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9编号刘放桐-第十九章 现代西方宗教哲学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280506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469编号刘放桐-第十九章 现代西方宗教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3469编号刘放桐-第十九章 现代西方宗教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3469编号刘放桐-第十九章 现代西方宗教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3469编号刘放桐-第十九章 现代西方宗教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3469编号刘放桐-第十九章 现代西方宗教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469编号刘放桐-第十九章 现代西方宗教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469编号刘放桐-第十九章 现代西方宗教哲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九章 现代西方宗教哲学,本章概述 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下,现代西方宗教哲学也经历了一场批判和超越实体本体论的近代宗教哲学的变更,它通过重新解释上帝和基督教教义,力图把终极关怀与人的自由和超越性结合起来,它为了适应时代也关注生活中的分裂、异化现象等现实问题,并从自己的视角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和主张。本章主要介绍现代西方宗教哲学概况、以及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和新正统主义神学的思想观点。,第一节 现代西方宗教哲学概况,一、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及其现代意义 哲学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是以表象的形式表现世界,哲学则是以概念的形式表现世界;宗教总是与信仰联系在一起,而哲学从本质上

2、说以理性思维为基础。但它们归根到底都以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为研究对象,都以获得人生指导为主要目标,二者必然相通。哲学最初起源于宗教,后来从宗教中分离出来。宗教理论也需要用理性来论证,因而它也离不开哲学。 在人类史上,哲学和宗教之间表现出一种连结和分离、融合和对立的状况。在欧洲中世纪,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文艺复兴以后,哲学的地位得到恢复。然而,正像哲学未因中世纪天主教会的高压而被完全扼杀一样,宗教也未因启蒙思想家的尖锐批判而销声匿迹。二者都在经历了挑战和危机之后又以新的形态出现。 只要人们仍有解决宇宙人生的奥秘等世界观问题的渴求,哲学和宗教就有存在的理由。 二、现代西方宗教哲学与现代西方的宗教和

3、哲学 现代西方宗教哲学从属于现代西方宗教,基督教哲学是其主要形态。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向也使西方宗教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要的转向。克尔凯郭尔明确地把上帝的存在与个人的存在统一起来,他的有关思想是后来具有现代派和自由派倾向所宗教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孔德把信仰的对象由处于彼岸世界的上帝转向现实世界的人本身推动了后来的西方宗教神学家和哲学家对传统基督教的上帝观念的改造。总之,以基督教哲学为主体的现代西方宗教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与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致的。前者是在后者的促进下出现的,而后者也常与前者相互交织。但二者各有其本身发展的内在机制。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三大派系。 三、现代西方哲

4、学的变更与现代西方宗教哲学的变更 二者大体上是一致的,但现代西方宗教哲学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它以上帝的存在及其至高无上为理论前提。第二,近代的宗教哲学正像近代形而上学一样可谓是一种基础主义或者说实体本体论。第三,近代宗教哲学正像理性派形而上学一样企图用思辨理性建构出其理论体系,具有强烈的绝对主义和独断论倾向。第四,在现代西方宗教哲学中也出现了通过重新解释上帝和基督教教义的含义而既超越传统神道主义又超越主体性形而上学意义下的人道主义倾向。 总的说来,西方基督教的上帝观念的含义变了,上帝在世界中的地位变了,上帝与人的关系变了;上帝越来越被当做人对自身的有限性的超越,对人的全面发展

5、、完满性或者说崇高的道德理想和最高目的的追求。,第二节 马利坦与新托马斯主义,一、 新托马斯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和流传概况 新托马斯主义是以梵蒂冈为国际中心的天主教会的官方哲学它在理论上主要是复活以托马斯阿奎那的学说为代表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的神学唯心主义,但它适应当代社会的具体条件,吸取了现当代其他哲学流派的某些内容,对托马斯主义作了某些改造。新托马斯主义作为一种宗教哲学思潮的形成,早在19世纪末叶即已发轫,一战后越出教会范围,成了一种有强大的国际性影响的哲学思潮。法国哲学家马利坦(Jacques Maritain,1882-1973)被公认为这个流派的领袖人物。其主要著作有柏格森哲学(19

