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72编号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287736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1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072编号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7072编号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7072编号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7072编号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7072编号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7072编号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072编号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元明清文学史名词解释一览表 一、戏曲部 1、 杂剧 : 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 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 部分组成。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2、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 ,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 、 玉禅师 翠乡一梦 、 雌木兰替父从军 、 女状元辞凰得凤 ,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 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 3、 南戏 : 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 即 1214 世纪 200 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 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

2、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 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4、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 、 刘知远白兔记 、 拜月亭记和杀 狗记 ,被称为“四大传奇” ,简称荆、刘、拜、杀。 5、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 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6、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 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 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

3、诗和词更多的采用 “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7、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 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散套有北 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8、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 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 或“诸般宫调” 。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9、元曲四大家 :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元曲作家在元曲创作中地

4、位最为突出, 故称。 10、关汉卿 : 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 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 ; 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 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 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窦娥冤 救风尘 单刀会等现存 18 部。 11、 “三桩誓愿” : 出自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 。窦娥被污入狱杀头,她原本不想和现实生 活作对, 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 她骂天骂地, 并发出三桩奇异的誓愿 : 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

5、要借异常的事向人间发出 强有力的警示。 12、 “三不从” : 出自元末高明所作的南戏琵琶记 。所谓“三不从”是说故事的主人公蔡 伯喈为人忠孝,同赵五娘结婚后不想去应考,父亲不从 ; 中状元后,曾拒绝牛承相招赘,牛 承相不从;欲辞官,朝廷不从。这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三不从” ,又是导致他一生悲 剧的根源。 琵琶记的戏剧冲突,可以说都是围绕着“三不从”而展开的。 13、 赵氏孤儿 : 元代纪君祥所作的一部历史剧。其本事见于左传 、 史记赵世家 ,但 两书所记差异较大。本剧主要依据史记敷衍而成,但情节上作了较多改动。故事大体上 是:晋灵公无道,荼害百姓。赵盾劝谏不听;奸臣屠岸贾残害赵盾全家。赵

6、媳庄姬公主避入 宫中,产生一子, 由赵门客程婴乔装救出。屠岸贾闻公主产子,进宫搜孤不得,下令十日 内若不献出婴儿,即将国中与孤儿同庚的婴儿均杀死。程乃与公孙杵臼计议,程婴舍子,公 孙舍身,救出孤儿。后孤儿成人,魏绛回朝,怒打程婴。程述真情, 回府绘图,告知孤儿 过去情景。孤儿遂与魏绛等,计诛屠岸贾报仇。 赵氏孤儿显然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 的剧作。剧本最后以除奸报仇结局,则鲜明地表达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 完成了复仇的主题。 14、昆腔 : 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 坚 2 / 5 1/8/2013 的歌唱和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

7、称。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魏良辅吸取海盐、弋阳等 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 体系。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他编写了第一部 昆腔传奇 浣纱记 , 扩大了昆腔的影响。 万历末, 昆腔传入北京, 成为全国性剧种, 称为 “官 腔” 。 15、传奇 : 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元杂剧的优点。 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脚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 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 16、汤显祖 : 江西临川人。汤显祖是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8、的剧作家。代表作有牡丹亭 , 与 紫钗记 、 南柯记 、 邯郸记 。 发表了对戏剧创作的新见解。 他认为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不能单纯强调曲牌格律而削足适履,所谓“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 辞俊音可用。 17、临川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也称“玉茗堂派” 。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因汤显祖的祖 籍是临川,时人称他为汤临川,汤显祖的戏曲作品总名“玉茗堂四梦” , “临川派”和“玉茗 堂派”因而得名。汤显祖重视创作上发挥作家的想象、语言上讲究“机神情趣” ,既要本色, 又要有文采。他强调“曲意” ,主张“意趣说” ,反对吴江作家“按字模声” 、 “宁协律而不工” 的主张。此派的曲家还有来

9、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阮大铖、吴炳、孟称舜等。 18、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 紫钗记 邯郸记 南柯记 。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政治问题剧。 “四剧”皆有梦境,故有“临川四 梦”之说。 19、吴 :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沈璟戏剧理论 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 “合律依腔” , 语言 “僻好本色” 。 沈璟的理论和吴诸作家的实践, 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沈 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 ,也要“协律” 。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 ,由于 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

