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故都的秋》说课材料 人教版第三册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275749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故都的秋》说课材料 人教版第三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故都的秋》说课材料 人教版第三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故都的秋》说课材料 人教版第三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故都的秋》说课材料 人教版第三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故都的秋》说课材料 人教版第三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故都的秋》说课材料 人教版第三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故都的秋说课材料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故都的秋。关于这一课的教学,我虽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谋划和充分的准备,但总觉得做得不够好,因此希望借此机会求教于大家,疏漏之处还望指教。一、说教材本文是郁达夫1934年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协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由于对革命的深切失望而产生了消极情绪,他企图在世外桃园里来慰藉自己的痛苦的灵魂,来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而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

2、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这篇文章的内容结构比较清晰,作者首先点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然后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比较,进一步体现出北国之秋的秋味十足,作者选取了故都平凡秋景中的五幅图:秋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闲话秋雨图,胜日秋果图;展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文末再次通过比较以及作者的抒情语言,将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之情推向了极致。在五幅图景描写中,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的融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在艺术手法上,作者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手法,使得

3、情景浑然一体。本文的语言优美,适合美读。二、本课特点地位及教学目标五四以来,白话代替了文言,从而使现代散文不仅在语言形式上有别于以往的文言文,更重要的是其在思想内容上已由以往的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因而文学审美和人文性大大增强。同本单元第一课记念刘和珍君相比,故都的秋更为真切地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个人的情感思绪,是一篇抒情性极强的现代散文杰作,因而可作为散文鉴赏的示范课来上。在研究这一课的教学思路时,按照新课标关于“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性质的界定,我将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作为本课的首要任务。因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一)知识目标:1、了解郁

4、达夫及其创作 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二)能力目标:1、培养朗读感悟、口味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情”的自然融合(三)情感目标:1、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2、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三、重点难点像故都的秋这样的散文杰作,拿来教授给学生,可供挖掘讲解的东西实在太多,但限于课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并且为了不妨害既定的教学重点,也必须做出取舍。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反对对课文进行过细肢解,做过多技术层面的分析,如讨论“形”与“神”的关系、用字技巧、描写手段等,而以鉴赏品味课文,把握作者情感,体会悲秋情结,培养人文意识为重点。但由于本文的写作时间毕竟跟我们

5、的时代有一定距离,文章所表露出的情绪思想及心理背景,与现代青年学生有相当的隔膜。因而,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在于: 1、了解中国传统的“悲秋”情结,体会这一传统背后的文人个体经验及情绪因由。2、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3、培养学生人文意识、审美习惯和能力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提倡研究学习,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和感悟能力。我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1、美读品味法2、讨论探究法3、多媒体授课法五、教学过程这篇课文我计划用两个课时来教授。第一课时主要任务为整体感知,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与感情

6、基调,并在此基础上体会文学创作情景相生、“物”“我”交融的一般规律。过程如下:首先,我将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投影展示北京秋景图片,在这个背景下,我用富于感染力的话语导入新课。我为本课设计的导入语是:一年之中,就数春、秋两季气候最是宜人,却也最能引人感慨,故而在我们刚刚学过的虞美人当中,李后主以不堪之哀愁一言以蔽之,有“春花秋月何时了?”之句。比如春天,她最妩媚,常给人以艳丽动人之美感,所以,她常用以比作女子,或女子自比,借以寄托春思。而秋的萧索凄清,我们更从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深有体会,“秋风秋雨愁煞人”,几令人不忍卒读。所以,我国历来有“女伤春,士悲秋”之说。

7、而何以如此,这是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可以探究的课题。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故都的秋中,来体味这浓浓的秋意,感受作家一片秋情。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进入到作者及写作背景的简介。以上用时控制在5分钟左右。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极适宜朗读。新课标将“感受鉴赏”作为学生五项发展要求的第二项予以重视,对朗读能力的培养作了要求。因此,本课要极其注意美读训练。接下来,我将利用多媒体播放本文的配乐朗诵,让同学们边听边感受体会文章内容情感。(约用时10分钟。)听完课文后,我将引导学生对文章作简要分析,以使学生在整体上感知把握课文内容,并初步体会文章基调。为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故都的秋最

8、大的特点是什么?(2)为什么北国之秋给作者以悲凉之感?(3)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其中第一个问题,相信同学们很快会找出答案,而接下来的两问题,则是需要同学们广泛探讨的。这一环节估计要12分钟左右。在明确了以上问题之后,我会引导同学们进一步对中国文化的悲秋情结加以研究和讨论。我将这一环节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实现手段,因而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届时,我会让同学们举出所搜集到的关于“秋天”的诗文,在他们陆续指出一些古代咏秋的诗文之后,我将这些诗文归为两类:一类悲秋,一类颂秋。并进而提出问题“同样的秋,为何在不同的人笔下居然呈现两重天地?”,通

9、过讨论讲授,让同学们懂得体会文学创作情景相生、“物”“我”交融的一般规律。最后,总结出本文写作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特色。(第一课时结束)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对文章作稍细分析,从讨论文章选材、抒情方式的角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首先,我同同学们一起回顾总结全文绘秋的“清、静、悲凉”基调,之后我让同学们找出文章描写的五幅图景“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指出其选取之景皆是平日寻常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的平民思绪。然后很自然地进入到各幅图景中,分别进行研讨讨论。(这一环节约需30分钟。)关于课文最后两段,我引导同学们探究以下问题:“课文后半部分关于中国文人与

10、秋的内容,带给你什么思考?”(计划用时5分钟左右)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之后,我事先确定的感受领悟课文内涵情感,着力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和人文精神的目标就基本达到。最后,我将利用三四分钟时间,对本课进行小结并拓展课堂,在课堂学习本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内容。我会先示范提出一些命题,比如一:比较本文与罗兰的秋颂在描写秋色上的的异同点。二:比较本文与苏轼的前赤壁赋所“悲”的异同点。三: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悲情”题材。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命题或自己另外命题进行研究学习,鼓励他们互相交流成果。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及其看重语文课的育人功能,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注意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最重要的要求。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奉行。同时借此参赛机会向各位多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4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