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1《药》教案1 粤教版必修3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267585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3.1《药》教案1 粤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3.1《药》教案1 粤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3.1《药》教案1 粤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3.1《药》教案1 粤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3.1《药》教案1 粤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3.1《药》教案1 粤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3.1《药》教案1 粤教版必修3(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药教案教学目标 一、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二、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三、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一、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二、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生病,病了就得吃药。吃药有个原则叫做“对症下药”,不知道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得了什么病?又吃了什么药?病好了没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药。二、背景简介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药

2、是描写辛亥革命时代的作品。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是,由于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实行妥协,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严重脱离群众的,空想依靠少数人的力量(包括用恐怖手段)代替群众的革命运动。1907年,光复会的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此挖出徐的心肝炒食。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于绍兴城的“古轩亭口”。 鲁迅对他们的被害很是悲痛,同时又结合自己的经验,深感人民不觉悟,革命是不会成功的。“五四运动”前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鲁迅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

3、了药,正确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 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成功,中国才能得救。 三、研习新课 1、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 (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2、再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4、“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 (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3)讨论:小说两条线索是怎样连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 在以上讲述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订正、筛选学生的语言,板书小说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图。 板书设计依次出现的顺序应是:1.华家的故事情节;2.夏家的故事情节;3.两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明、暗线;5.两条线索的连接、交织、融合的地点。主题暂不板书

5、,待分析完人物后再归纳。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 导入语昨天我们学习了药这篇课文对小说的情节有了一定的了解。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药的“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要求:1要求学生从小说中找出主要人物以及描写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和语段加以分析概括初步认识人物形象。2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分析并得出结论。3小组内得出结论班内交流。重要人物形象点拨一、华老栓(药的主人公) 1.华老栓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

6、,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 2.华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 愚昧、落后。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如,对他“觉变得有”这些充满信心的神情描写。完成“思考和练习”四、2),感到“幸福”(如,对他“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写。完成“思考和练习”四、3),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见“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这又表现了他麻木、无知。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见:高潮部分对老栓的外貌、动作的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开端部分有关对老栓的动作描写;如,“老栓接

7、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按了两下”显出小心瑾慎,这些都联系着他内心活动显现着性格;再如,“吃一惊”不但写出场面的可怕,并显现了老栓的胆怯,“按一按”写出了老栓的钱来得不易和对钱的珍惜,以及对儿子医病的渴盼,“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写出了他对钱珍惜及惊惧神态,又“不敢拿他的东西”更体现了他的胆怯与善良及其矛盾心情),应当说这些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 3.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他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长期统治造成的。 二、夏瑜(药的主人公) 注分析之前,教师可介绍一些夏瑜这个人物形象的背景材料,补充资料四“关于秋瑾

8、烈士被并适当讲解一些生活原型与艺术典型的关系。分析夏瑜时应紧扣课文进行分析。 夏瑜在作品中没有出场,作者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 1.夏瑜的身分、家境和对革命的认识是怎样的?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家境贫寒,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 2.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但他的牺牲并非毫无影响。(参见高潮和结局部分) 三、康大叔 1.他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但

9、还不是罪魁祸首。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其间可联系人们对他的“笑”和“敬”的后面隐藏着“怕”来分析,适时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征? 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可用关于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描写,尤其是那些动词的使用来分析,如:嚷、抢、扯、裹、塞、抓、担、捏、哼表现了他的凶狠、贪婪;闯、披、散、捆、嚷表现了他的蛮横、凶暴。并通过对作者选词的推敲,同时完成了“思考和练习”五) 作者以鲜明的爱憎描写了以上三个人物,也可说是三类人物的典型;即,资产阶级革命者、人民群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情节的设计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至于对一帮茶客的

10、分析,教师可参看教参。华大妈的性格与华老栓有相似处,这里从略;夏四奶奶的性格,可在讲授课文夜时再联系着谈。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一、归纳药的主题。 二、联系药的情节初步理解阅读小说时要注意的情节设计的后两个“是否”。 导入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两节课的授课内容后,布置学生讨论以下四个讨论题。 自主合作探究1.药的主题是什么? 在学生分析小说主题时,教师应按单元知识向学生提出:“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其次,还得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 在讨论时学生可能提出多种见解,教师也不妨将教参“补充资料”的五种提法出示,以引起学生讨论。我们的意思是赞成课文“预

11、习提示”的见解,因为其中注意到了作者的创作动机。 点拨药的主题可作以下 概括: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品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现实,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根据本文主题,谈谈你是怎么理解作品把夏瑜的英勇献身作为暗线来安排?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完成“思考和练习”三要求回答的 ) 3.药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揭示主题。讨论这个问题时,教师应照应起始课释题时留下的悬念来作结。 4.单元知识短文中指出:“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设

12、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联系药的情节发展谈谈你的一点看法。 这些问题的回答应当说都是肯定的。第一个“是否”由于在分析人物时学生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里讨论可着重讨论后两个“是否”。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课文第四部分(结局)为例来研究,一方面易于达到目的,另方面也可加深这部分思想内容的理解。根据讨论情况,教师可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1)第四部分(结局)为什么会出现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这个情节 ?为什么在夏瑜的坟头上会出现花环这一细节? 由于小栓的病未能对症下药,死是必然的。两位母亲在“这一年的清明”

13、要去上坟,正是母亲对亲子之爱驱使;至于坟头上要出现花环,不但是为了展示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愚昧不理解,更重要的是革命者夏瑜的思想行为并非毫无影响的必然显现。因此说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以及夏瑜坟头上的花环这一情节和细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动的。学生只要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可说对情节的发展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 (2)为什么夏四奶奶上坟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脸上出现“羞愧”? 因为,一方面她不理解她儿子的行为是革命的,另方面她又怀念被清政府杀害的儿子,但又怕人发现,她的表情,正是她这种内心隐秘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完成“思考和练习”四、4)学生只要能谈得出或理解到

14、这些,就是对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有了初步理解。 布置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小组选出一名对戏剧创作较有兴趣的学生执笔,用药的第三部分(高潮)内容为材料,以茶馆人物谱为题,将该部分改为独幕剧(课外“思考和练习”六的要求可纳入其中),然后集体修改,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作汇报演出(各组演出时间不超过15分钟) 板书设计 药 (人血馒头)情节 明线 暗线开端 老栓买药 刑场 夏瑜喋血牺牲(秋天后半夜)发展 小栓吃药 茶馆 夏瑜鲜血被吃(当天早上)高潮 茶客谈药 茶馆 夏瑜狱中斗争(当天下午)结局 药的疗效 坟场 夏瑜血的价值(第二年清明) 华家 夏家主题 群众愚昧麻木 革命者寂寞悲哀可参考资料补充关于药主题阐释 一、题意(三层含义)1.人血馒头不是药,这迷信的结果,只会使人早日丧生。 2.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药,救不了社会的病苦,唤不起愚昧群众的觉悟。 3.真正疗救中国华夏,只有舍此另找新药,能根治脱离群众这一症结的新药。 小说标题为药,寓意深刻。穷苦的城市贫民以革命者的鲜血作为治病的良药,这是何等可悲的社会现实! 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