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294239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课件(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第一节 收入分配的含义,一、收入分配的内涵,作为人类社会最一般的经济范畴,收入分配是指社会产品在一个社会内部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割和占有,即把一定时期内的社会产品分归不同的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所有的行为和活动。收入分配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是分配主体与分配客体相结合而构成的一种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分配活动直接表现为分配主体分割、占有分配客体(分配对象)的“人与物”的关系;而从本质内容上看,分配活动内在地表现为面对分配客体时各个分配主体之间的“人与人”的关系,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关系。,收入分配的内涵涉及四个问题: 分配什么:收入分配对象或分配客体

2、的确定。 谁来分配:收入分配主体权力和资格的确定。 分配多少,即各分配主体面对“有限的产品世界”,各自应该占有或能够占有的份额和比率。这也是收入分配活动中的核心问题,它与“分配权力”相关。 如何分配:收入分配机制和分配方式的选择。,功能性收入分配又称要素贡献收入分配,它反映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生产要素投入(贡献)与所得收入之间的关系,从收入来源的角度来研究一国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得到与其拥有的资源规模及其贡献相对应的收入份额是多少。,功能性收入分配与规模性收入分配,规模性收入分配又称个人或家庭收入分配,它所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在各类家庭或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状况,是从收入分配的最终

3、结果来研究其中各个阶层的家庭或人口所得到的最终收入在社会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是多少。,二、收入分配的分类一,初次收入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一个国家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各集团、各阶层及其成员之间进行的直接分配。作为一种分配关系,它的性质和形式是由社会生产方式,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初次收入分配与再次收入分配,再次收入分配是在初次收入分配基础上,再次进行收入分配。通常由国家主持,以税收或其他财政收入手段在物质生产部门初次分配最终结果基础上,集聚财政收入,再以财政支出的形式分配出去。,二、收入分配的分类二,再次分配的领域,高收入和低收入者间的收入再分配 代际之间收入再分配 健康人和病人之间的

4、收入再分配 地区间和行业间的收入再分配 通过无偿提供商品和劳务,实行有利于不同社会集团的收入再分配 影响现行的财产分配,微观收入分配是指单个(或每个)企业内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和非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或纯收益的分配。通常可以理解为企业内部的财务分配,有时也可以看成是初次收入分配的具体化。,微观收入分配与宏观收入分配,宏观收入分配是指国家作为国民收入分配主体或主持者,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利益出发(包括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利用财政税收和发行公债及财政支出等手段对国民收入所进行的分配。,收入分配的分类三,上述收入分配的三个维度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一个社会多维的收入分配关系: 功能

5、与规模收入分配是从初次分配结果和经过再分配后的最终结果两个时点上考察收入分配关系和状况; 初次与再次收入分配则是从时间上考察社会纵向收入分配运动和关系; 微观与宏观收入分配侧重从空间上考察收入分配活动和关系。,第二节 收入分配理论和制度,一、以经济剩余范畴为基础的分配理论,在古典经济学家、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和新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构成其分配理论的基础或核心的范畴是经济剩余。认为:生产活动是一个循环不息的过程。每一个生产周期开始时,由生产当事人掌握生产所必需的各种投入物,周期结束时的产出可能只够维持重复生产(即简单再生产)的需要,也可能出现剩余,即产出量超过必要投入物更新的部分;剩余将按照一定

6、的规则在资本家和地主阶级(有时也包括工人阶级)之间分配;经济剩余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研究,也可用于改善某些阶级或整个社会原有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因而,它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1)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提出了“纯产品”学说。认为农业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只有农业才会使物质本身即使用价值增加,而在其他经济部门如制造业部门,只不过把已经存在的各种物质因素结合起来,即把各种使用价值结合为一种新的使用价值,但并没有使物质本身增加,因此没有创造财富。而所谓农业部门所引起的财富的增加,就是指在农业中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各种生产资料、工人的生活资料和农业资

7、本家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这种剩余产品被魁奈称为“纯产品”。,(2)斯密的双重分配理论。斯密在研究分配问题时,把一国全部居民的收入分为“总收入”和“纯收入”。他认为,“一个大国全体居民的总收入,包含他们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在总收入中减去维持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费用,其余留供居民自由使用的便是“纯收入” 。这里,斯密的“纯收入”指的就是一种经济剩余。但斯密的剩余范畴与魁奈的“纯产品”学说有很大差别。斯密认为,制造业部门和农业部门都同样创造财富,从而都提供“纯收入”。这样他就把商品的价值归结为了一般劳动。,(3)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李嘉图是以剩余范畴为基础构建其分配理论的最杰出的古典经济学

8、家。与斯密不同,李嘉图认为,剩余范畴只包含利润和地租,工资被看作是必要的生产费用而不是一种剩余,工资水平是由生存水平决定的。但由于李嘉图认为地租的量是由土地自然肥力的差别决定的,所以,利润就成为在全部剩余中扣除了地租后的一个余额。同时,李嘉图还坚信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从而他就把利润和地租归结为工人剩余劳动。,(4)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建立了以剩余价值为基础的分配理论。马克思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前者形成再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后者形成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从价值形式的角度来看,社会总产品分为c、v、m三部分:c指用

