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铸剑》知识精讲 北京版必修五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287935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铸剑》知识精讲 北京版必修五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铸剑》知识精讲 北京版必修五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铸剑》知识精讲 北京版必修五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铸剑》知识精讲 北京版必修五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铸剑》知识精讲 北京版必修五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铸剑》知识精讲 北京版必修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铸剑》知识精讲 北京版必修五(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语文铸剑北京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鲁迅铸剑二. 学习目标 通过讲解铸剑达到三个教学目标1. 分析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2. 理解鲁迅的复仇情结。3. 鉴赏鲁迅先生高超的写人技巧。三. 课文知识分析 1. 作家鲁迅,文人鲁迅翻译家鲁迅,古籍整理专家鲁迅鲁迅的创作生涯从1918(当时鲁迅37岁)年到1936年,一共就18年时间,鲁迅在这18年时间里做的事情是其他人在同样的时间里根本做不出来的事情,他的创作数量之多之全面,成就之大,是其他人不能做到的。铸剑是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一篇历史小说。众所周知,铸剑取材于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的故事。这则故事充满了向反

2、动统治者的复仇主义精神。试想:楚王命令铸剑师干将为之铸宝剑,剑成,不仅不赏,反将干将杀头,这是何等残暴!对这样的暴君能不报复、能不惩罚吗?干将的遗腹子赤鼻果然在“客”的帮助下,用父亲遗下的雄剑和自己的头颅杀死了楚王,报了深仇大恨。这则复仇故事,本来就大义凛然;到了鲁迅笔下,就更加生动感人了。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收于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2. 小说分析附:铸剑的时代背景铸剑为何写得这样酣畅淋漓、大快人心?如前所说,这

3、就不仅有赖于鲁迅对题材的熟稔,而更得力于他的半生血火交织的斗争经历了。在回顾自己的半生经历时,他曾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怀疑什么?怀疑的就是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义,杀害了多少无辜的革命者。他深切地感到:“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辛亥革命实际上的失败、秋瑾的被杀、袁世凯的大杀“革命党人”、“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至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请愿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血泊中这些“

4、血的游戏”把鲁迅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了他的反抗的、复仇的怒火。铸剑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的,它是鲁迅革命的复仇主义的艺术结晶。值得注意的是,初稿1926年10月写成后,他没有马上拿去发表。1927年初带到广州后,他还在考虑,还在打磨。直到1927年4月3日,他才正式定稿,寄出发表了。自然,这篇小说也就表现了他到广州之后的新的观察、新的体验。而当时的广州,“红中夹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已经日益表面化。“山雨欲来风满楼”,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四一二”、“四一五”大屠杀已经在酝酿中了。3月20日的广州“中山舰事件”,舰长、共产党人李云龙的被杀害,正是这场大屠杀的信号和前奏。具

5、有高度革命警觉性的鲁迅,更有把握地修改、定稿了他的铸剑,一篇优秀的历史小说便这样诞生了。故事新编怎样改编了古籍?在故事新编序言中,鲁迅先生说:“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这就是说,历史小说有“言必有据”和“随意点染”两类。 铸剑“随意”点染了哪些东西?这主要表现在: 将“赤鼻”改成了“眉间尺”(根据古文中提到的形容赤鼻“眉间广尺”),他是一个刚满16岁的优柔寡断的少年,经过母亲的教育刚强起来并终于完成报仇大业,其性格有一个发展、升华的过程。 将“客”改成了“(黑色的人)宴之敖者”,

6、他舍己为人,行侠仗义,是一名光辉的古代侠士的形象。 将“楚王”改成了“王”,具有了更大的适应性,也有了血肉生动的性格:暴戾、荒淫而颟顸。 增添了“干瘪脸少年”、众多妃子、王后、太监、老臣、武士、侏儒等次要人物。 设计了生动而完整的情节,特别是三个人头在鼎中啃咬一节为全文高潮,惊心动魄,眉间尺的头的活灵活现更让人拍案叫绝。为宴之敖者与眉间尺设计了四段哈哈爱兮歌,更加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鲁迅为了表现故事的神奇,在文章中还写了三个人头在金鼎中互斗的事。“仇人相见,本来分外眼红,况且是狭路相逢”眉间尺的头死死地咬住王的头不放,王也不示弱“王又狡猾,总是设法绕到敌人的后面去。”接下来对王公大臣的描写

7、更为微妙,诡异的神情令人哭笑不得,麻木了的动作使人啼笑皆非。宴之敖者的头的参与使这个高潮又一次升华。宴之敖者和眉间尺的头对楚王的一个头“于是他们就如饿鸡啄米一般,一顿乱咬,咬得王的头眼歪鼻塌,满脸鳞伤。”在这金鼎沸水之中,如此场景真是神奇呀!之后的事就是王公大臣们的了,他们蠢笨的举动与宴之敖者和眉间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宴之敖者和眉间尺是沾了“王的光”,才得以隆重的安葬,和王埋在一起。这时,老百姓们的举动更具有讽刺性:变成了全民“瞻仰”的“狂欢节”。全文就在这样一个“似悲实喜”的讽刺结局中结束了。文章结构 本文共四节,按情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小说故事的缘起。写眉间尺听母

8、亲讲父亲为大王铸剑反而被害的深仇大恨,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部分(第2、3节):小说故事的主体部分。是“复仇”的完成。其中第2节写眉间尺与宴之敖者的相遇。第3节写宴之敖者杀死大王。 第三部分(第4节):复仇后的情景。作者重在讽刺臣子们的可笑与昏庸无能。人物形象分析眉间尺的分析从后面的情节来看,当眉间尺在城里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他虽然勇气十足,但显得有些莽撞,特别是当他与那些围观的闲人发生冲突的时候,眉间尺显得缺少与“看客”打交道的经验,有些手足无措。但无论如何,眉间尺为父报仇的信念却越来越坚定。 眉间尺为什么会相信宴之敖者的话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宴之敖者来完成? 眉间尺与宴之敖者的对话,是眉间

