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2编号民间文学试卷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280401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69.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702编号民间文学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3702编号民间文学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3702编号民间文学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702编号民间文学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702编号民间文学试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间文学民间文学 姓名:杨荩怡姓名:杨荩怡 班级:中文班级:中文 0402 班班 学号:学号:012004023619 一一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1 共时比较法: 就是在研究某个地方的一种民间文学现象时,将它与别的地方的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 以更好的分析该作品的主要特征、传承规律、演变情况等。 2 箭垛式人物 在传说中,一些典型的情节常被用于不同的人物身上,或者用以解释不同地方的风物,这 样就造成了许多箭垛式人物。 “箭垛式”就是指许多具有同样特征的情节都被安放到一个著 名的具有这种特征的典型人物上,像许多箭射到一个目标上,使之成为聚集着很多箭,并不 断有新的箭来射的垛子。 3 AT 分类

2、法 由阿尔奈(芬兰)提出,他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国家以及欧洲一些国家所出版或保 存的民间故事记录,把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加以综合,写出简洁的提要,并依一定的原则将 这些故事情节进行了分类编排。美国的汤普森针对其所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这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被各国学者称为“AT 分类法”或“阿尔奈汤普森体系” 。 4 民间故事的特点: (1) 贴近生活 : 民间故事的内容虽有不同程度的幻想成份, 但都着眼于、 立足于现实生活, 其主题、角色与主要情节都符合故事传播时的生活逻辑。 (2)泛指性: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的主人公姓名往往是含糊地、不确定的。 故事叙述注重关键性情

3、节的交代,而不做面面俱到的细节描述。 (3)类型化:民间故事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 倾向。情节的类型化指有些情节在许多故事中频繁出现但基本故事框架保持稳定 ; 主题的类 型化指许多故事表达同样的主题 ; 人物的类型化指许多故事的人物属于同一种形象类型,即 在品格、行为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共同的。 二二 简述简述 一 举例说明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答:(一)区别: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使得它们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 品种。二者差别形成的基础在于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四大基本特征: 1 作者的差异:民间文学具有群体性特征,是匿名的;作家文学是

4、个人创作的,作者有名 有姓。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的群体创作,主体是下层民众,是直接从事生产劳动和各种经营 的人,与官员阶层、作家群体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 2 民间文学是口传的文艺,主要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作品是朴素的、变异的 ; 作家文学以 文字作为记载和传播的手段,风格较典雅,有书面化特点,而且作品出版后固定不变。 3 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直接放映, 或者说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 直接体现民众的生活、 思想、感情和艺术特长 ; 而作家文学即使很同情和理解民众,与民众自己反映自己生活的作 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4 功能上的差异 : 民间文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往往产生和作用于生产、婚恋和祭祀等

5、生存 活动,成为一种生活手段。作家文学虽然也有社会功利性,也可以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生活, 但绝大部分作品不能直接运用于社会生活, 需要通过培育人的精神、 陶冶人的情操来实现其 干预社会生活的功能。 (二)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民间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 民间文学接近生活, 易于在民众中流传, 因此取材于民间文学的作家作品有很多。除此之外,在典型形象、文学题材方面,民间文学 对作家文学都有很深的影响。 各国的民间文学对本国的文学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我国例子很多, 像 三国演义 、 水浒 、 西游记 ,都是根据民间传说故事的大量资料创作的,每一个回合就是一个故事 或数个

6、故事, 形成了中国小说令人百看不厌的优良传统。 像鲁迅此等文学大师都受民间文学 影响,而新发掘抢救出的我国三大史诗格萨尔 、 江格尔 、 玛纳斯 ,都是活形态的口 头文学。 综上所述,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之间既各自独立、相互区别,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渗 透。在一定的条件下,作家文学可以转化为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也可以转变为作家文学。 二 神话学史上有哪些主要学派: 答 : 1 隐喻学派 :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一些学者。他们并没有正确理解神话的本质, 而是把文明时代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强加于神话。 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诺芬尼, 他认为神 话是“古人的语言” ,是古代智者为寄寓、隐喻某种道理、深

7、意而编造的故事。 2 历史学派 : 古代一些学者不能科学认识神话,试图把神话情节曲折地解释为历史事实的传 奇性描述, 这类解释被称为历史学派。 古希腊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公元前 400 年的学者攸 痕麦拉斯, 他将神话历史化, 认为神话实际上是历史的 “传奇描述” 。 除了古希腊的学者以外, 中国古代主流学者对神话的见解也可归结为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司马迁。 3 语言学派 : 有一些学者既是语言学家又是民俗学家,他们以语言为线索或者以语言学方法 来研究神话,形成语言学派。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林兄弟和英国的缪勒。格林兄弟认为语言 是神话的载体,主张从语言入手来研究神话,并且试图像语言学家构拟

8、某些语言的“原始共 同神话” 。缪勒提出“神话是语言的疾病”的著名论断,认为一切神话都源于“语言的毛病” , 就像“珍珠是蚌壳的毛病”一样。 4 人类学派 : 该学派以达尔文进化论为理论基础,认为人类文明是由低级向高级呈阶梯式发 展的 ; 各民族文化都会经历相似的发展过程,不管各民族的文化现象图和古朴和特异都可以 按一定原理从其精神、 习俗适应客观生存需要的方式角度来理解和解释。 代表人物是英国学 者爱德华.泰勒、安德鲁.朗和詹姆斯.费雷泽。 5 心理学派:又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学生卡尔. 古斯塔夫.荣格。弗洛伊德通过丰富的临床试验建立了心理分析学说,用

