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7 苏教版必修2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286905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7 苏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7 苏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7 苏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7 苏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7 苏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7 苏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7 苏教版必修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国论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中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二)学习本文极有分寸的论证语言。(三)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题的本意。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

2、)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二)课文第2、3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分析:课文第2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作好了准备。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为

3、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接着,作者运用推理得出结论: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侵之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出结论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判断:终究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这一段,是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从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实质进行论证。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第

4、一个分论点,就从根本上论证了中心论点。课文第3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共分两层论证。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秦所歼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不仅如此,而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作者层层推进地

5、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2、3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三)怎样理解第4、第5段?分析:本文2、3段已运用确凿的论据对中心论点作了严密的论证,使论点、论据、论证三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但作者并没有就此辍笔,而是在第四段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正确主张,以此同史实相比照,形成矛盾,使人们在鲜明的对比中,认清孰是孰非。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具有“豹尾

6、”之妙。末段,作者又巧妙地运用类比论证,借古论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据史载,北宋王朝在景德元年曾与辽国(契丹)订立屈辱条约:每年给辽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史称“擅渊之盟”。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又与西夏议和,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二千匹,茶三万斤。宋王朝的软弱屈辱政策,虽可苟安一时,但实际上却加速了它走向灭亡的进程。作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借六国赂秦来批评北宋王朝赂契丹、西夏的苟安政策。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作者这样篇末点题,犹如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了升华,给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战斗力量和现实意义。(四)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分析:本文

7、的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表现在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交,或未易量”,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妄下断语,表现了作者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与分寸感,恰到好处。(五)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这样会不会影响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分析: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欠妥,正好可以用来启发、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相信书本,而要敢于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动脑分析。例如,课文第3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

8、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置信。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当然,这是作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但正如本课“思考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前人论史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

9、其说的论证。况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说。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作者治史致用,借评论秦的兴亡引出可资当时最高统治者借鉴以治国的历史经验。贾谊这种治史致用、关心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学习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它的作者苏洵,也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封建进步文人。关于苏洵,课文注释中已经有简括介绍,如果愿意进一步了解,可参看宋史本传(见附录)。在这里需要

10、指出的是,作者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欧阳修很赏识他的论文,在嘉祐年间,曾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祐集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题为六国论。“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苏洵的六国论到底切中了宋王朝的什么时弊?他在文中怎样通过评史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这是我们学习时要注意的。但六国论毕竟用文言写成,要读懂这篇文章,就必须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明白词义的古今差别,对与今天不同的特

11、殊句式该如何翻译等,在学习时也不可忽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二)预习指导。1关于课文的“预习提示”。这是我们质疑的钥匙。“预习提示”共四小段。首段介绍了作者的写作动机。为对此加深理解,请认真阅读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介绍。同时,在阅读课文时了解作者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第2小段,介绍了论证特点。读课文时应思考作者使用了哪些历史事实,如何进行“充分分析”,文末又如何联系北宋实际的。第3小段,介绍了文章的结构。这对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很有作用,它实际上是全文的结构提纲。读课文时可以一一与之对照,细加体味。第4小段,是对本文写作特点的评价以及提醒我们读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分析作

12、者的观点。读时既要弄清其片面性,又要注意其进步性和今天可借鉴的有哪些方面。2预习提纲:提纲力求体现课文“预习提示”的内容,但侧重于字词,未涉及的将在后面研习课文时处理。本提纲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1)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面加粗字的读音,并与以前学过的字词作比较。六国互丧( ),率( )赂秦耶暴( )霜露 暴( )秦之欲无厌洎( )牧以镵( )诛胜负之数( ) 数( )吕师孟叔侄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 从( )散约败(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字:与( )而不助五国也( )粮而景从悉使( )兵负草填之革灭( )尽之标( )然自得 ( )笑大方(风景谈)(3)有些文言词(

13、或短语)与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不同,翻译时要注意其区别。看课文注释,做课文后“思考和练习”四和以下的补充练习(提示:其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可查现代汉语词典):六国互丧思厥先祖父始速祸焉至于颠覆(4)辨析加粗字的意义:(5)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常需要补出。试补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中),然后翻译。较秦之( )所得( ),与战胜( )而得者,( )其实( )百倍。(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至丹以荆卿( )为( )计。译文:_(6)有些文言句子的词序,在翻译时要改变。试译下面句子,说说如何改变。赵尝五战于秦。其势弱于秦。3简介时代背景: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

14、世。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1004年,辽(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丝绢二十万匹。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况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纳白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二万贯。苏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

15、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附预习提纲参考答案:(1)s4ng shu4I p) b4o j ch2nsh) sh( c$ng zng(2)嬴 赢 羸 殆 怡 贻(3)(古义见注释,练习“四”见“教参”,仅举今义)互相,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一般不单用,常见于成语中或作合成词语素。先时间或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祖父名词,父亲的父亲。迅迅,快。用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4)定数(命运)屡次 计算交好 欤(文言语气词,用于句尾)拿攻克有人 或许像 还爱惜 吝惜发语助词(表原因)大概弊病 困顿(失败)(5)以收贿;城邑;诸侯;前者;是后者之。诸侯;秦。刺秦王;抗秦之。译文(略)。(6)赵国曾经五次和秦作战。“于秦”在原句作补语,译时可充状语,放在谓语前。他们的势力比秦弱小。语序改变同前小题。(三)研习新课。1诵读第1段。(1)诵读的准备。停顿:“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