10、用“俗言俚语” 、 “摹勒家常语” ,也产生了弊病。属于此 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 汪廷讷等。 20、沈汤之争 : 汤沈之争涉及到明代两大戏曲创作观念的争论,汤即指汤显祖,沈即指沈璟。 其中汤显祖的戏曲创作观念影响较大。 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曲坛上的两大巨人, 对戏曲格 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重意趣,要求格律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强调文辞 服从格律,服从腔调。两人持论相对,发生过碰撞文辞,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入其中参 与讨论,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 。 21、苏州剧派 : 明末清初,在苏州这个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中

11、心城市,出现了一群平民专业剧 作家,较为著名的有李玉、朱佐朝、朱素臣、叶雉斐等。他们相互往还密切,有时合作创作 剧本,有时共同切磋曲律,在市民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大 致相近的戏曲流派。 在题材上跳出了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圈子, 贴近世俗人生, 关注时事政治 ; 在思想上揭露黑暗现实较为有力, 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指向 ; 在人物塑造上, 富于平民色彩, 许多下层人物以正面形象活跃在舞台上。在艺术上,苏州派戏剧家能紧密结合舞台实际,戏 剧冲突紧张、集中,结构周密、紧凑,熟谙音律,曲辞通俗,演出效果好。 22、南洪北孔 : 清初,剧坛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洪升创

12、作的剧作长生 殿和孔尚任创作的剧作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 璧,因为洪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故两人有“南洪北孔”美誉。 23、 “一人永占”:这是清初剧作家李渔所作一捧雪 、 人兽关 、 永团圆 、 占花魁 似剧的简称。四剧均为当时著名剧目。 二、小说部 1、 拟话本 : 明代中叶以后, 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 一些文人在润色、 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 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人们 称之为 “拟话本” 。 从鲁迅起一般又将 “三言” 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 “拟话本” 一类。 2、 “三言

13、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 “三言”即喻世 明言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冯梦龙。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 3 / 5 1/8/2013 3、章回小说 : 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 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钩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整体。明代章回 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的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以三国志通俗演义 、 水浒 传 、 西游记 、 金瓶梅词话 “四大奇书”为主要标志。 4、历史演义 : “演义” ,即据“史实敷衍成义”之义

14、。历史演义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 “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 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故事内容侧重于朝代兴亡和政 治军事斗争。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 。 5、“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 这是鲁迅在 中国小说史略 中对 三国演义 的评价。 鲁迅说 : “欲 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意思是说: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智 慧和战略确实被夸大了。 真实的诸葛亮在指挥战役的能力上并不出众, 火烧博望是刘备干的, 草船借箭是孙坚干的,很多事情被移花接木,美化了诸葛亮。 6、 神魔小说 : 源于鲁迅 中国

15、小说史略 的提法, 又称神怪小说。 神魔小说多言 “怪力乱神” , 而其本意未必再此,多有影射世情之意。代表作有西游记 、 封神演义等优秀作品。其 语言风格不拘一格,想象力丰富,背景或为虚幻或为海外某地假托,综合宗教、神话等民间 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至今广为传颂。 7、 “花妖狐魅,多具人情”: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聊斋志异一书的评价, 鲁迅说:“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 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 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 8、世情小说 : 世情是世态人情的简称,而世情小说则是指那些主要以普通男女的生活琐事、 饮食大

16、欲、恋爱婚姻、家庭人伦关系、家庭或家族兴衰以及社会各阶层众生相等为题材,来 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起,学术界一般又用世情小说(或人情小说) 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于是,鲁迅称之为“最有名”的金瓶梅常被看作是世情小说 的开山制作。 9、明代四大奇书 : 指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和金瓶梅 。四大奇书基本上代 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 10、程甲本:乾隆五十六年(1791) ,程伟元和高鹗将红楼梦前 80 回与后 40 回合成一 个完整的故事,以木活字排印出来,书名为红楼梦 ,通称“程甲本” 。 三、诗文部 1、铁崖体 : 元代后期诗人杨维桢,号铁崖。他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时极为流行, 世称“铁崖体”或“铁体” 。 2、元诗四大家 : 指的是元中叶的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位著名代表诗人,在艺术上, 追求词采典雅,对仗工整,但很少创新。 3、台阁体 : 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 ,故称其诗为“台 阁体” 。其文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