也烘托并渲染了郁闷孤寂的气氛。C. 本文写老同学信中说“也许”会“路过”,会“看看你”,是以揶揄的方式责备老同学不够坦诚的态度,借此表达“她”的感伤。D. 本文以月色变化为纬,以“她”的思绪感受变化为经,全文组成一种纵横交织的结构,形成一种情

16、景交融,意在言外的叙写特色。5. 结合全文,说说“热带鱼”的含义。6. 文章以月亮的“笑”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答案】4. C 5. 指具体的热带鱼。虽然轻盈活泼,鳞片时不时闪着银光,但被关在玻璃缸里,浮游在多水草的小小天地里,不得自由。指能够驱散心中郁闷的事物。年轻、纯真、快活的飞息, 让旧日的校园兰活显得明快朗丽;如鱼鳞片上银光般的希望,虽然时而闪烁,时而黯然,却总能让人精神振作起来。 6. 与文章开头对月的描写形成照应,表明时间的拉移,由月初上到月到中天;月亮的 “笑”暗示着作者的情思由开始的黯淡、沉闷转向明快(朗丽)、振作;在月与作者情感的交融中,委婉地抒写了作者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