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故事征文合集3篇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45285882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扶贫故事征文合集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扶贫故事征文合集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扶贫故事征文合集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扶贫故事征文合集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扶贫故事征文合集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扶贫故事征文合集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扶贫故事征文合集3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扶贫故事征文合集3篇【篇一】到*旅游的人总会去*村转转,如今的*村可谓是人尽皆知。这里已然成为有名的生态旅游打卡地。*村隶属*市*区*镇管辖,是自治区首府*市东出入口。来到*村,就仿佛置身于碧波荡漾、烟波浩渺的江南园林水乡,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村民们提起翻天覆地的变化带给他们的美好生活都会不约而同的谈起一个人,就是村里的驻村第一书记董宇。“俯下身”听民意,城里的“帅小伙”,变神为全身黝黑的“身边人”“*村如今成了全国闻名的网红村,名气是越来越大,可如何走好生态旅游产业化脱贫致富这条路是我一直总在琢磨的事情,现在有很多企业来和我们谈合作,所以我们需要引入更加专业的人才.”。谈起*村,平日里有些

2、内向的驻村第一书记董宇却是滔滔不绝,因为对于*村,他太熟悉而又热爱这个地方。董宇现任*区财政局农村综合改革办主任,*年5月被选派到*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如何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如何带领村民们脱贫奔小康,是董宇时刻铭记的职责和使命。“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他任职后不断加强*村党总支的建设,积极深入了解村情村务,与群众面对面谈心,与村民拉家常走亲戚。在村民看来,他早就从穿戴齐整的机关干部变成了全身黝黑的“身边人”。“弯下腰”聚民心,新来的“门外汉”,化身为新农村发展的“引路人”*村55户142人建档立卡户于*年已全部脱贫,董宇任第一书记后,提出了防返贫、奔小康的工作目标。他用自己的所学所知帮助*村强

3、班子带队伍,理思路谋发展,定规划争项目。他首先制定完善了村组干部定期学习、公开承诺、议事决策等制度,组织实施了村组干部素质提升行动,协同村党总支书记先后选派3名群众基础好、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人进入村班子,选派致富带头人参加各类技能培训,有效促进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升了村班子和党员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水平。*年,他积极争取上级组织部门、财政部门的支持,主抓新建了400平米的党建展览中心和党群活动中心,打造了党员和群众重要学习活动场所,极大地满足了服务党员和群众的各项功能需求。董书记协调组建了由“三委”班子成员、党员积极分子组成的“红色物业服务队”,承担景区卫生和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工作,改善村庄管

4、理秩序,维护安全稳定,另外服务队还为低保户提供就业岗位,同时积极协调村内邻里纠纷,做到“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多年来*村无一起上访事件发生,确保“网红村”的良好运行。董宇同志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驻村干部的实干风采和为民情怀,他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扎根脱贫攻坚一线、为民服务的美丽篇章。【篇二】“参加扶贫工作以来,有过苦恼,有过困惑,但更多的是成长、收获、满足。”谈起扶贫,组工干部张一帆满是感慨。今年1月,由于*市*县*镇*村第一书记生病无法担任工作,张一帆主动请缨,临危受命,担任*村第一书记。从工作伊始,他就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真正扑下身子、沉下心来为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

5、扶贫干部的使命与担当。一、迅速转换角色,做扶贫路上的“排头兵”接到任职通知后,张一帆迅速交接好在组织部的工作,第一时间到村里报到。作为一名扶贫“新人”,他深知自己首要任务就是迅速转换角色,在最短的时间内吃透政策、熟悉业务。由于年初受疫情影响,在白天大部分时间,他需要帮助村里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摸排省外入村人员信息,只有到晚上才有一些空余时间。为了更好熟悉新工作,他主动把各类扶贫相关的书籍、文件全部找出来,一本一本看,一页一页翻,还不时把重点内容记在本上,遇到不晦涩难懂的,第二天他就虚心向工作经验丰富的村委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们学习请教。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到镇里扶贫办去取经,及时领会上级党委政府最

6、新脱贫攻坚方针政策,以便于尽快融入角色,把学到的及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二、深入走访调研,做脱贫战场上的“贴心人”*村有常住户193户419人,脱贫享受政策户2户5人。张一帆担任第一书记后,积极开展贫困户走访行动,摸排了解贫困户基本信息,通过现场询问、翻阅资料等方式,第一时间掌握他们的最新生产生活情况。走访中,他详细询问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查看住房医疗保障情况,了解经济收入来源,聆听他们的想法诉求。在掌握情况后,他和队员们进行了研究讨论,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和实际脱贫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做”了下一步的帮扶措施。同时,及时补充完善了“一户一册一卡”、贫困帮扶手册等资料,并将入户明白卡一一发放贫困

