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教学研究》课题成果简介-

上传人:左****笑 文档编号:145286050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4.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维导图教学研究》课题成果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思维导图教学研究》课题成果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思维导图教学研究》课题成果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思维导图教学研究》课题成果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思维导图教学研究》课题成果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维导图教学研究》课题成果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维导图教学研究》课题成果简介-(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果简介思维导图教学研究课题成果简介一、研究背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口号已经喊了二三十年了,但是二三十年后的今天,学生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有加重的趋势。人人都知道学生的负担过重,人人都在呼吁减轻学生的负担,但学生的负担为什么就是减不下来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竞争激烈的因素,有家长望子成龙的因素,有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和学生不合理评价的因素。但是,减负不得其法未尝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要想真正实现“减负”,首先必须明确学生“过重的负担”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只有抓住了源头,才能从根本上着手减轻学生的负担。学生的过重负担从表面看确实表现为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但这只是表象。我们所关心的是这课业

2、负担和心理负担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认为这两种负担均来源于过重的“过程负担”,即学习的过程太痛苦了,要学会一项知识、本领,所化的代价太沉重了,也就是学习的效益太低了。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负担过重呢?我们认为这是由于我们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与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不一致所造成的。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是平面的、线性的,但大脑的工作方式却是立体的、放射性的。这两者的不一致造成了我们学习的低效,造成了我们学习的过程负担太重,从而引起了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过重的心理负担。把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可以变平面的、线性的教学、学习方式为立体的、放射性的教学、学习方式,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与

3、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一致起来。从而达到减轻过程负担,并进而减轻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的作用。二、研究的主要内容理论上,研究托尼布赞的思维导图理论、大脑全息理论。实践上,研究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学生如何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习。效果上,研究思维导图对提高教学效率、减轻过程负担有没有起作用,起了多大作用。三、实施策略本课题的实施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着手,交错推进。从教师层面看是实施图形导教法,从学生层面看是推行图形学习法。1图形导教法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它以关键词和图画来模拟大脑的思维过程,使思维“可视化”。它的关键是一个“导”字,用图来引导思维。而教师的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思维传授、思维

4、碰撞、思维激发的过程。然而思维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以往它只能通过语言来表达,现在有了思维导图,就使思维“可视化”了,这样就使教学有了一种新的载体。运用这一载体,可以把教师的思维过程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我们的做法一是利用思维导图,实现从单元备课到模块衔接的转变,二是利用思维导图揭示学习方法,减轻过程负担。2图形学习法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学只有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才是有效的。因而我们在实施图形导教法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尝试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以思维导图为工具形成自己的图形学习法。具体来说,就是图形导记、图形导学、图形导练三个方面。四、研究成效本课题自2008年底立项为省教科院规划课题至今,尽

5、管仅开展了首轮研究,尚未形成比较完整而严密的目标体系和操作流程,也尚未确立有代表性的基本课型。但实施两年以来,我们明显感觉到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中的一些变化,较好地显示出了本课题研究的优势与初步成效。1.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主动进行教学研究,创新课型设计课题组成员在思维导图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的“五步教学法”进行反思,针对不同课型,设计出了不同的教学流程:新授课:展示导图勾画教材提出疑问合作探究教师答疑做法: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本课的思维导图;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思维导图在教材上把本课要掌握的知识点一一勾画出来,并用不同的线条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画出来,用简短的文字把知识点

6、的地位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若学生提不出问题,则由教师提出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学生以探究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以期解决疑问;若疑问解决不了,或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产生新的疑问,则由教师解答。复习课:提炼主题构建联系手绘导图互相交流补充导图做法:以单元为单位,师生合作,把单元主题提炼出来,形成中心词,用同样的方法把章节目的主题提炼出来,形成关键词;构建关键词之间、中心词与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明确章节目在单元中的地位;学生在此基础上绘制本单元的思维导图;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所绘制的思维导图,相互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学生将自己的导图补充完整,并加上细节。练习课:审题绘图关联试答试评交

7、流做法:用“三定一分解(定时间、定空间、定主题,对主题进行分解)”等审题方法审清题义,提取有效信息,找出关键词;将主题与关键词绘制成思维导图,揭示其中的内在联系;将主题、关键词及其内在联系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用精炼的语言作答;自己给自己评分或者相互评分;交流答题及试评情况,相互完善答案。另外还有选择题讲练课、总复习课、活动课等课型的教学流程也正有课题组成员在尝试设计。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及时总结,写作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其中张奇老师的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法提高高考政治复习课的有效性获嘉兴市三项评比一等奖、省级二等奖,顾跃忠老师的论减轻学生的过程负担和沈加秋老师的初探思维导图对高中生物教学效

8、果的提升作用均获嘉兴市三项评比二等奖。在课题组成员的带动下,非课题组老师也在同一选题下写作了一批论文,其中陈海珏老师的挖掘图表教学功能,提高高三复习的有效性获平湖市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朱春凤老师的论高中化学教学中抽象概念形象化的策略获嘉兴市三项评比一等奖、省级三等奖,李舒媛老师的浅谈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也获嘉兴市三项评比二等奖。2.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应用、重书本轻实践、重接受轻探究、重模仿轻创新的诸多弊端。通过本