9、于补偿生产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v为用来补偿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m则为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它转化为利润和地租,分别在资本家和地主阶级之间进行分配。,二、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分配理论,以剩余范畴为核心的分配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完全被新古典经济学派所抛弃。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如何使稀缺的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中得到最佳配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这样,在新古典经济学派那里,有关收入份额的分配理论就变成了简单的生产要素的定价问题,从而成为一般价格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1)要素所有者的报酬等于要素对产品价值的贡献。新古典分配理论的一

10、个基本思想是:各种生产要素(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和土地)的价格(即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在均衡状态下,就是根据这些要素对产品价值的贡献而支付给这些要素所有者的报酬,如果被雇工人的生产力超过其工资,他们的工资就会在竞争中被抬高,反之则会被解雇。这种以生产要素的贡献为基础的收入分配被认为是公平的,因为每个人的收入都是与其贡献的大小相一致的,而且,由于这种分配的结果使每一种生产要素都竞相投入收益最高和最有利的用途中,所以,它同时也有助于效率的提高。,(2)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论。按照克拉克的观点,在最佳条件下,工资率等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或边际物质产品),利息率等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或边际物质产品

11、),地租则等于土地的边际生产率(或边际物质产品)。如果每种生产要素的报酬都与其边际物质产品相一致,那么,在长期的竞争均衡条件下,全部物质产品将恰好被分配殆尽,没有任何物质剩余会留存下来,这也就是所谓的“产品耗尽原理”。根据这一理论,不仅劳动,而且非劳动的生产要素都能创造新产品或新价值,剩余范畴因此而失去意义。,三、收入分配的一般原理和规定,虽然从本质上看,前述两种理论是对立的,但它们并非没有共同点和相似之处。通过对前述两种观点的比较和综合就会发现有关收入分配的一般原理和规定。 (1)生产要素的所有制关系是分配关系的基础。 (2)生产要素贡献是确定各种收入份额的依据。,要素的贡献或要素的边际生产

12、力是确定要素报酬即各种收入份额的主要依据,但不是决定最终收入分配结果的唯一因素。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影响收入分配的其他因素: 经济体制对收入分配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政策及其目的的不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国家的强制力量亦是影响分配能否公平进行的重要因素。,四、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简单地说,就是收入分配交易的规则,是收入分配主体(利益集团、利益组织)在收入分配活动中“权力利益”对等的交易关系的规则化,是作为分配主体的利益集团及其权力的函数。,1. 收入分配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收入分配制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面对“有限的或稀缺的产品世界”,利益主体凭借权力在分割占有过程中进行的

13、每一次交易都存在冲突或存在冲突的隐患。人们对制度的确定和选择不可能完全符合人们的意志,制度作为历史必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产物显然具有“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因此,社会发展特定阶段有特定制度,具体到收入分配制度也同样,这体现了一个制度的发展变迁过程。,2. 影响分配制度的因素,制度环境,第三节 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指标及影响因素,收入分配差距一般是指不同的劳动者、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区之间,由于个人拥有的生产要素所产生的效益以及国家所采取的收入分配政策不同,从而形成的收入多少之间的差距。 一、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 衡量收入分配差距是研究收入分配现状、衡量收入分配制度合理性的

14、重要基础。如何衡量特别是量化收入分配差距呢?一般来说,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方法有以下几种:,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衡量指标,洛伦兹曲线,标准差:,离散系数:,V= /u,G = A/(A+B),洛伦兹曲线,E,X,Y,F,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G A/(A+B) 理论值: 0 - 1 实际值: 0.1 0.6 基尼系数越大,分配越不均等。0.4以上则被认为是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状态的警戒线。,家庭百分比,社会总收入百分比,A,O,20%,40%,60%,80%,100%,20%,40%,60%,80%,100%,B,E,洛伦兹曲线(分组情况下),G = A/(A+B),收入不平等和社

15、会政治稳定的关系,Alesina和Perotti (1996), Keefer和Knack (1995), Perotti (1994)的计量研究结果都表明: 政治不稳定,社会不安定与收入分配不平等呈一致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政治动乱,产权保护缺乏与投资和经济增长呈一致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社会政治不稳定至少在以下两方面妨碍投资和增长: 第一,造成政治法律环境的不确定;第二,它中断正常的市场活动和雇佣关系,直接危害生产。,二、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因素,教育,职务,行业,生产要素,第四节 西方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一、西方国家的收入分配制度,近百年来,西方国家的分配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1、工

16、资决定由单一的雇主决定演变为由雇主、工会、政府三方力量综合决定,各方在工资决定中的作用各有侧重。2、报酬形式已从简单的计时、计件工资转为多种形式并存或结合应用,激励方式则从以外部激励为主转为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相结合,工人的分配地位得到了极大改善。,3.社会收入差距基本趋于缩小,收入差距的矛盾仍然是财产及其收益差距过于悬殊。 4.福利制度趋于完善,物价补偿已成必然。 5.政府加强了对社会收入分配的管理和干预。,二 、 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具体的收入再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具有调整初次分配结果,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19世纪后期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发展起来。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各国的社会保障模式也有所不同,就整个西方国家来讲,其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大体分为三种模式:福利型、保险型和强制储蓄型。目前,这三种模式的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融合趋势。,1. 福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以英国、瑞典为代表,多见于北欧和西欧国家。 主要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