6、14)、哲学概论(1930)、完整的人道主义(1936)、知识的等级(1937)、存在和存在者(1948)、理性的范围(1952)道德哲学(1960)等。新托马斯主义的其他代表人物还有:法国哲学家吉尔松、法国神父戴亚尔德下尔丹、美国的阿德勒(1902)、布尔克等。 二、上帝和世界 作为一个公开的神学唯心主义哲学流派,新托马斯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前提是把上帝的存在及其万能当做一切存在以及人的认识和行动的基础。 1、对上帝存在的论证。他们往往利用科学发展中尚未解决的一些问题来证明托马斯等人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的正确性。马利坦还提出了他“对于上帝的新发现”:人们首先“直觉”到在 他之外存在着的现实是无情

7、的、不可抗拒的;其次又“直觉”到个人的存在所容易陷入的死亡和空虚,个人被抛回到孤零与软弱之中;再次“直觉”到无情的、不可抗拒的现实并不是同我一样容易陷入死亡与空虚,而是包含了某种绝对的、无可争辩的存在,而这就是上帝。因此,个人为了得救,为了在面临“死亡与空虚”情况下有所倚持,必须皈依上帝。 2、关于“存在之为存在”的学说。作为一个哲学流派,新托马斯主义把对上帝的论证与关于世界的本质和本原的哲学探究结合起来,并由此把本体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当做其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具体论述“存在之作为存在”时,马利坦等人认为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从“可理解性”的角度看它是本质;从存在性的角度看它是实体;从变化的角度看

8、它是现实。3、形式质料说。马利坦在认为事物的本质就是与事物的质料相对的形式。当代美国新托马斯主义者金莱伊(CEKinney)认为形式作为本质有三种形态:第一,它是存在于上帝头脑中的形式,上帝按照这种形式来安排物质世界的对象;第二,它是根据上帝的旨意创造出来的具体事物的形式,它使事物成为事物,使事物能够真正存在;第三它作为人们理智中关于所认识的对象的观念。新托马斯主义实际上是在复活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第二节(续1),三、认识和信仰、科学和宗教 马利坦等人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上帝赋予人的精神性的灵魂的属性,认识过程是逐步发现上帝的启示和意志的过程,认识的界限也是上帝给理性划定的界限。因此理性必

9、须服从信仰,科学必须服从宗教。 1、认识是不死的灵魂的机能 他们把人的意识活动当做是灵魂的机能,而灵魂又必然是不朽的,可以 离开肉体而存在,肉体不过是灵魂的暂时的寓所。非物质性的灵魂是上帝创造的。 2、认识和实践的分离 他们认为作为认识对象的尘世间的一切都是由灵魂性的形式所决定,人所认识是精神性的灵魂对同样是由灵魂所决定的对象的把握过程、纯思辨的过程。他们把实践、科学的发展当做一回事,把认识当做另一回事。把科学、实践的目的说成是满足物质欲望,而科学认识的目的是对现象作出数学的说明 。 3、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割裂 尽管他们肯定一切知识起源于感性经验,但认为感觉的对象是没有一般内容的个别,即只能

10、作为潜能的东西的质料;理性的对象是没有个别内容的一般。感觉的作用是通过它关于对象的影像而把对象呈现于理智面前。理智凭借“能动的理智”或“理智之光”从影像中抽出某种已经包含在其中、然而却潜藏着的东西,即对象的形式。而“能动的理智是对从物质性的东西的“沾染”下“解放”出来的精神世界的直觉,是对上帝的直觉。这种直觉高出于任何理智的推理或证明。当马利坦把“能动的理智”归结为一种神秘的直觉上,他实际上是以信仰代替了理性。 4、理性服从信仰,科学服从宗教 新托马斯主义者大都表示自己是科学的倡导者。他们是在肯定启示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来谈论哲学和科学的作用及其地位。他们把人类知识分为专门科学、哲学和神学三级。

11、三者本身都有在各自范围内独立活动的权力。下级知识应当服从上级知识的指导和管辖。神学和哲学的关系类似于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哲学有相对独立性,哲学的前提是自眀的理智新真理,而神学的前提是启示真理。哲学在如下三个主要方面为神学服务:第一,用来论证作为信仰的基础的那些真理;第二,对信仰中的某些神秘事物和三位一体等教条作出说明;第三,对违反信仰的事物予以驳斥。,第二节(续2),四、伦理和社会 他们通过其伦理社会理论使他们的神学理论直接和现代西方的社会、政治等现实生活以及人的思想、行为等联系起来。 1、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 基督教向来都以天国的幸福和尘世苦难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爱等伦理道德理论当做解决一切社会政

