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版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45291443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388.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白城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吉林省白城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吉林省白城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吉林省白城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吉林省白城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白城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白城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答案解析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共 29 页 期中语文试卷 期中语文试卷 题号 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1.0 分) 1. 下列各项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考试成绩公布后,我们应正确对待成绩,不能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应该轻 易满足自己的成绩。 刘和珍等人是在耸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中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遇害的。 图穷匕见,这个一向以友好邻邦来标榜的霸权主义者,终于撕去了“友谊”的面 纱,赤裸裸地进行军事交涉了。 小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工厂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 他已娴熟地掌握了专业技术, 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面对盘根错节的贪腐案件, 调查组办案人员抱持坚

2、定信念, 纵使拔出萝卜带出泥, 也绝不投鼠忌器,看了佛面看僧面。 她把市场定位为高消费的中产阶级, 她相信只有私人订制的产品才能保持设计质 量,而越稀少越精致的东西才会变得炙手可热。 A. B. C. D. 【答案】C 【解析】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自轻自贱。指对自己的能力 等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不带宾语,错误。 耸人听闻 : 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句中并无“夸大”之意,应该用“骇 人听闻”,错误。 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正确。 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 地。正确。 投鼠忌

3、器 : 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 正确。 第 2 页,共 29 页 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该成语为贬义词,句中并无贬义, 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 E要结合积累的成语 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 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 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4、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空气质量恶化趋势得到一定治理,京津 冀等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初见成效。 B.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医疗保健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于保障城 乡居民身体健康,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C. 美国部署萨德的目的是为了要重返亚洲,把全球反导系统建起来,遏制

5、俄罗斯 和中国的军事能力,以使自己在洲际弹道导弹领域独步天下。 D. 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的大汶口文化遗物中,一幅太阳从山巅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 画格外引人注目,据说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的写法。 【答案】B 【解析】A搭配不当,“趋势”与“治理”不搭配,可将“治理”改为“控制”。 B正确。 C结构混乱“目的是为了”将“目的是”和“为了”两种句式杂糅,可 删去“的目的”或“为了”。 D结构混乱,句子中途易辙,第一分句主语“考古工作者”没陈述完整,第二分句就 更换主语为“一幅画” ,造成结构混乱,可将“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的大汶口文化遗 第 3 页,共 29 页 物中”中的“在”移至句首。 故选:B。

6、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辨析病句常用方法有: (1)梳理枝干法。即用语法分析的方法,依次检句子的主干和修饰部分。 (2)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看句子是否合于语言习惯。可与语法分析配合使用。 (3)造句类比法。对语感判断或语法分析仍吃不准的句子,可仿原句的结构造一个日 常用的句子,比较得出结论。 (4)逻辑分析法。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句子是否得当,句间关系、前 后顺序等是否合理。 中途易辙: 第一句还未说完,就将第二句接在第一句上。或明明是两句话,偏用一句话来说。 例:冲突双方在民族仇恨的驱使下,虽然经过国际社会多次调解,紧张的局势不但没有 得到缓和,

7、反而愈演愈烈。 病句解析:以“冲突双方”为陈述对象的句子不完整,后又接一个以“紧张的局势”为 陈述对象的句子。 3. 除夕那天,父亲让李明贴对联,依次贴在厨房、书房、卧室三处。下列对联对应正 确且符合贴对联要求的一组是() 粒米皆从辛苦得,寸薪不是等闲来 厨中妙手调美味,只凭 巧手煮清羹 汉石周金鸿文永宝,林风山月雅兴长留 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 时皆春 菱花光映纱窗晓,杨柳春风拥画图 窗前草色侵吟席,帘外 花香入睡轩 A. B. C. D.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贴在“厨房、书房、卧室”三处的对联, 解答本体首先要认真阅读所给的每一副对联, 然后根据对联中的关键词

8、选出恰当的对联 ; 根据关键词“厨中、美味、煮清羹”可知句应是厨房的; 第 4 页,共 29 页 根据关键词“江山、如画、神州”可知句是书房的; 根据关键词“吟席、帘外、睡轩”可知句应是卧室; 故选 D 考答案: 是写厨房,但上下联不对仗; 不是写书房的对联,是用在客厅的对联; 是写卧室的,但上下联不对仗)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所给的每一副对联,然后跟对联内容选择 恰当的选项 解答对联题,既要注意题目所提供的上联(或下联)在句式上的特点,又要注意在内容 上的特点题中,上联在句式上的特点是 : 主语(动宾结构)+助动词(要)+宾语(主 谓短语);在内容上的特点是:读书应该注意

