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6编号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281275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3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86编号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1086编号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1086编号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1086编号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1086编号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86编号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86编号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心理咨询师培训,张昊 华东师范大学 心理咨询中心,课程教材主要内容,关于变态心理学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 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 常见精神障碍,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关于健康心理学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压力与健康,健康心理学,健康的概念,身体没有疾病 心理的健康状态 良好的社会适应 较高的道德水平,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教材综合定义),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2、许又新1988),体验标准 操作标准 发展标准,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郭念锋1986),心理活动强度 心理活动耐受力 周期性节律 意识水平 暗示性,康复能力 心理自控力 自信心 社会交往 环境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马斯洛,有充分的安全感; 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马斯洛,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相关概念的区

3、分和内涵,心理正常 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 心理不正常(异常),健康心理活动 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常规条件下)。 不健康心理活动 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非常规条件下)。,健康心理学的产生,借助“现代医学模式”理念,探索健康问题。 是“保健、诊病、防病和治病的心理学”。 尚不成熟,没有完整的概念体系。,健康心理学的工作领域,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 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成就与缺陷,成就:对生命与疾病的认识到达从所未有的高度,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缺陷:在

4、与疾病的抗争中,日渐失去人文精神,为人们诊治疾病的同时又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忧虑和疑惑。,生物医学模式人文缺失的表现,“五重”: 重疾病 重治疗 重实证检验 重器质性的恢复 重技术处置,“五轻”: 轻患者 轻照料 轻患者体验 轻心理调适 轻伦理社会思量,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情绪低落 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精神偏离日常状态,社会学视角看疾病,疾病:是医学概念,人体在生物学上的异常对生物生理异常做出医学判断。 病患:是个体生病的体验,指个体的自我感觉认为自己有病对个体社会心理失调的自我判断。 患病:是一种社会状况,个体处于

5、异常的状态被他人所认知对个体处于疾病或病患状态的社会判断。,心身疾病,从广义来讲,个体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生物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对个体发生某种疾病中起重要的作用。广义的心身疾病包含了所有的疾病。 狭义的心身疾病则是指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和情绪因素密切相关的,往往累及到自主神经所支配的组织或脏器,导致这些组织或脏器出现结构改变和功能障碍的躯体疾病。,常见的心身疾病,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神经性头痛、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神经性呕吐、月经紊乱、阳萎、痛经、经前期紧张症、神经性多尿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肥胖症、神经性皮炎、搔痒症、斑秃、过敏性皮炎、湿疹

6、、慢性荨麻疹、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关于“器质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急性脑病综合征谵妄 慢性脑病综合征痴呆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心理不健康的分类,心理问题 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严重心理问题 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可疑神经症” 已接近神经症,或者本身就是神经症的早期阶段。,压力和压力源,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压力源的种类(性质): 生物性压力源 心理性压力

7、源 社会性压力源,压力源的测评,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 日常生活中小困扰/令人兴奋的量表 知觉压力量表(PSS),压力的内省体验内心冲突,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双(多)重趋避冲突,压力的种类(强度),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叠加性压力 同时性叠加压力 继时性叠加压力 破坏性压力可能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压力的适应一般适应症候群(GAS),警觉阶段 搏斗阶段 衰竭阶段,压力的临床后果“压力后的反应性疾病”,体质、压力论 器官敏感论,丛压力源到临床相的逻辑过程,对压力的响应阶段 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 临床相阶段 及时型 滞后型,中介系统 认知系统 认知、评估(事件、严重性、自

8、己能力) 调节控制(行为、认知、环境) 人格(外控型、内控型) 社会支持系统 物质支持 精神支持 生物调节系统 免疫系统 神经内分泌系统,分享一个故事1,有一个人在森林中漫游的时候,突然遇见了一只饥饿的老虎,老虎大吼一声就扑了上来。 他立刻用生平最大的力气和最快的速度逃开,但是老虎紧追不舍,他一直跑一直跑一直跑,最后被老虎逼入了断崖边上。 站在悬崖边上,他想:“与其被老虎捉到,活活被咬、肢解,还不如跳入悬崖,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分享一个故事2,他纵身跳入悬崖,非常幸运的卡在一棵树上,那是长在断崖边的梅树,树上结满了梅子。 正在庆幸的时候,他听到断崖深处传来巨大的吼声。 往崖底望去,原来有一

9、只凶猛的狮子正抬头看着他,狮子的声音使他心颤。 但转念一想:“狮子与老虎是相同的猛兽,被什么吃掉,都是一样的。”,分享一个故事3,当他一放下心,又听见了一阵声音。 仔细一看,一黑一白的两只老鼠,正用力地咬着梅树的树干。 他先是一阵惊慌,立刻又放心了,他想:“被老鼠咬断树干跌死,总比被狮子咬好。” 情绪平复下来后,他感到肚子有点饿,看到梅子长得正好,就采了一些吃起来。 他觉得一辈子从没吃过那么好吃的梅子。,分享一个故事4,他找到一个三角形树丫休息,想着:“既然迟早都要死,不如在死前好好睡上一觉吧!” 他在树上沉沉地睡去了。 睡醒之后,他发现黑白老鼠不见了,老虎、狮子也不见了。 他顺着树枝,小心翼

