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45291534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34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共 25 页 期中语文试卷 期中语文试卷 题号 一二三四五六总分 得分 一、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8.0 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同样表达追寻风景之意,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采用的“ _ , _ ” ,乘 小车、小船会别有意味:膝王阁序中则说“ _ , _ ”,用整齐的排场, 看高大的山陵。 李密在陈情表中,委婉含蓄地提出了协调尽忠与尽问题的方案的两句是: “ _ , _ ”。 【答案】【小题 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小题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解析】故答案为: (1)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俨

2、骖騑于上路 访风景于崇阿 (重点字 : 飏、骖、 騑)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重点字:陛)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 : “三清” 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 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 在这些“浅水滩”“翻船” ,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 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 确还不容易

3、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 ,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 字词:飏、俨骖騑、崇阿、尽节。 赤壁赋名句集锦: 1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第 2 页,共 25 页 3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逝者如斯,而 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0.0 分) 2.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画鹰 华镇 高飞远走可人情,上蔡东青旧有名。 谁在华堂餍鼎俎?自甘平野掠柴荆。 心忧狐兔纷难尽,眼看豺狼恣

4、不平。 莫倚丝绳金漩美,弓藏鸟尽汝须惊。 注东青:猎鹰的一种。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这是一首写的题画诗,突出了猎鹰凌空远飞的特点。 B首联写了猎鹰的本领和它的出身,很符合主人的期望。 C颔联发挥想象,以实衬虚,写猎鹰甘于平野飞猎的自豪。 D尾联提出忠告:勿贪恋富贵荣华,以免落得不好的下场。 颈联富有表现力,寓意丰厚,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小题 1】C 【小题 2】 【解析】(1)C“颔联发挥想象,以实衬虚”错误,应该是以虚衬实。由想象“谁在 华堂餍鼎俎”的虚写,来衬托“自甘平野掠柴荆”的实写。 (2)“心忧狐兔纷难尽,眼看豺狼恣不平”运用比喻的修辞,以“狐兔”“豺狼”

5、比 喻大大小小的敌人,也可以指入侵者。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宋朝当时的处境,积 贫积弱,国家内部和外部边患危机重重。 整个句子是说,敌人小的如狐兔,时时窥探不止,大的敌人如豺狼一般的肆意妄为,表 达了作者忧虑国家的安危的爱国之情。与尾联“莫倚丝绳金漩美,弓藏鸟尽汝须惊”勿 贪恋富贵荣华,以免落得不好的下场的忠告相互映衬。 答案: (1)C 第 3 页,共 25 页 (2)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以“狐兔”“豺狼”比喻大大小小的敌人,也可以指入侵 者。敌人小的如狐兔,时时窥探不止,大的敌人如豺狼一般的肆意妄为,虎视眈眈。表 达了作者忧虑国家的安危的爱国之情。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6、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 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 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颈联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先赏析颈联 的表现手法及其运用,再分析此联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 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

7、表现 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 ,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 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 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 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

8、示主旨。情感往往 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90.0 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公元前 800 年到公元前 200 年的“轴心时代” ,中国的先哲们对农业问题表现出 高度关注。先秦诸子都不同程度地重视或强调农业,这使得中国的农业在其发展初 始阶段就有了一套比较理性实用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尚书洪范的“食为 第 4 页,共 25 页 政首”,尚书禹贡的“任土作贡”,吕氏春秋一书中的上农任地 辩土审时 ,其相关思想后来被齐民要术概括为“顺天时,量地利,则 用力少而成功多”。“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9、”的三才理论, 科学准确地定位了农业生产中天地人的关系。 由于不把人和自然看作是征服与被征 服的关系,所以中华民族在农业文明发展进程中没有犯颠覆性错误。 先秦时期的井田制、 分封与宗法制度, 形成了农业社会秩序与道德的约束规范机制 ;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学说,奠定了中华农业文明的思想理论基础;秦汉时期形成的 中央集权与郡县制度,确立了中华农业文明的体制与组织保障;隋唐时期形成的科 举制度,保障了中华农业文明的人才与学术需求。在悠久的农业文明发展进程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农为本的产业结构、 食为政首的重农思想、 礼乐规范的约束机制、 休戚与共的群体观念、家国同构的宗法范式、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不