9、的事情于是下联既可写与“读书”有关 的事情(比如“写作”等),也可写其他方面(比如做人、行事等),但在句式结构上 则必须同上联相同 4.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共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A. 山阿()浸渍(z) 长歌当(dng) 哭 菲薄(fi) 走头无路 B. 绯红(fi) 尸骸(hi) 殒(yn)身不恤 不惮(dn) 广有羽翼 C. 攒射(cun) 寥落(lio) 踌躇(chu ch) 赁屋(lng) 阴谋鬼计 D. 踌躇(ch) 喋血(di) 桀骜(ji o) 不驯 黯然(yn) 生杀予夺 【答案】C 【解析】A“浸渍”中的“渍”应读作“z” ,“菲薄”中的“菲”应读作“fi” ,“走

10、头无路”中的“头”应改作“投”; B全正确; C“赁屋”中的“赁”应读作“ln”,“阴谋鬼计”中的“鬼”应改作“诡”; D“黯然”中的“黯”应读作“n”。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 合平时所积累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第 5 页,共 29 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o”不读“xio”,“恪守”的恪读 “k”不读“g”,“缕”读“l”而不读“lu”,“咯血”的“咯”读“k”,不读 “k”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

11、读 “zhn”,后者读“ji”,两者容易混淆。 (3)多音多义字的误读。如“发卡”“关卡”中的“卡”读“qi”不读“k”。“角 色”中“角”读“ju”不读“jio”。 (4)成语中某些带有通假现象的文字和读音。现代汉语中的字音,是高考中长盛不衰 的重要考点之一,考查方向多为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及一些常见的易错字 读音的辨别。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9.0 分) 5.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下列对诗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_ A全诗八句,前六句写

12、往“访”,重在抒情,情致婉转;末两句写“不遇”,重在写 景,景色优美。 B首句写所闻,次句写所见,这是入山的第一程。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 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C颔联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林间小道上麋鹿出没,林深路长,正午溪边却听不到钟 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D诗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中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然而句句是 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可见其构思的精妙。 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进行赏析。 【答案】【小题 1】A 【小题 2】 【解析】(1)A前六写景,后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

13、松”是抒情。 (2)此联较有表现力的是两个动词“分”和“挂”。雾霭中的修竹高耸入云,仿若与 第 6 页,共 29 页 天相接,意境静谧而清幽,是静景的呈现。诗人用了一个动词“分” ,赋予了这幅图景 以动态之美。让人联想到清风徐来,云气被微风吹动游走,飘过竹林的动态之美。青翠 的山峰之上,有泉水凌空而下,本是一幅动态之景,而“挂”字却将动景化作了静景, 让人联想到青峰的险峻陡峭,也想到了山泉垂直而下的情态。 答案:(1)A (2)分和挂。分本意为分开,意思是野竹刺破了空中的青色云气,表现了野竹的高大 参天,描绘出翠竹与云气相浑然一体的景色。挂字化动为静,把白色的飞泉比作挂于碧 峰的白练,一方面写

14、出视距之远,一方面以白泉与碧峰相映衬,两个字生动形象,突出 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含蓄地表达对道士的向往之情(访道士的心情迫切)。 译文: 流水淙淙,隐约可辨犬吠之声;桃花灼灼,带露更显艳丽之色。 树林幽深,鹿儿时隐时现。正午时分,溪边不闻钟声。 野竹分开云雾穿入青天,飞泉挂在碧绿山峰。 道士身经何处?无人能够知晓。只能独自身靠古松,默默派遣无端愁绪。 诗歌赏析: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 情,情致婉转。 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 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

15、程,宜人景色, 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 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 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 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 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 动。既然“时见鹿” ,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 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 景语又含蓄地叙事 : 以

16、“时见鹿”反衬不见人 ; 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 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第 7 页,共 29 页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 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 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 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 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 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 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 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