9、心理分析学说来分 析神话,强调人的代潜意识在神话形成上的作用。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学说,指出神话 是人类发展最初阶段的群体心理经验的产物, 是由集体无意识沉淀而成的艺术品。 他过多强 调了集体无意识的先在性和精神因素,对神话借以形成的客观条件关注较少。 6 功能学派 : 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他在著作中提出,文化都是为适应社会需要 而存在的,一种文化规定都有其社会功能。神话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出于初民生存的需要 而发生和继承的。 他倡导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来进行实证研究的方法, 有较 强的科学性,对社会人文神话有很强的解释力,但很少涉及自然神话。 7 结构学派 : 代表人

10、物是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他创造性地把语言学领域的结构主义思想 和方法借用于人类文化和神话的研究, 取得了显著成就。 他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巴西印第安 人的神话和习俗, 把神话及其传播的社区生活看做一个相对封闭的结构体, 这种分析结构体 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很少联系外部的和历时的因素来进行文化实质分析。 三 简述四大传说(之一)的形成过程: 答: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过程: 先秦时期,牛郎星与织女星是神话中的形象,相互间还没有爱情关系,在诗经 小雅 大东中有描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 牵牛,不以服箱。 ”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收淮南子云“乌鹊填河成桥而

11、渡织女。 ” 淮南子是 西汉时成书的资料,如果属实,则可以说,西汉时,女郎织女已经人格化,而且其爱情故事 似乎已经完整形成。到东汉时期,相关记载很明确,班固在西都赋里写道 : “临乎昆明 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这里记载了昆明湖的两边有牛郎织女的塑像,说 明关于二星的传说已经流传了较长时间。 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描述了牛郎织女的凄清悲剧:“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问,脉脉 不得语。 ”在诗中,牛郎织女已经有明确的爱情关系,而且有天河相隔的结局。 唐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织女七夕当

12、渡河,使鹊为桥。 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这里明确记述了喜鹊搭桥、七夕相会的情节。 到后世,该传说又同“两兄弟型” “毛衣女型” 、 “难婿型”故事结合,故事情节更丰富。 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 优秀的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 ,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说的是东晋时的 恋爱悲剧。它的梗概是 : 晋永和七年,会稽有个善良纯朴的书生梁山伯,上虞有个聪明貌美、 女扮男装而远出求学的小姐祝英台,二人到杭州同校读书。山伯秉性憨直,不懂爱情。二人 同窗三年,感情深厚,结成异姓兄弟。后英台奉父母之命回家,英台在送别山伯时,反复吐 露爱情,但山伯毫不觉察。后来,他回家时去拜望她,知道她

13、是女子,才要求父母遣媒去求 亲。英台在父母之命的压力下,被迫许配马俊,但她仍钟情于山伯,山伯因己贫祝富,又为 势利的祝父所反对,终气愤吐血而死。英台出嫁时,花轿经过山伯墓侧,便前去拜祭,那坟 墓裂开,她奋力跳进,墓便合拢,终以殉情而死。 “梁祝”故事的流传、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产生到晚唐张读宣室志对这个故事的记录。 这个故事的历史,据说是发生于东晋时候,约公元四百年间。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有关材 料,大都是宋以后的记载,宋以前如六朝( 即南北朝的南朝) 、隋、唐,则只有间接的史料, 没有直接的著录。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这个故事是由简单逐渐演变为复杂, 中间经过相当时期, 把内容加详

14、,再经过相当时期,把范围扩大,慢慢地形成现在这个故事的样子。比较早的记 载,是宋张津乾道四明图经云:“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 事也。 ”虽然只是一句话,但我们知道十道四蕃志的作者梁载言,是唐初李哲( 唐中宗) 时代的人,可见这个故事流传得很早。据此可推知,民间传说很丰富,经文人记录后,无疑 地是把它压缩了。后来,传说经过人民大众进一步的口头加工发展,就形成了早期较完整的 故事雏型。 晚唐张读便把它收进了宣室志 ,全文如下: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 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 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

15、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 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 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见清代翟灏通俗编卷三十七梁山伯访友条) 。这个记录, 只说梁祝同埋一处,到底梁祝是如何结下深情,如何反抗封建礼教,又如何殉情,未有具体 叙述,已难得知了。 (二)宋元以后、清代以前。 宋以前 “梁祝” 故事的流传范围主要在浙江周围的南方地区, 流传形式主要是叙事故事。 到了宋元以后,流传范围就扩大到全国各地,远至日本、朝鲜等国,流传形式有传奇、民歌、 鼓词、木鱼书、弹词以及各种地方戏等等。 故事的内容,与宣室志所记的相比,增加了很多,大体可分为

16、三类。第一类是与原 来的情节相一致的,如“结义” “送祝英台” “化蝶”等。第二类是对原有情节的充实,如“女 扮男装”的细节。第三类是与原有情节无关的,如马文才作恶,梁山伯仗义救英台 ; 马文才 阴府告状,梁祝还魂团聚 ; 梁祝得到仙人帮助,还阳后重建功业,富贵荣耀,夫妻久经曲折, 最后团圆等情节。 (三)清以后到现在。 这个阶段从内容上看, 主要是通过对原有情节的综合筛选, 重新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情 节结构。其主要要素是:(1)英台女扮男装求学;(2)梁祝途中相遇结义;(3)杭城就 读-梁祝日同窗读书,夜同床而卧;(4)十八相送:(5)马家提亲;(6)山伯访祝家庄- 山伯病死;(7)英台出嫁-祭坟、化蝶。 从第一阶段宣室志看,这个故事为封建统治者所接受,祝英台是“义妇”的典范, 因而故事的主旨并不是反封建,而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义。 而第二阶段情节的发展,反映了历史生活内容的变化,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观念的变化, 这里的观念,既包括道德观,也包括审美观 ; 情节的丰富,增强了故事的艺术魅力,也使故 事的思想内容有了更丰富、更复杂的内涵,譬如说,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