12、治问题的出发点,新托马斯主义继承了这个传统。他们认为整个人类社会历史都是由伦理决定的。他们的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在于把朝向上帝当做人的最高目的,把彼岸世界的精神幸福当做人的最高幸福,把按照合乎维持西方社会制度的需要而又以上帝的名义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当做尘世生活的最高准则。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各种冲突和危机、人与人之间的分裂和隔阂、以及个人的孤独颓废等等的原因在于人本身内部的精神失调。根本办法就是皈依上帝,遵守上帝给人们所规定的生活目标和道德准则,祈求上帝的拯救。 2、“天国”和“尘世” 马利坦等人在强调天国的精神幸福的同时,又肯定尘世的幸福。马利坦提出了“个体”与“个人”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论。个性指

13、人的灵魂,个体指人的肉体。人可以作为个人、个性、人格的人,也可以作为个体的、物质的人。如果人们把自己当做是一个有“灵性”的人,把自己当做有人格、个性的人,那就能摆脱世俗的物质生活的约束,使自己直接与神相通,获得真正的永恒幸福,就是一个有着英雄和圣人品格以及高尚道德的人。他宣布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个性的人是统一的。但是,。马利坦关于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天国和人间的统一是以肯定精神生活、天国第一性为前提的。 3、人的道德行为准则 他们倡导正义、平等、良心、人与人之间的兄弟般的爱,不过把一切道德规范置于上帝的制约之下,把它们当做上帝万能的一种体现。 4、社会的形成和历史的发展 马利坦认为社会是由个人(

14、个性、人格,与上帝相通的精神实体)构成的,这种社会的目标是成为一个“纯人的社会”。历史上各种社会制度的更迭,是基督教的酵素刺激了人们的世俗良心的结果。宗教、上帝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5、社会制度的改造 新托马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者。他们认为社会的改革和进步要靠基督教所开展的“从下而上的运动”和“从上而下的运动”来实现。即一方面使基督教教义深入每个人的内心,另一方面国家政权和社会组织按照教会和教皇发布的指示去处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不难看出,这些观点脱离现实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是求得社会进步的现实道路。,第三节 鲍恩与美国人格主义,一、人格主义概况 在现代西方宗教哲学中,除新托马斯主义外

15、,与基督教新教关系密切的人格主义是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在以信仰上帝为归属、以上帝主宰下的人为中心上,两派是一致的,他们之间往往相互交织。但人格主义更为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民主权力、以及人间生活。 人格主义的思想理论不仅来源于阿奎那等宗教哲学家的观点,还广泛吸取包括唯物主义在内的某些强调人在世界上的独特地位的世俗哲学家的观点。人格主义者的共同理论倾向主要表现在把人的自我、人格当做是第一位的存在。整个世界都因与人格相关而获得意义。人格具有自我创造和自我控制的力量。每一人格均朝向一种至高无上的、无限的人格,即上帝。 人格主义在西方各国都有影响。英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林格勒派蒂逊、麦克泰加特、华德;法国有

16、穆尼埃等。鲍恩被公认为美国人格主义的创始人和领袖。人格主义是众多美国哲学流派中生命力最强的流派之一,它在美国哲学中一直保持着一席之地。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一直是一个新教徒占大多数的国家,以新教教义为理论依据的人格主义较易为人接受;另一方面,人格主义所强调的个人的创造作用和个性自由理论也较符合把个人主义视若神圣的美国社会风尚。 二、美国人格主义奠基者鲍恩的哲学 鲍恩(Borden Parker Bowne,1847-1910)出生于新泽西州的一个清教徒家庭。1847年到哥廷根大学师从于洛采,他的人格主义思想正是在洛采的影响下形成的。1878年任波士顿大学哲学系主任。其主要著作有有神论研究(879)、形而上学(1882)、上帝的内在性(1905)、人格主义(1908)等。 鲍恩承认自己是一个有神论的唯心主义者。他所谓人格指的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人格是一种精神力量。他的人格首先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一类非理性的意识活动。 鲍恩声称,当他认为人格所、自我是惟一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