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和选调公务员笔试真题及参考答案(4)(2020年九月).pptx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5299391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PTX 页数:13 大小:80.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5日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和选调公务员笔试真题及参考答案(4)(2020年九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5日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和选调公务员笔试真题及参考答案(4)(2020年九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5日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和选调公务员笔试真题及参考答案(4)(2020年九月).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5日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和选调公务员笔试真题及参考答案(4)(2020年九月).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5日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和选调公务员笔试真题及参考答案(4)(2020年九月).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5日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和选调公务员笔试真题及参考答案(4)(2020年九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日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和选调公务员笔试真题及参考答案(4)(2020年九月).pptx(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海 无 涯,2017 年6 月25 日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和选调公务员笔试真题及参考答 案 试卷(B 类) 考试时间:2017 年 6 月 25 日上午 9:00-12:00 考试地点:北京上海武汉等全国十七个考点 第一部分 考试真题 第一题: 背景材料 材料 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提到前所未有高度,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2014 年 l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并强调指出: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015 年 11 月,中共中央召开了专门 会

2、议,对如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行了部署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了垂 要讲话,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 们党的重要使命。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 保到 2020 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和精 准脱贫”,2015 年 12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分析了 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紧迫感,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基本原则、工作机制、政策保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D 镇是位于中国西部某省某县的一个乡镇。该镇在

3、精准扶贫存在三大难点:一是地型区 位存在劣势显。该地处龙门山脉,幅员面积 64.4 平方公里,属于山区地型,虽然距成都市 区只有 75 公里,但交通不便,给本地土特产品运输带来困难,系典型的山区贫困镇。二是 贫困人口较多。全镇辖 6 个村(社区),85 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 7422 人(其中常住 人口 5300 余人),有市级贫困村 2 个,全镇贫困人口 880 人,占 12%。三是缺乏主导产业。 镇内原有煤矿产业,财政收入有保障。2009 年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要求 停止开采煤煤矿,从此失去了产业支撑,群众收入快速下滑。 材料 2:各地如何结合实际,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

4、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重大战略 部署,圆满完成党中央提出的脱贫奋斗目标呢?某县 D 镇进行了有益探索,该镇党政领导在 深入分析本镇面临的实际困难后,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部署,,1,2,学 海 无 涯 坚持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思路和办法,结合本镇实际,提出了“以镇带村、整体推进” 的创新脱贫思路,并全力组织实施,经过三年来的不懈努力,成效明显。 精准扶贫的基础是大力发展产业。只有当地产业发展了,才能增强造血功能,增强发展 的持续动力。该镇按照市委领导来调研时提出的“林上保生态,林下促增收”,充 分发挥本镇独特优势,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林业中药材产业园区,从而解决了农民“增

5、收哪 里来”的问题。该镇采取“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中药 材、经济林种植,发展乡村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康复养老等产业,充分挖掘镇域内唐代摩 崖石刻药师岩、佛学文化遗址白云庵等的文化内涵,促进一三产业互动发展。同时,为进镇 群众配套 3 平方米的商业用房入股修建酒店,流转场镇群众闲置住房和铺面,进行统一管理 打造,增加财产性收入,使群众持续增收有了保障。 精准扶贫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问题。如何解破解这一难题,该镇充分运用市场手段,采 取资本运作,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解决了“钱从何处来”的问题,增强了精准扶贫后经济 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其措施包括:一是用活政策资源。

6、利用“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 政策,对新增的 72 亩产业区国有土地进行招商引资;运用农村土地整理增减挂钩政策,将 旧城镇改造与土地整理农民集中安置点建设相结合;运用废弃工矿用地政策,对原新源煤矿 土地进行充分利用;依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引进市场投资主体,大力实施山区 6 个村(社区)、1200 余户“生态移民富民惠民工程”,激活了农村土地资源价值。二是盘活 农村资源。以土地整理为载体,整镇包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节余指标 780 亩,筹 集资金 2.7 亿元。充分利用镇域内 182.7 亩产业配套用地和原新源煤矿闲置建设用地,筹集 资金 1.46 亿元。三是撬动社会资本。引入

7、企业投资 3 亿多元参与城镇建设;群众成立土地 股份合作社,自主引入社会资金共同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打造 4 个独具特色的农民聚居 点。 该镇经过大力对外宣传和自身的美誉度,以及优美的生态环境,引进了企业 8 家,发展 集体经济组织 3 家,成立农业合作社 19 个,建成林业中药材产业园区和 3 万亩中药材示范 基地,初步构建了集药材种植、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一三产业互动发展的产业链条, 实现了由“煤矿黑色产业”向“环保绿色产业”的成功转型,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绿色 发展的良性发展态势。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10 年初的 0.6964 万元增长到 2015 年 的 1.330

8、3 万元,增长 91.03 %。促进当地群众劳动转移就业,实现了 80%群众就地就近就 业。城镇化率由原来的不足 30%提高到 80%以上,全镇人口聚居度达到至 90%以上。 保障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性问题,更是农民脱贫后如何增强自 我发展的能力,走上致富道路的根本性问题。该镇以增强自我发展为着力点,积极开展择业 观念、就业技能、创业能力和实用技术等专门培训。采取开发公益性岗位、提供就业信息、 建设帮扶就业基地、鼓励企业招聘特困群众等措施,大力实施转移就业、居家就业工程。对 于特别困难的群众在有企业入驻流转土地时,优先流转土地,并优先在流转企业务工,做到,3,学 海 无 涯