10、翼地攀上悬崖,终于脱离险境。,分享一个故事5,原来就在他睡着的时候,饥饿的老虎按捺不住,终于大吼一声,跳下悬崖。 黑白老鼠听到老虎的吼声,惊慌逃走了。 跳下悬崖的老虎与崖下的狮子展开激烈的打斗,双双负伤逃走了。,启示1,由我们诞生那一刻开始,苦难,就像饥饿的老虎一直追赶着我们; 死亡,就像一头凶猛的狮子,一直在悬崖的尽头等待; 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就像黑白老鼠,不停地正用力咬着我们暂时栖身的生活之树; 总有一天我们会落入狮子的口中。,启示2,既然知道了生命中最坏的情景是死亡,唯一的路,就是安然地享受树上甜美的果子,然后安心地睡觉,好好的享受你在世上的每一分每一秒。 如果刚才你和家人或是朋友为了芝

11、麻绿豆的事闹翻了,现在头顶还在生烟的话,请你看看那晴朗的天空和那飘渺的白云,其实你又错过了美好的一天呀!,变态(异常)心理学,异常心理的体现,心理活动与社会环境的失调 个体的心理活动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应与环境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如果一致性和协调性遭到破坏,构成对客观世界的歪曲或虚构,则提示异常心理活动可能发生。 心理活动内部的失调 个体心理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是协调一致的,心理活动与行为也应协调一致,如果心理活动出现内部相互不协调,甚至出现失衡,就能提示异常心理的发生。 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失调 个体心理活动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心理发展及其表现有其自

12、身的内在规律和内在稳定性,如果稳定性被打破,出现突然的不符合规律的变化,那就提示心理健康的水平下降。,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医学标准: 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 根据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找到病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患; 其心理表现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对于人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显示常态分布,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 因此决定一个人的

13、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 这里“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内省经验标准: 其一是指患者的主观体验; 其二是从观察者而言,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被观察对象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社会适应标准: 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 这里正常或异常主要是与行为的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正常和异常心理划分(临床实践角度),正常人(心理问题) 发展性问题 现实性问题,病人 非精神病性障碍(心理障碍) 精神病性障碍(精神病),对异常心理的解释,医学的观点 心理学的观点 社会

14、学的观点,医学的观点,遗传和基因 神经系统 生理和生化 内分泌和激素 临床诊断 实验室检查 医学影像学,心理学的观点,心理动力学 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 认知 勇气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社会学的观点,标签理论 文化堕距理论(文化失调理论) 文化传递理论(亚文化理论) 代差现象,异常心理的综合治疗(干预),医学治疗 药物治疗 躯体治疗 手术治疗 心理治疗(咨询) 社会干预,发展性问题: 发展性心理咨询 现实性问题: 预防性心理咨询 心理障碍: 心理治疗,可结合药物治疗 精神病: 医学治疗为主,可辅助心理治疗,专业和相关人员,精神科医师 临床心理学家 社会工作者,教师 管理者,异常心理的预防,一级预防

15、面对所有的人群,筛查、预防。 二级预防 面对高危人群,早期干预。 三级预防 面对病人,及时发现、明确诊断、合理治疗。,扁鹊三兄弟预防的重要性,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王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魏文王曰:“善。”,几个需要搞清楚的概念,精神病/神经病 精神疾病/精神障碍/心理障碍? 精神病学/精神医学/精神卫生? 异常心理学/精神病理学? 精神=心理? 疾病=障碍?,症状、体征、综合征的概念

16、,症状是患者求助的主观体验。 体征是客观存在的外在表现,也是医生检查所能见到的客观现象。 综合征是某种疾病所特有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精神病理学,精神症状: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称为精神症状,是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表现出来。 精神病理学: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学科,也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注意:精神症状是异常的精神活动,但异常的精神活动不完全等于精神症状。,精神症状的特点,症状的出现不受患者意识的控制; 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症状的内容与周围环境不相称; 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感知障碍,在精神医学临床实践中,常常将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 感觉障碍多见于神经系统疾病,知觉障碍常见于精神疾病。,感觉障碍,感觉过敏:又称感觉增强。 感觉迟钝:又称感觉抑制,严重者称为感觉缺失。 内感性不适:又称为体感异常,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 感觉质变:“红视症”、“绿视症”等。 感觉倒错:与正常人相反。,知觉障碍,错觉 幻觉 感知综合障碍,错觉,正常人也有错觉。 按不同感官,分为错听、错视、错嗅、错味、错触、内感受性错觉。 病理性错觉:有意识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