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2编号文学人物素材 之 范仲淹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281058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43.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282编号文学人物素材 之 范仲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5282编号文学人物素材 之 范仲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5282编号文学人物素材 之 范仲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5282编号文学人物素材 之 范仲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5282编号文学人物素材 之 范仲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282编号文学人物素材 之 范仲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282编号文学人物素材 之 范仲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人物素材 之 范仲淹文学人物素材 之 范仲淹 人物档案:人物档案: 人物人物 (姓名/字/ 号/昵称) 范仲淹 字希文 谥号范文正公 朝代及朝代 背景/ 成 长环境 朝代及朝代 背景/ 成 长环境 北宋时期,北宋全盛时期,贫苦出身,科举及第 标志性道具标志性道具 (常用道 具、器具或 武器等) 文笔 性格特征性格特征 (特点、喜 好) 刚正不阿、博学多才、仁慈博爱、朴素 名言名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典故 典故 (可根据知 名度排列) 断齑画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主

2、要成就主要成就治国治军、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岳阳楼记 影响力影响力北宋名臣、一代贤才、文学和品格都垂范后世 补充补充 (可选填) 历史画 像或 其他参 考图 历史画 像或 其他参 考图 知识点 知识点 (一分钟课 堂) 岳阳楼和岳阳楼记、中国四大名楼 人物事件及素材人物事件及素材 一、断齑划粥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 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后来,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只身远赴应天府书院求学。应天府书院 是宋代著名的书院,可以免费就学。这里既有名师指教,又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还可以与许多饱学之 士切磋学问。范仲淹十分珍惜这

3、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 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断齑划粥”的由来。然而,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发愤苦读, 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一位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饮食如此之差,心中不忍,就送银子给范仲淹 改善生活, 但范仲淹委婉地谢绝了。 好友见他不肯接受银两, 第二天便送来许多美味佳肴。 范仲淹好意难却, 只好接受了。可是,几天过去了,食品发霉变质了,也不见范仲淹吃一口。好友有些不高兴地

4、说:“你也 太清高了,一点儿吃的东西都不肯接受,岂不让朋友太伤心了!”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 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去粥和咸 菜了。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请你千万不要生气。 ” 二、早晚能见到皇帝 公元 1014 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 路过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 ,整个城市热闹非凡,人们挤挤拥拥唯恐错过龙颜,范仲淹却不为所动,一个 人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 只随口说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

5、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中了进士,取得了 殿试的资格,到宫廷朝见皇帝,并参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 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范仲淹从政以后,提出并实施了许多兴国利民的革新措施,以施展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抱负。后人曾用范仲淹为前贤题写的词句来赞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 水长。 三、窖金苦读 仲淹听说长白山醴泉寺有一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高僧,便萌发了进山拜师求学的愿望。第二年, 他拜别了继父和母亲, 经人介绍, 来到了长白山醴泉

6、寺。 高僧见仲淹少有志向, 贫而笃学, 愉快地收留了他。 在醴泉寺僧舍,仲淹昼夜刻苦攻读,疲倦了就用冷水洗洗脸,继续学习。每天僧人早起做晨课的时候,他 才合衣躺下休息一会。家里日子困难,能供给他的粮食很少,他常常每天只煮一小锅米粥,等冷却凝结后 划成四块, 加些野菜盐末, 早晚各吃两决。 后来, 高僧被他贫困好学的精神所感动, 每顿饭送给他四个饼子。 僧人给仲淹的饼子,他不肯一下子吃光,把省下的饼子放在几案上留给下顿吃,但后来发现饼子总是减少, 心里很奇怪。一天夜里,他正在读书,忽然听到一种“窸窸窣窣”的声音,抬头一看,见一只老鼠偷偷地 衔了一角饼子而去。出于好奇,他跟随老鼠来到殿前,见那老鼠

7、钻进荆树东边的洞穴中去。仲淹刨土探穴, 发现一窖黄灿灿的金于。他不为金子所动,仍照原样埋好。几天后的一个夜里,又见一只老鼠偷了他的饼子, 钻进荆树西边的洞穴里去,结果,仲淹又发现了一窖白花花的银子,他仍照原样埋好,继续刻苦攻读。 直到三十多年后,他任陕西四路统帅时,一次长白山醴泉寺遭逢大火,老僧苦于重修寺院无钱,忽然 想到已经成为镇守西部边关的大元帅范仲淹,少年时曾在醴泉寺求学,于是前往求助。及至,仲淹对老僧 热情接待,待若上宾,问寒问暖,关怀备至,并且尽量抽出时间与老僧交谈,一块弈棋,一起用斋饭。老僧住 了些日子,见范仲淹与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生活十分俭朴。老僧虽然经常与仲淹谈心,也说了

8、寺院 遭火灾等近况,但是求助的话却实在难以启口。又住了几天,老僧便提出回寺,仲淹因边事繁忙,也没有 强留。临行,仲淹取出一包茶叶相赠。 老僧回到醴泉寺,看看到处是火灾后的残垣断壁,一片废墟;想想自己千里跋涉一无所获,心中不免 有些酸楚。他拿起茶叶包看了又看,端详了好一阵子。想想自己又不喝茶,有什么用呢?于是顺手将茶包丢 到弟子们刚修好的佛阁里。 长山知县听说醴泉寺老僧晋见范公回寺,专程从县城前来看望。知县到来,忙坏了老僧,可寺内一贫 如洗,拿什么来招待县太爷呢?踌躇间猛然想起了范仲淹给他的那包茶叶,于是连忙拿来泡茶。等到打开茶 叶包一看,老僧呆住了,原来里面有范公的一封亲笔信,信上写道: “荆