9、尺性情的又一次重大转变。他在对话中接受了宴之敖者的“复仇”理论,那就是坚决、彻底地“复仇”,要对一切罪恶进行审判,而这样的复仇是不需要任何名义与借口的。所以眉间尺相信了宴之敖者的话,然后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宴之敖者来完成。宴之敖者的分析宴之敖者为眉间尺出谋划策是为了什么? 从表面上看,宴之敖者为眉间尺出谋划策,是因为“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他的出发点就是纯粹的“复仇”,而不是什么私心。宴之敖者

10、为什么找眉间尺要他的头和剑? 这正是宴之敖者的精明所在,因为他要借此来使大王丧失警惕,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寻找机会刺死大王。 宴之敖者在刺死大王之后,为什么也要自刎? 宴之敖者自刎并不是一种绝望的表现,而是为了更坚决、彻底地战斗。他对暴虐的大王作了毫不留情的殊死战斗,“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的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不但“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的头再也合不上嘴”,“离开王的头,沿鼎壁游了一匝,看他可是装死还是真死。待到知道了王的头确已断气”,才“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眉间尺与宴之敖者的性格比较 二人最主要的是内在精神方面的相似。 眉间尺与王

11、有杀父之仇,但他作为一个涉世未深的幼稚青年,不知世道的险恶和敌人的残忍,性格怯懦脆弱。几度“可怜”为害甚多的落水老鼠,报仇之前紧张得睡不着觉,一有动静便“出了一身汗”。但他经过了一番磨炼,最终也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复仇者。宴之敖者与眉间尺并无私交,素无来往,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大敌“王”。他富有斗争经验,了解告密者和仇人的动向;他对敌人毫无幻想,他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他绝望于专制统治下的黑暗世界,默默地但却坚定地向“王”复仇;他出发时便胸有成竹,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他善于斗争,一入鼎便给了“王”致命的

12、一击。 可以说,眉间尺是一个现实中复仇者的形象,他有自身的性格弱点,但在复仇的道路上他逐渐成熟起来。宴之敖者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理想化人物。他始终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冷静的头脑,最重要的是他的复仇是那么彻底,他的复仇精神是那么强烈。干瘪脸与闲人本文的主题是十分冷峻与严肃的,但在文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些滑稽的人和事,他们的出现与本文的主题是否矛盾?这些人表面上似乎与文章主题无关,但鲁迅所描绘的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其他作品中并不少见。正是这些闲人,使“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却是对他一式的点头。他知道这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的战士都在此灭亡,中了炮弹一样,使猛士无所用其力”。正是这些愚昧麻木的

13、国民,深受重压而至死不悟。不仅残害自己还束缚别人;正是这些麻木的灵魂使夏瑜(鲁迅小说药中的革命者)的血白流。今天又使眉间尺掉进了“无物之阵”而无所用其力。文中写道,七天之后,是落葬的日期,全城都很热闹,城里的人民,都奔来瞻仰国王的“大出丧”,“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丛中出现。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这就是鲁迅曾在“幻灯片”中见到过的民众,是作者深爱着但又憎恶的“路人”。他们与为“复仇”而献身的眉间尺和宴之敖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强烈的反差。 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作品中多次出现的一个主题,那就是改造“国民性”的问题,

14、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改造国民性的必要与艰巨。 写作特点简洁的外貌描写 例如:“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他并不言语,只向眉间尺冷冷地一笑,一面举手轻轻地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并且看定了他的脸。”这个句子写出了黑色人的特点,强调了他的“瘦”,给人一种坚毅、冷酷、严峻的印象。 精练的语言描写 例如:“你不要悲哀。这是无法逃避的。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我可是早已有准备在这里了!”眉间尺的父亲带着凛然与坚定在向自己的妻子冷静地交待后事,“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一句,写出了人物的性格。 细腻的心理描写 例如:“他看见他的母亲坐在灰白色的月影中,仿佛身体都在颤动;低微的声

15、音里,含着无限的悲哀,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而一转眼间,又觉得热血在全身中忽然腾沸。”写出了眉间尺面对母亲时的复杂心态,既有内心的愧疚,又有为父报仇的激动。 生动的细节描写 例如:“一个最有谋略的老臣独又上前,伸手向鼎边一摸,然而浑身一抖,立刻缩了回来,伸出两个指头,放在口边吹个不住。”活化出老大臣的丑态,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比较鲁迅小说药阿Q正传中的“看客”形象与本文中的“看客”有哪些相同之处。 青、黑二色的相对相辅小说中色彩的选用非常特别。首先,青衣、青剑、纯青色是复仇者一以贯之的服饰。眉间尺“头发蓬松,正如青烟一阵”,宴之敖者装头的是圆圆的青包裹。这种色调的反复运用绝非偶然。纯青而近透明的雄剑与眉间尺几乎不分彼此。而青色在我国历代都是下层平民的服色。从这个意义上讲,青色在小说中是作为单纯而执著,纯洁而平民化的象征出现的。而“黑色的人”、黑须黑眼睛、灰黑色的城墙和雉堞等词句在文中的多次出现,则造成阴暗沉郁却引而不发的氛围,直到小说的高潮部分,始终让人透不过气来,只能在茫茫中等待一个非同寻常却又无法预知的事情的来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黑色代表沉郁悲痛、庄重冷峻;“月光如水照缁衣”,黑又是丧服的颜色,透着死亡与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