9、课题的研究,我们的学生开始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能自主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了自己的记忆能力、表达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下表是生物教学中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成绩的比较,其中“知识点识记”仅考查记忆能力,“知识点综合应用” 考查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知识点提高应用”则主要考查创造性思维能力。 班级测试内容 实验班对照班知识点识记913%849%知识点综合应用727%615%知识点提高应用304%142%从测试的结果来看,无论是以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的基础题,还是以综合应用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的创新题,实验班的得分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班。3.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过程负

10、担以往的教学,老师往往要求学生这项知识要记住,那项知识要理解,那项知识要掌握,而根本不管学生用什么办法记忆、理解和掌握;往往要求学生多想一想、多思考思考,而根本不管学生如何思考;往往要求学生完成这项练习那项练习,而根本不管学生怎样去完成练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交给了学生学习、记忆、思考、作业的工具思维导图,学生也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工具,从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负担,并进而减轻了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五、推广价值本课题的研究适应了“减负令”的要求,它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从减轻学生学习的过程负担着手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为减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很有推广价值。思维导图教学研

11、究 - 84 - 乍浦高级中学课题组课题研究报告思维导图教学研究主体报告乍浦高级中学课题组一、研究缘起从我们上学开始,师长们便教导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似乎学习就是要受苦的。而事实也是如此,我们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几乎每天都有念不完的书、做不完的功课以及考不完的试,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学习上,我们学习的过程负担太重了,学习的过程太痛苦了。但是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过重的过程负担呢?原来这是由于我们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与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不一致所造成的。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是平面的、线性的,但大脑的工作方式却是立体的

12、、放射性的。这两者的不一致造成了我们学习的低效,造成了我们学习的过程负担太重,从而引起了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过重的心理负担。图一表示的是大脑的工作方式,很明显它是立体的、放射性的。 (图一:大脑是这样工作的)图二表示的是我们传统的上课方式,图三表示的是学生传统的笔记方式,不难看出,它们是平面的、线性的。 (图二:我们是这样上课的) (图三:学生是这样做笔记的)很明显,我们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大脑的工作方式是不一致的。若能使两者一致起来,我们的学习效率应该会有极大的提高,学习也许就不会那么苦了,也就是说会极大地减轻学习的过程负担,从而也就可以极大地减轻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真正达到减负的目的。

13、那么,有没有办法使我们的学习方式与大脑的思维方式一致呢?英国人托尼布赞于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思维导图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图四:思维导图是这个样子的,它与大脑的工作方式是不是非常相似呢?)亚洲首席记忆大师戴维思把人脑与电脑作了一个类比,他说人们买手机、计算机时都附有说明书,我们可以根据说明书了解和操作这些科技的新发明。但是,我们出生时,身上却没有附带怎么使用大脑的说明书。他还说计算机没有安装适当的软件,硬件的功能就无从发挥。换句话说,软件的功能越强大,硬件能达到的功能也会“水涨船高”。学习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没有学习的方法或系统,头脑就没有可供操作的软件,学习的效果当然就不彰了。戴维思的话是有道

14、理的,我们也确实需要一本大脑使用的说明书了。这本说明书就是托尼布赞的思维导图,而托尼布赞阐述思维导图理论的第一本专著恰恰就叫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现在思维导图被比较多地使用在项目设计领域,我们则试图将它应用到教学领域中来,以期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以期减轻学习的过程负担。二、前期研究成果概要 托尼布赞在设计思维导图的时候,本来就考虑到了在教学中的应用,但事实上思维导图在引入我国以后,却很少被应用到教学领域。而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领先,提出了“基于脑的学习和教学”的主张,美国人特伦斯帕利和盖尔格里高利则干脆提出了要“设计与大脑想协调的教学”,并设计了相应的策略。我们课题组成员认真研读了托尼布赞的

15、思维导图丛书,统一了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并学习了用思维管理软件MindManager制作思维导图的方法,有的成员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三、课题界定思维导图,指托尼布赞(Tony Buzan)提出的Mind Map。它以关键词和图画来模拟大脑的思维过程,使思维“可视化”。思维导图的关键是一个“导”字,用图来引导思维。过程负担是指 “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负担”。当然,学习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负担,没有负担的学习过程是不存在的。但是,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负担应当是适度的。比如要记忆一首诗“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如果我们将“读三遍能记住”的负担定义为3,为适度,那么,“读十遍能记住”的负担就是10,这就不是适度,而是过重了。同样是“记住一首诗”这一结果,有的学生的负担是3,有的学生的负担却是10;对于负担是3的学生来说,他并不感到课业负担过重,也就不会因此而产生心理负担了;但对于负担是10的学生来说,他明显地感到了课业负担过重,并因此产生了心理负担。所以我们说过重的过程负担,是课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