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江西专题十六: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左****笑 文档编号:145273687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江西专题十六: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3年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江西专题十六: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3年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江西专题十六: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3年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江西专题十六: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3年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江西专题十六: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江西专题十六: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总复习语文人教版江西专题十六: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 Word版含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2012丰、樟、高、宜四市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漫说姓名文化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我们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籍贯、家乡不能替代的。我们的5 000多个姓氏,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

2、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在姓氏文化浓浓的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

3、。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

4、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思考。1(考点题)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姓名文化是一笔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涵着丰富的内容。B姓名文化说明了每个人的姓氏几乎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C“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

5、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D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我们源于上古的5 000多个姓氏,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B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趣。C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D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的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慰藉,这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了现代社会里的人们对自己的

6、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B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从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C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D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二、(2012新余一中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被文人所轻视的界画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是当今国画发展的前提。无论是大写意,还是工笔花鸟,都是传统绘画技法的延续。然而,距今已有数千年的传统绘画技法界画,却

7、遭到相当长时间的冷落。中国画传统技法界画,起源很早,据史书记载,产生于晋代,到了隋朝,界画的技法日见成熟。唐代的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一书中高度评价了隋代画家展子虔的界画,他还评价了董伯仁的界画是“楼生人物,旷绝古今”。到了唐代,李思训父子的界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们父子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画风,并有较大的发展,界画技巧更为成熟。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几件李派风格的作品,其中宫苑图描画工细,设色浓丽,金碧辉煌,洋溢着唐王朝欣欣向荣的时代精神。界画因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而得名。明代陶宗仪所著辍耕录,把中国传统绘画分为十三种,即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

8、竹翎毛、野蠃走兽、人间动物、界画楼台、一切旁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而界画名列其中。界画讲究的是严谨工丽、端庄雍容、准确细致。画面处理上运用了动静结合、粗细相兼、方圆对应等对比绘法。界画以画建筑物见长,并以工笔技法配合,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立门类。北魏时期,洛阳地区盛极一时的宗教建筑,成为界画的主要题材。数万间佛寺落墨于数万计的图本,可谓是“雕梁粉壁,青缫绮疏,难得尽言”。但是,界画也有其自身的弱点,由于过分精细,画者不仅要具有极深的绘画功底,同时还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少文人画家为了挥洒自如,纵情于一时灵感,不太愿意把精力花费在界画创作上,久而久之,人们视界画为工匠们所为,而不屑一顾。这种艺

9、术上的偏见一直延续至今。因此,自从18世纪初以来的约300年间,中国画坛上仅仅出现过3位有建树的界画家:清代的袁江、袁耀和1979年去世的江西画家黄秋园。在18世纪下半叶、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将近200年时间里,界画艺术领域是一片荒凉的废墟。然而,在元代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元代有几位画家因向皇宫献界画而被重用,甚或升官。其中最著名者为何澄、王振鹏。何澄曾向皇帝进献界画佳作姑苏台阿房宫昆明池,得到皇帝器重,官至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王振鹏很得元仁宗赏识,献上大明宫图,竭力迎合,仁宗赐他在秘书监任职。在献画风气的影响下,不少文人画家从事界画,即使非专职,亦兼而能之。令人欣喜的是,界画在

10、中国美术教学,特别是工笔画教学中,仍有一席之地。也许界画与昆曲有着同等的命运,如何改变文人对界画的轻视,使这一传统的绘画得以延续,很值得我们一思。1(考点题)关于“界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界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因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而得名。B“界画”突出的特点,主要是严谨工丽、端庄雍容、准确细致。C“界画”运用了对比绘法处理画面,如动静结合、粗细相兼、方圆对应。D“界画”以画宗教建筑为主,并以工笔技法配合,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立门类。2下面不属于界画日渐没落原因的一项是()。A界画过分精细,要求画者必须具备极深的绘画功底。B大多数文人画家为了纵情于一时灵感,不愿意把精力花

11、费在界画创作上。C由于艺术上的偏见,人们视界画为工匠们所为,而不屑一顾。D18世纪初以来的约300年间,中国画坛上仅仅出现过3位有建树的界画家。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界画和大写意、工笔花鸟画,都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延续。B界画产生于晋代,到了隋朝技法日见成熟,在唐代到达顶峰。C何澄因向皇帝进献界画姑苏台阿房宫大明宫图而得到皇帝器重。D界画在中国美术工笔画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说明其命运已大大改善。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从认识论角度看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他文化的开放性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

12、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就人生价值来说,传统文化突出地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当鱼(生命)和熊掌(道义)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如此的“正气”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着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但传统文化并非不重视物质生命的价值。以物质生命传承为基础

13、的孝道思想,使承载于生命的道德意识和自然知识的传播推广受到重视,不论是为功名、为财富、为名声,它都鼓励人的积极努力。尽管这个“为”的有意识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后成为“人欲”,但作为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它实际上支配着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价值追求。正因为如此,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儒学与现代化无缘的绝对化的观点实际上是不恰当的。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中国人追求的终极的价值理想就是“闻道”。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经典周易提出的“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思想则是最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它既是传统的,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同时又是现代的,甚至与后现代文化也可以

14、相容。一阴一阳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维传统的产物。无论是阴是阳,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发展,就需要异性的补充,就需要外来之性与自性的亲和与转化。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中西互补提供的最为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价值的观点来说,中国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简单地一体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补。天人合一缘起于人与自然的原始亲和关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儒家的天人合一则主要是作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发生作用,是儒家学者以伦理为本位建构自己的世界图景的产物。认识人与自然的差别并进行

15、合理的调节,考虑和尊重人的价值,并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是天人有分思想最为重要的特点。正因为中国哲学是合一与有分的统一,所以并不缺乏作为哲学的基础的主体性的观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体能够把握客体,既是天人之际思辨的最合理的内容,也为今天中国的现代化所必需。1(考点题)下列关于儒家文化“开放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他文化的开放性上。B正是由于“开放性”,儒家文化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前提。C儒学所强调的参与感不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结果,而注重实践过程本身。D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和努力工作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文化推动力。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就是指个人要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B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的精神的重要性,但并非不重视物质生命的价值。C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思想在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经典周易中得到最为全面深刻的反映。D天人分合的模式在中国文化中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补,中国哲学便有了合一与有分的统一这样的特点。3根据原文的内容,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没有每一个个体对其社会国家的开放,也就是参与到社会国家之中,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B人的精神需求被突出地强调,使舍生取义成了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