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故都的秋》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285991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故都的秋》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都的秋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 2、把握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3、体味作者所抒发的“情”。学时:一学时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要求感受其“味”。问题、为什么题目不叫“北平的秋”而要为“故都的秋”?明确:用“故都”一词,更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使作者笔下的秋天更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而“北平之秋”这个题目比较客观、平淡,感情不浓烈。(“故”是“原来的、旧的”,“故都”是“原来的、旧的都城”,更有一层,“故都”仿佛“故乡”,作者出生浙江富阳,长期在各地游历、漂泊,北平本不是他的“故乡”,却给了“故乡”般的感受。这是身体或者说是踪迹的回

2、归,更是一种精神的眷恋和归来。)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名 ,字 。创造社的重要成员之一,现代著名 , 。1896年,郁达夫诞生在富阳这个富春江畔的古老小城中。据说他家藏四万卷书,郁达夫在少年时期就全部翻读过了,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在大学期间,他又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使其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素养。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这一风格也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风格却很统一,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的:“悲怀伤感,决不是一个人的固

3、有私情,照托尔斯泰的艺术论看来,则感情的渲染传统,却是艺术作品的主要功用之一。”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

4、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主要作品:短篇小说: 、 、 、 中篇小说: 、 、 散 文: 、 、 、 等。三、文章的学习问题、文章标题指明了描写的地点和描写的内容,而在文章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明确:没有。还写到了南国之秋。问题、概括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特点。明确: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南国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问题、在作者的心目中北国之秋要远胜于南国之秋,有让他难以割舍、忘怀的地方,是哪些秋景让作者如此牵肠挂肚呢?明确:清晨庭院景(色)槐树的落蕊(形)五幅秋景图秋蝉的残声(声)总特点“清、静、悲凉”秋雨话秋凉(味)秋树的奇景(实)问

5、题、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是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明确:既不是时间、空间顺序,也不是逻辑顺序。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把五幅画连接起来的“神”带有幽思落寞的向往眷恋故都的思想感情。景与情的结合点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问题、具体分析各幅秋景图,找出反映此特点的语句。清晨庭院景(3段):这里不去写陶然亭、钓鱼台、潭柘寺等风景名胜,而却写“租一椽破屋”的好处,其中这个“破”字用得好,符合作者寂寞、忧郁的心情。“看碧绿的天色”,何等“清”;“听驯鸽的飞声”,何等“静”;“数一丝一丝的阳光”、“静对牵牛花的蓝朵”,则不但“清”、“静”,而且“悲凉”了。作者把牵牛花从好到差排队:蓝、白

6、-紫黑-粉红;写花底的秋草,用“几根”、“疏疏落落”、“尖细”来修饰,这也显出作者低沉、苦闷的思想感情。槐树的落蕊(4段):清、静-“满地”作“铺”的补语,说明落蕊之多,“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否定句,表明无声无臭,“静”到极点,“清”到极点;扫帚的丝纹用“细腻”、“清闲”来修饰,也显得“清”、“静”。而“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则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秋蝉的残声(5段): 第一句用“衰弱”、“残”来形容蝉声,“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说明普遍、多,第二句说南方城区无秋蝉,形成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呢?-幽静。(一句“秋蝉的衰弱的蝉声”,以动写

7、静,更增添了北国秋天“清静”的特点。本文为了突出北国秋天的这种特点,往往采用了这种写法,比如前面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后面的“息列索落”的雨声和“缓慢悠闲”的人声,都同样给人幽静的感觉。古人有诗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种写法我们称作-“反衬”。秋雨话秋凉(6-10段): 这一节,作者用“奇”、“有味”、“像样”三个补语概括描述秋雨的特点。用拟声词“息列索落”形容雨声,最后描述都市闲人话秋凉的场景,用“缓慢悠闲”作定语修饰“声调”,“微叹着”作状语修饰“互答”,写出了人的神态,都突出了“清、静、悲凉”的气氛。秋树的奇景(11段): 这一段共四句,首句以“奇景”统领全段,二、三句写枣子

8、之多、枣子的形状及结果的过程;第四句说明枣子成熟到“淡绿微黄”才是秋天的黄金季节。这一段似乎基调比较明朗,但我们也应该知道,“收获的季节”到了,“西北风”也来了,“尘沙灰土”也来了。小结:这样看来,本文写景,总的基调是“清、静、悲凉”。这种感觉,似乎是不好的,好像不是在赞美北国之秋。其实,这是“悲剧美”。这也是我们中国的读书人的传统的心态。我们接下去看作者的议论就可知道- 议论:议秋(12段)这一段,说明“秋”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有一句最能突出作者对秋的认识和评价的,是哪一句?请同学们把它读出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萧索的感触来的。”)看来,能够欣赏秋天的人

9、,是有感觉、有情趣的人。秋天是很好的,很有内涵的,也是很值得“深味”的-但最值得深味的,在作者看来,要算哪里的呢?-北国的秋天了。问题、故都的名胜颇多,可写者比比皆是,有香山红叶,有颐和园、昆明湖等,为什么不写这些景色,而写普通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景象?明确:这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有关:“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这些都是有名的景点,定然十分热闹,不符合作者要写的心境-寂寞、忧郁、清静、悲凉等等。所以应当选些“冷色调”的景物。这就是“以情驭景”,“驭”,就是驾驭,即选择景物,同时,这些景物又确切地表现作者的感情,这就叫“以景显情”。 四阅读迁移秋天是一支红唇膏栗子珍落叶是秋天纵情舞蹈的红

10、裙子。秋天,是一支红唇膏。从瑰丽的晚霞里吹来的风,把季节的火焰,吹进了山坡上的枫树林;把天上的酡红吹满了柿子的脸。山里的姑娘来卖鸡爪果了。秋风把姑娘的皮肤吹成一种带白纹的红色,红殷殷的鸡爪果,摆满了街角和路边,摆在菜市青悠悠的莴苣与脆生生的白菜间。姑娘们作起喉咙,把一声声的叫卖,喊成一串串紫金铃。疾风飒然,正是卖风车花的季节。那七彩锡箔纸做成的风车花,插在卖花高高的架子上,辘辘转动着,迎风招展成风情万种的红袖孩子们追逐着,一个个眼睛里伸出手来。红枫习习烧红了江岸。挖沙的趸(dun)船,空空咚咚地将江湾闹成一支火红的曲子。石砌的码头露出来了,一直伸进江心,提着红桶子的大嫂正在码头上洗衣服;运沙的

11、小划子划过那码头,年轻的艄工吹起大红枣儿甜又香的口哨。摘柑子的人的笑语,从山坡上流下来,像桃花汛。嘹呖的大雁飞过天空,洒下一串红色的乡思啊,秋天是一支红唇膏,把生活、把生命涂抹成一种红艳艳的、诱惑人的美丽。 五、课后作业语言知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散文钞(cho)一椽(chun)嘶(s)叫 耗(ho)子潭柘(zh)寺 落蕊(ru) 橄榄(ln) 落寞(m)普陀(tu)山 房檩(ln) 陪衬(chn)夹袄(o)廿(nin)四桥着(zhu)衣 混沌(dn) 椭(tu)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12、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下列句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足见

13、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阵()雨过,云渐渐地卷()向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京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我虽则外国的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

14、秋的诗歌散文钞。若你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选集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