9、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庙,一半斋僧人。 ” 众僧见信大喜,立即抡镐去刨,果然刨出了一窖黄金和一窖白银。他们很快修复了寺庙,余下的钱购 买了 300 多亩庙田,僧人们自耕自足,安然修行。 四、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庆历三年(1043 年)春,西夏局势缓和。范仲淹、韩奉旨回京。这时他的好友同榜进士滕宗谅(子京)仍 留在边关,招讨使郑戬却向皇帝揭发,讥滕子京滥用公使钱。 当时朝廷内部情况很复杂,一些争权夺利的人正好借机大做文章,以便从中渔利,于是捕风捉影罗织罪 状,弹劾滕子京。对此,朝廷派人多次调查,并未查出什么问题。范仲淹也几次在皇帝面前为滕子京辩解, 并反复向仁宗说明道理。他说公使钱本来就是

10、地方官据情使用的,只要不属贪污,即使有开支不当之嫌, 也决不应该对此大作文章,如果对这种事一味纠缠不放,将会对边防不利,欧阳修当时知谏院,也出面为 滕子京辩解。结果仁宗还是对滕于京作了处分,先贬至凤阳,又降知号州。庆历四年(1044 年)谪守巴陵(今 湖南岳阳)郡。 滕于京谪守巴陵的时候,心情是很坏的,但是他并没有消沉。一次他外出巡视,看到岳阳楼年久失修, 便决定重新修茸。庆历五年(1045 年)动工,翌年即竣工。楼修好了,他便请好友范仲淹为岳阳楼写一篇记。 庆历六年(1046 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写成了光照千古的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

11、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 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

12、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 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这篇仅仅 368 字的短文,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所传颂。文章生动地描述了洞庭一湖“衔 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岳阳楼壮观景象。文章以景抒情,蕴含着 对挚友不幸遭遇的慰藉和开导。特别是作者借以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和胸怀。文章中“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的博大胸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13、君。 ”的伟大抱负,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正是范仲淹“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得失不计”和“以天下为 己任”的人品和气节的感情抒发,是他辉煌一生的真实写照。 五、父子同心 范仲淹一生洁身自好。治家更是十分严谨。他常对于女们说:“我与你母亲侍奉你祖母,你母亲都是亲 自烧火做饭。你祖母生活俭朴,治家节俭,她从来不随便吃好东西,也不用人侍候,他老人家给我们立下 了节俭的家风。 ”由于范仲淹对子女良好的教育,和以身示范的影响。因而他的家人们都具备着勤俭的作风。 范仲淹的二儿子范纯仁是个很有才华的政治家,哲宗时曾两次做宰相。他结婚的时候,女方家境很好, 要陪嫁罗绮帐慢

14、。范仲淹听后很不高兴,他说:“罗绮岂是做帐慢的东西,我们家历来以节俭为家训,怎 可乱了我们的家规呢?”这话传到女方,女方就没有陪嫁罗绮帐幔。 范仲淹经常教育子女说:“救人危难是做人的本分。 ”一次,范仲淹叫其次子纯仁随差人用船往苏州运 送 500 斛小麦,以周济族人。路经丹阳时,忽然听到附近的一只船上传来悲惨的哭声,纯仁靠船前去探问 究竟,得知那船是石曼卿护送亲人灵柩回乡安葬,船至中途,钱尽粮绝。石曼卿是北宋文学家、诗人,官 至太子中允、 秘阁校理。 由于他为官清正廉洁, 家道清贫。 纯仁认识这位石叔叔, 对他十分同情。 决定将 500 斛小麦送给石叔叔。石延年在感激之余,话中透露出他家连丧三

15、人未葬之事。纯仁竞慷慨立断。将“船”一 起留下,自己徒步返京。范仲淹见儿子回来了,便问:“麦子送到了吗?”纯仁将路遇石延年三丧未葬的事告 诉了父亲。范仲淹马上说:“你为什么不把五百斛麦子给他?纯仁答道:“我正是给了他,可我看出他三丧 未葬还不够。 ”范仲淹又急着说:“你为什么不把船也给他?,纯仁又答道“我正是把船也给了他, 才徒步返 回的。 ”范仲淹大喜,这就对了,真不愧是我的儿子!” 六、义田办学 皇佑元年(1049 年),范仲淹 61 岁了,一生奔波操劳, 如今他已是白发苍苍、行动迟缓的老人了。这年 正月,他由邓州徒知杭州。 杭州离他的祖籍苏州很近,水陆兼程也不过两天的路程。他派人请来了他

16、同父异母的兄长仲温。仲温 比他长七岁,做过黄岩知县,5 0 多岁便解职归田了。这时仲温的身体已很不好,一年后便去世了。仲淹与仲 温兄弟多有来往,两人的关系很好。过去兄弟俩就曾商议过购买义田的事,这次两人见面,就把事情全部 谈妥了,仲温回到苏州,很快便把义田购齐了。后来范仲淹曾专程到苏州,与中长辈们共同商议了义田的 管理和支出办法,同时选出了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具体掌管这项工作。 据钱公辅义田记载 : “范文正公,苏人也。置负郭长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中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 嫁女者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仕而居 官者罢莫给。 ” 义田管理办法的制之,范仲淹是参加过意见的,分配办法中制定了“仕而居官者罢莫给”的条文,就 充分体现了他置义田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周济族众亲人和扶贫济危意向。 我国历史上的“义田”之举,据说始于范仲淹。 据资料和志书记载,范仲淹共置了两处义田,一处在他故乡苏州吴县,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