7、群众手中,并为他们做了细致讲解,确保他们能够了解政策、用好政策。三、坚守使命初心,做小康路上的“助梦人”在帮助群众奔赴小康的路上,处处可见张一帆的身影。为了能让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他常常晚上和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商讨帮扶事宜。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群众的住房问题一直牵挂着张一帆,在他的积极协调下,镇里为2户脱贫享受政策户、2户边缘户申请实施“房屋改造项目”,让农户们重新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房屋。在驻村的这段时间里,张一帆主动为村民发展生产出谋划策,积极帮助村民发展种养殖业,努力实现脱贫致富。他还主动下田地、搞生产,始终奔走在工作第一线,也正是他的辛勤付出赢得了村里人一致的好评。在他的驻

8、村日记里,他认真记录着村里的变化、村里的人、村里的事,同时也记录着他基层工作的甜酸苦辣。有人曾经问过他,脱贫攻坚工作眼见就要结束了,为何还要如此辛苦,亲力亲为。他笑了笑说:“为贫困群众早日实现脱贫奔康梦的初心从未动摇,从前、现在乃至将来,我将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篇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镇*自然村内,皮肤被晒得黝黑的牧民*刚刚给梭梭林浇完水。从*的家中望去,连绵起伏的沙地上,一片片梭梭林在黄沙中碧绿葱茏,宛如绿色的玉盘镶嵌在大地上。“虽然近几年苁蓉锁阳的市场行情不好,但是这片梭梭林,我还要种下去。”*笑着说。*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镇*自然村牧民,家位于乌兰

9、布和沙漠腹地,离*镇120多公里。这里常年沙大、风多、干旱、植被稀少,气候恶劣不说交通也不方便,较为闭塞。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种梭梭十余年,房前屋后大大小小的沙山都“披”上了绿色。不仅如此,梭梭的种植还有效保护了周边地下水源,现在挖1米深就能见水,曾绝迹多年的黄羊、狐狸、獾猪、沙鸡、老鹰等野生动物也逐渐多了起来。种植梭梭之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牧民,还是当地有名的养殖大户。*年,为响应国家退牧还林政策,*率先将自家五百多只羊、骆驼等赖以生存的畜生全部出售。*回忆说:“牲畜卖了后,妻子心疼地瘫坐在路边,眼泪止不住地流,一遍一遍地问今后该怎么生活。”没有了牲畜,*和妻子就得另谋出路,妻子选择离家

10、去*镇打工,*却不甘就此离开大漠。*年,相关部门拉来一车梭梭苗,鼓励*自然村的牧民种植,但没有人愿意尝试。看着房前屋后的沙子,*决定先试种500亩梭梭。在沙漠里种树绝非易事。最初的几年,没有路,没有打坑机,也不具备直接灌溉的条件,*就用铁锹一锹一锹的挖坑,挑着水一桶一桶的浇,浇水时每天都得走10多公里路。由于缺乏种植技术,加之缺水严重,梭梭幼苗很难存活,有些勉强长起来的树苗,一场沙暴之后又所剩无几了。面对困难,*并未气馁,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种植过程中,他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终于见到了成效。3年后,*种植的梭梭林达2000多亩,梭梭长好了,他就尝试在梭梭林中嫁接苁蓉,嫁接面积达1000多亩,每年仅苁蓉籽的收益就达10余万元。看到*因种植梭梭致富,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参与进来,大家纷纷向*请教种植技术,而*也成为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镇的致富带头人,他的栽植梭梭、嫁接肉苁蓉经验在*自然村被大力推广。如今,在外打工的妻子也早已回到家中帮助*种植梭梭,夫妻俩在*年开设了牧家游,当年就实现盈利。虽然受到市场影响,苁蓉、锁阳价格近年来持续走低,但*种植梭梭的脚步却从未停下来,从最初的试种500亩,到目前已达30000亩。“在沙漠中种植梭梭的确难!但是看到过去沙化的草场如今有了绿色,我就觉得值!反正只要我还能走得动,我就要一直种下去。”站在望不到边的梭梭林中,*动情地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