10、偏不倚的中 庸之道、有机农业的优良传统、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独具特色的丝茶文化等。可 见,中华农业文明所遵循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等基本原则,既是独具特色的 理论与技术体系,也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思想文化观念与精神价值取向。 再从地理上看,中国农业由北向南,依次包含北方草原、中原旱作与江南稻作三大 农业类型区。三大农业类型的结构、功能、优势互补,奠定了中华文明多样性和可 持续发展的基础。 北方草原文明与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汇, 也推动中国历史文化多样性发展。 中国农业还具有开放性。原始农业时代,中华民族把水稻这种高产作物奉献给了全 人类;秦汉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有北方草

11、原、西北沙漠等通道不断向外输出丝绸 和茶叶;宋元明清以来的海上交往之路引进了高产经济作物,奠定了近现代中国农 业的基本结构,适应了中国人口的增长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东西方农业文明之间的 沟通与联系,也促进了东西方农业科技与文化的相互借鉴。由此也可以看出,文明 总是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里形成的传统农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 时代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我们要保护好中华农业文明的根脉,激活蕴含 其中的文化基因,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发挥更大作用。 (摘编自樊志民激活中华农业文明蕴含的文化基因,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2、 _ A中国农业初始阶段确立起来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就是“三才理论”。 B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文明与秦汉时期的农业文明相比,前者更为重要。 第 5 页,共 25 页 C中国农业类型多样,能互相补充,进而推动了中国历史文化多样性发展。 D为了适应人口的增长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不断与西方农业进行交流。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文章主体部分从农业发展思想、地理、开放性三个方面纵向展开论述,逻辑清晰。 B文章主要运用例证法、引证法,深入论述中华传统农业文明的形成、特点和意义。 C文章从地理和开放性上论述的重点是,中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内外的交流与互鉴。 D文章末段提出结论

13、: 保护农业文明根脉,激活其中的文化基因,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如果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那么中华民族在农业文明发展进程中就有可能犯颠覆性 的错误。 B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多个历史阶段的思想观念或制度,为中华农业文明的发展提供 了有力保障。 C在东西方农业文明之间沟通与联系的历史中,中国交流出去的东西比引进的东西要 少得多。 D中华农业文明的文化基因应该是:尊重自然、遵循适宜的基本原则、在交流中发展 自己。 【答案】【小题 1】C 【小题 2】D 【小题 3】C 【解析】(1)A“中国农业初始阶段确立起来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就是三才 理论” ,“指导思想

14、与基本原则就是三才理论”分析错误,原文第一段“先秦诸 子都不同程度地重视或强调农业, 这使得中国的农业在其发展初始阶段就有了一套比较 理性实用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的 三才理论,科学准确地定位了农业生产中天地人的关系”。 B“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文明与秦汉时期的农业文明相比,前者更为重要”错误,属 于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学说,奠定了中华农业文明的思想理论基 础;秦汉时期形成的中央集权与郡县制度,确立了中华农业文明的体制与组织保障”是 并列关系,不分轻重; D“为了适应人口的增长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农业不断与西方农业进行交流”错 误

15、,属于无中生有。原文第四段“宋元明清以来的海上交往之路引进了高产经济作物, 奠定了近现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适应了中国人口的增长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 6 页,共 25 页 故选 C。 (2)D“文章末段提出结论:保护农业文明根脉,激活其中的文化基因,使其发挥 更大作用”,不是论证,是结论。 故选 D。 (3)C在东西方农业文明之间沟通与联系的历史中,“中国交流出去的东西比引进的 东西要少得多” 错误, 属于无中生有。 原文第四段 “东西方农业文明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也促进了东西方农业科技与文化的相互借鉴。由此也可以看出,文明总是在交流互鉴中 不断向前发展的”。 故选 C。 答案: (1)C

16、 (2)D (3)C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 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 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 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 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 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 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9 月 25 日,万众眠目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启用。英国卫报甚至将这 个全世界最大的单一航向机场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作为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