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1.说“木叶”课后巩固 新人教版必修5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267012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1.说“木叶”课后巩固 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11.说“木叶”课后巩固 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11.说“木叶”课后巩固 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11.说“木叶”课后巩固 新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11.说“木叶”课后巩固 新人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1.说“木叶”课后巩固 新人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1.说“木叶”课后巩固 新人教版必修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 11.说“木叶”课后巩固 新人教版必修5梯级演练检查我的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戍(sh) 橘颂(j) 招徕(li) 萧萧落木(s)B.涔阳(cn) 无妨(fn) 陇首(ln) 得鱼忘筌(qun)C.寒砧(zhn) 桅杆(wi) 漂泊(p) 秋风袅袅(nio)D.疏朗(sh) 窸窣(x) 迢远(tio) 灼灼其华(zhu)解析:A项中“萧”读“xio”;B项中“妨”读“fn”;C项中“泊”读“b”。答案:D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洗练 钟爱 必需 相去无几B.留传 疏朗 精采 得意忘形C.岑阳 概念 究竞 翩翩起舞D.干躁 察觉 捣衣

2、一言难尽解析:B项“精采精彩”;C项“岑阳涔阳”,“究竞究竟”;D项“干躁干燥”。答案: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的形象。(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A.启示 钟爱 奥秘B.启发 钟爱 奥妙C.启发 喜爱 奥秘D.启示 喜爱 奥妙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

3、、内容)深奥微妙。答案:B4.给下面的一段话补出漏掉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A.? ; , 。B., ? , !C., ; 、 D.? ? 、 。解析:处为问句,句不是疑问语气,不能用问号;处不是并列,不能用顿号,处应用句号。答案:A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B.写文章首先要

4、言之有物,否则,无论文字如何优美,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能打动读者。C.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D.“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解析:B项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指外表华美,里头一团糟,而句中说“言之有物”,所以无所谓“败絮其中”。答案:B6.填在下面句子中横线上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 _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_“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_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_“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A

5、.如果 那么 就 而B.尽管 而 却 于是C.不但 而且 都 因此D.尽管 但是 都 因此解析:本题考查各句子间的关系。答案:B剖析精彩文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

6、鸟飞得,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

7、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 “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

8、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7.“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解析:本题是要求我们揣摩作者的行文思路,并用简洁的语言表现出来。参考答案:因为“木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8.“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解析:关键语句既要照应上文,又要提示下文,即承上启下作用。在回答时要答出具体内容,不要太笼统。参考答案:在内容上引出“落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9.作者引用橘颂招隐士和无名氏的诗句,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解析:从原文中找中心句,此题很好作答。参考答案:古代

9、诗歌中虽少见“树叶”,但“树”倒是常见的。10.对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地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解析:本段文字是写我国古代诗歌对“叶”运用的发展过程。对文字表达中心的概括,最关键的是理清思路,看文章讲了几段,讲了几个主要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以哪一方面内容为主等等,据此作答。答案:B综合拓展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

10、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

11、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

12、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分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

13、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11.“闲读梧桐”,作者读到的梧桐的外形特征是_。(不超过10个字。)梧桐内在的精神特征是_。解析:梧桐是这篇托物言志散文描写的形象,对其外形特征的描写集中在第2段;对梧桐内在精神特征的揭示集中在第7段,也就是作者对“梧桐的寂寞”所作的诠释。参考答案: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12.作者看到风中的梧桐想起了外祖父,并感到两者之间“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请结合全文谈谈梧桐与外祖父的相同与不同。(分条请加序号。)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