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学作品3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289698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学作品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学作品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学作品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学作品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学作品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学作品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总复习 金牌阅读指导大全文学作品3题5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横在山之陬,水之滨,卧在江南烟雨里,北国迷茫风雪中。无论石拱的,木架的,无论藤编的,舟浮的,简素、玲珑、野朴,永远是小桥的品格。比之现代的长堤大坝,小桥没有宏丽的桥头堡,没有高大的石墩跨梁,甚至连雕龙绘凤的栏杆也常常略去,就那么简简单单,潇洒出尘的“一”撇。 然而,这一撇,曾经跨越了多少危崖峭壁,急流险滩,茫茫岁月,给行路人带来希望和信心,向着遥远的彼岸不停地追索着。 小桥是一道凄美的风景。那瘦骨伶仃的支柱,那宽宽窄窄的桥板,临水兀立,幽独而自怜。是谁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又是谁小桥人独立,望尽天涯路? 自古以来,桥头

2、就是折柳送别的最佳所在。在那细雨蒙蒙,柳色青青的渭城早春,唐代大诗人王摩诘在灞桥头与友人依依惜别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似海的深情,不仅让桥下的流水为之动容幽咽,以至百代之下依然令我们仰慕不已。历尽人生坎坷的南宋诗人姜白石过垂虹桥时诗兴大发:“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小桥,演绎了几多凄切曲折的人生故事。 然而小桥上伫立最多的应是无尽的离愁吧?“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板桥,霜桥,不仅是路的延伸,也是一种乡愁的具象。而马致远的秋思小令,更是道尽了天涯游子的凄苦情怀。眼前是小桥流水的幽雅环境和安居其间的人家,

3、而自己的故乡却还在山重水复的迢迢远方,不正衬出旅人的奔波不定,以及由此引发的羁旅173愁思? 当然,小桥还是一种闲适与静远。你看那位归隐诗人,当他带月荷锄归,又在桥下清且浅的溪水里濯足,洗去躬耕的汗尘与劳累,洗出一腔旷达的胸臆,然后邀邻呼友,或斗酒吟诗,或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小桥载着他陶然自乐的心境,载着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与气节。 就这样,小桥成了人生的各种象征,成为一幅幅千古不朽的诗画。这里,除了小桥本身的古朴、空灵的气质,还因为小桥总是与流水舟楫、渔歌号子,以及岸边的草屋农舍、牧童短笛紧紧直连,拓印出一幅古老凄美、宁静闲适的田园风景画。那些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在官场失宠、情场失意之后,拖

4、着疲惫的身心走向荒村野店。一座苍古的小桥,可以慰藉他们饱经沧桑的心灵,又是散怀写意的最美笔触,还是寻求哲理禅意的去处。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驾一叶小船摇到姑苏城外枫桥边停泊。在那悔恨煎熬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红枫,那渔火,那江桥,正与寒山寺钟声,撞击在张继的心坎上。于是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了“枫桥夜泊”四字,成就了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让世世代代的游客有了一方寻梦的去处。而当代诗人卞之琳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更是深沉含蓄地道出了人与桥之间乃至宇宙万物之间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学意蕴。 世间有太多的坎坷不平,惟质朴的小桥站立在江流天堑

5、,用宽容与坦诚,支撑起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信念,引渡一颗颗饱经忧伤的心灵,引渡平平凡凡的人生。1“摩诘”是唐朝诗人_的字,苏轼称赞他的作品“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第段中“简简单单,潇洒出尘的一撇”中“一”的含义是_。3第段中“百代之下依然令我们仰慕不已”的原因是( ) A灞桥是折柳送别的最佳所在 B诗人与友人在桥头依依惜别 C诗人写下的送别友人的诗篇 D细雨蒙蒙柳色新的渭城春景4第段说“小桥成了人生的各种象征”,这里的“象征”在第、段中具体指什么? 第段:_ 第段:_5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没有寒山寺的钟声,张继就不可能成为诗人 B文中引用卞之琳的诗深情讴歌了小桥的品格 C有关渔歌

6、号子和牧童短笛的生动描写引人入胜 D本文语言流畅,视野广阔,充满了文化气息6本文意蕴丰富。请由“桥”展开联想,谈谈你对“桥”的感悟。(80字左右)_答案与精析1王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答案为:简单的外形,朴实的品格。本题是第段的小结句。在写小桥的位置和品格以后,在与长堤大坝的外形对比之后,这“简简单单,潇洒出尘的一撇”中的“一”就必然是指简单的外形和朴实的品格。 3答案为C。“这似海的深情”是流水“动容幽咽”以至人们“仰慕不已”的原因,“这”指代的正是诗人写下的送别友人的诗篇。 4第段:桥上的无尽离愁,道尽天涯游子的羁旅愁思。第段:桥下的闲适生活,表现出平凡人生的旷达胸襟。 5答案为D。A

7、项,不构成条件与结果的关系。B项,引用卞之琳的诗是道出了“哲学意蕴”,而不是“小桥的品格”。 C项,“渔歌号子”“牧童短笛”并无生动描写。 6答案略。注意从“桥”的特征联想开去,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语言要通顺。题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地山河茅 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像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欺乃,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

8、北陕南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汊”呀,要大得多罢?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涉的。174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

9、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 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 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

10、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也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自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罢?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像的。 谢家的哥哥VR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自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

11、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 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池! 1941年8月19曰 注 女大:即延安中国女子大学。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曰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尔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即东晋政治家谢安,“谢家的哥哥”指其侄谢胡儿,“他的妹妹”指谢安的侄女、东晋女诗人谢道韫。1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答:_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

12、答:_3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不同的感受? 答:_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与白杨礼赞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都是借景抒情,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B作者对江南水乡风貌和西北地区河流在浅水季节的形态的渲染铺陈,是为了更有力地突出夏季涨水时的气势,以秀美涓细来反衬壮阔雄浑。 C作者对延水夏季涨水将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十多丈远的描写,虽只有短短两行,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真实地写出了西北河流的威风。 D作者巧用古代名句,善造意境。意境的营造和名句的妙用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使人读后能获得“文中

13、有画,画中有文”的美感,韵味无穷。 E本文叙述明晰而善于变化,文字凝练而富有诗情画意。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以浓郁的情思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来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答案与精析 1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像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 2既要有宏观的把握,也要有身临其境的体察。即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 在空中你可以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在地上走过你才能切实地明白高原之所以为高原。对西北高原的了解不是凭空可以想像的。 3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4答案为A、E。A项,对主题思想的概括分析不当。“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文中无此意。E项,文中不全是“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仍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