9、 “一对一”精准帮助农民就业,解决了精准扶贫后自我发展能力问题。 精准扶贫是一项涉及面宽、范围广和人民群众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涉及到能否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问题。因此,谁是精准扶贫的主体,如何激发其主体的内生动力是精准 扶贫的核心。D 镇按照中央的要求,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解决“谁来精准扶贫”“家由 谁来当”的主体性问题,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内生动力。该镇把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促 进人的城镇化作为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在城镇改造中,始终坚持“房子怎么建,百姓说了 算;城镇谁来管,群众参与办”的工作导向,充分保障全镇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 达权、监督权、评判权等各项权利,让人民群众以

10、主人翁的姿态全程参与到扶贫开发过程中。 一是增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利用“百姓故事会”、法制大讲堂、重大公共项目民主决策等 方式广泛宣传动员,大力提升群众参与意识和知晓率。二是增加群众参与机会。通过“五账 群众工作法”(即动态建账、民主议账、务实解账、及时晒账、满意结账)、党建大课堂等渠 道搭建群众参与平台,把投票器、表决器交到群众的手中,为更多的群众提供参与议事机会。 三是提高群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引导成立了场镇改造自治委员会等 6 个群众组织,着力探 索建立有效的群众参与机制,不断让群众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参与到城镇建设、产业发 展和扶贫开发等工作中来。四是扩大群众参与面。通过吸纳社会贤达

11、、经济组织代表、非户 籍人员参与的群众议事制度,在群众组织运行管理、全方位公开、项目管理等方面全程参与, 提高议事质量和水平。六是增添群众参与激励措施。通过完善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政策措 施,让群众投工投劳有回报、出资出智有收益,充分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活力。 D 镇坚持把城镇改造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治理城镇 “脏、乱、差、烂”,按照前瞻性和超前性的工作要求,高标准改造了路、桥、水、电、气、 讯等基础设施,城镇公共服务配套超过“+34”标准,绿色低碳精品小镇已全面建成。4 个山区“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正热火朝天地建设中。新农村综合体全面建成后,将有 5

12、000 余人搬进宽敞明亮、独具川西特色、低层的木式结构形态的新居,享受更加优美的环 境。 建立精准扶贫信息档案,全面摸清情况,为精准扶贫打下基础。建立扶贫档案 294 户, 准确把握精准扶贫户、低保户及五保户等特困群众的基本情况,家庭就业及产业发展情况, 使精准扶贫有信息保障。 材料 3:D 镇由于精准扶贫思路创新、目标明确、措施到位、制度健全、方法得当,坚 持把城镇改造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环境大大改善。 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10 年初的 0.6964 万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1.3303 万元,增长 91.03 %。促进当地群众劳动转移就业,实

13、现了 80%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城镇化率由原来的 不足 30%提高到 80%以上,全镇人口聚居度达到至 90%以上。同时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治理创新,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 公里”,加大行政权限下放力度,下放到镇行政审批事项 55 项,下放到村(社区)便民服务,4,学 海 无 涯 事项 86 项。同时,成立了场镇自治改造委员会、场镇管理委员会等 6 个群众组织,建立健 全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三民主”工作机制。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开展 各类技能、素质培训 20 多期。通过实施“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工作理念,该镇新 建 6 个

14、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配齐了活动设施,实现文娱活动常态化开展。开展“百姓 故事会暨歌舞大邑运动大邑”、法制大讲堂 20 余期,积极开展关爱特殊人群活动,扎实推 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精神文明亮点纷呈,在全镇形成了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团 结互助、邻里和睦的好风气。 D 镇精准扶贫取得实效,为了传递好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推动脱 贫攻坚工作,5 月 8 日某中央部委委派联合调研组一行到达 D 镇实地考察,仔细听取了 D 镇 相关负责人关于乡镇、村级精准扶贫规划、贫困户建档立卡以及企业帮扶模式等精准扶贫工 作的经验和方法的介绍,并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关工作进行了交流学习。考

15、察学习结束 后,调研组组长强调,要借鉴 D 镇经验,认真摸排,把精准扶贫基础工作做扎实,推进精准 扶贫深入开展。 问题: 调研结束后,联合调研组拟召开总结会,组长将对 D 镇党委和政府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 成功经验进行点评,假设你是联合调研组成员,请列出点评要点,供组长参阅。(25 分) 要求:内容全面准确,条理清晰,不超过 400 字。 第二题: 背景材料: 材料 1:近年来,随着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从各部委、省区市,到地市、县甚至乡 镇,一到秸秆禁烧季,都会重申政策、发布通知,禁烧区内的各种口号标语随处可见。在一 些地方,对禁烧秸秆的态度很明确,层层签署责任状,要求“严密布控、严防死守”,

16、某地 基层干部因禁烧不力被问责甚至被免职也不止一次。 日益严苛的规定和问责,并未缚住秸秆焚烧这匹脱缰的“野马”,一到季节就会发作。 秸秆被付之一炬,在农民眼中,这是传统,也是最经济的处理方式,秸秆回收或者还田费时 费力费财,还有可能误了农时。“别人都烧,还差我这把火?”一些农民并不买禁烧的账。 大禹治水,疏堵结合,秸秆禁烧,严防不能放松,但更应该在疏导上多下功夫。 材料 2: W 市网格化管理、强化监管、健全机制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关中央部委组成联 合工作组调研。农业副市长、市农委主任、D 镇长、D 镇村书记、市环保局局长、市财政局 长、企业董事长、农村问题专家、村民等均在跟调研组座谈或访谈时,针对秸秆焚烧问题从 不同角度的发言,列举秸秆禁烧存在的问题。 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在科学规划、责任网格化,强化监督检查,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秸 秆,综合使用率等方面做法。确保全市无着火点,不着一把火。,5,学 海 无 涯 市农委主任:农民对秸秆燃烧危害性认识不足,相关激励措施不到位,秸秆还田循环利 用生态系统没有推广起来,秸秆综合利用以农户为主,管理不统一,规模效益难以发挥。农 民对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