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82编号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八章农村社会分层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266475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8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882编号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八章农村社会分层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3882编号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八章农村社会分层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3882编号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八章农村社会分层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3882编号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八章农村社会分层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3882编号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八章农村社会分层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882编号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八章农村社会分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882编号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八章农村社会分层(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讲 农村社会分层,第一节 农村社会分层概述,一、社会分层的涵义 关于社会分层的定义,学术界两类不同的表述: 一类是视其为客观过程的界定,即认为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因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现象或过程; 另一类是视其为主观方法的界定,即认为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方法。,上述两类定义反映了社会分层的两大特征,即社会分层的普遍性和主观性。 将其视为客观过程的界定强调的是社会分层的普遍性,即社会分层是举世皆然的社会现象; 将其视为主观方法的界定强调的是社会分层的主观性,即社会分层的标准不同,社会分层的结果可能迥异

2、。,二、社会分层的功能 以戴维斯(Kingley Davis)和莫尔(Wilbert Moore)为代表人物的功能论认为:任何社会都需要一种配置和激励机制,即运用某种方法把社会成员分配到不同的社会位置中去,并保证处于不同社会位置上的角色能够有效地承担责任,以促进社会有效运行,而这种机制就是社会分层。作为一种社会机制,社会分层使人们各安其所、各尽所能,因而对于任何社会而言都是必需的。,以马克思、达伦多夫和米尔斯为代表人物的冲突论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成员为争夺稀缺资源而进行斗争的结果,它仅对处于强势或强权地位的社会成员有利,其主要功能在于帮助权力和特权群体维持优势地位、促进剥削。社会分层会导致过度

3、的不平等和激烈的社会冲突,甚至引发社会动乱。因此,必须由社会变革或社会革命来消除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的正功能主要表现为: 第一,合理的社会分层有助于激励个人为追求理想的经济与社会地位而努力进取,形成一种有序的竞争机制,从而激发个人潜能与社会活力;,第二,合理的社会分层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并能增强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经济与社会地位的认同,有效化解因资源稀缺和利益分化而产生的紧张与冲突,从而促进社会稳定。,社会分层的负功能主要表现为: 第一,不合理的社会分层可能导致经济与社会地位的封闭性与凝固性,封锁弱势群体通过努力改善自身经济与社会地位的正常途径,阻碍个人进步与社会发展; 第二,不合理的社会分层

4、可能加剧贫富两极分化,造成阶层对立与冲突,从而引发社会冲突与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合理的社会分层应至少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分层机制的公平性,也即是阶层地位的自致性。 一方面,社会成员阶层地位主要依靠个人能力及自身努力而获得,而不是依靠性别、年龄、种族背景或家庭出身等与生俱来的先赋特征; 另一方面,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的竞争应遵循能力优先或业绩优化原则,以确保社会竞争在公平、有序条件下进行。,二是阶层结构的开放性,表现为不同阶层之间的边界是开放的,从而使每个人都有通过自己努力向上流动的机会,以确保社会有一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促优汰劣机制。,三是层际差距的适度性,表现为既不因不同阶层之

5、间社会资源的占有状况过于平均而使社会发展失去活力,也不因不同阶层之间社会资源的占有状况过于悬殊而导致两极分化和阶层对立,而是让阶层差距保持在相对较小的适度范围内。,四是阶层关系的整合性,表现为不同阶层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有良好的层际互动与沟通,不同阶层之间呈现出相互依存、功能互补的层际关系,而非相互矛盾、根本对立的关系。,三、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 (一)社会分层标准的经典理论 在经典社会学家的研究中,关于社会分层标准的代表理论主要有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韦伯的“三位一体”理论和涂尔干的职业分层理论。,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不仅决定社会成员经济收入的多寡,而且决定其社会地位的高低。

6、 基于生产资料的重要性,马克思将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视为最重要的社会分层标准,即阶级划分依据。 在私有制社会,由于社会成员在生产关系中所处地位的不同,也即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不同,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在前工业社会,由于对土地资料的占有状况的不同,社会成员日益分化为拥有土地的阶级(即奴隶主、地主)和从事生产劳动的阶级(即奴隶、农奴和自耕农)两大对立阶级;在工业社会,由于对资本占有状况的不同,社会成员日益分化为拥有资本的资产阶级和靠出卖劳动力的工人阶级两大对立阶级。,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一方面,马克思的阶级划分采用的是经济分层标准,即根据社会成员对生产资料这种经济资源

7、占有状况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层; 另一方面,马克思的阶级划分法采用的是一种定性分层标准,侧重于强调不同阶层之间质的差别,即社会成员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韦伯的“三位一体”论,韦伯主张从财富、声望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社会成员在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中的社会分层。 关于财富与社会分层,韦伯认为,阶级是指一批在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或者说是共同享有某种生活机会的人,而生活机会则是指社会成员在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经济收益的机会,即“市场购买力”或“钱袋的鼓瘪”,也即是财富的多寡。,韦伯的“三位一体”论,关于声望与社会分层,韦伯认为,声望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身份评价体系中所处的位

8、置,包括出身门第、仪表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方式等。,韦伯的“三位一体”论,关于权力与社会分层,韦伯指出,所谓权力,是个体为实现自身意愿,无视他人意愿而支配他人的能力。 权力分层反映了政治领域的不平等。在任何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权力的不平等。,韦伯的“三位一体”论,韦伯关于社会分层标准的三位一体理论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分层标准的多元化; 二是分层标准的定量化; 三是分层标准的主客观一体化。,涂尔干的职业分层标准,涂尔干将社会分工理解为职业分化。 社会成员拥有何种职业也就决定了其所能获取社会资源的多寡。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地位可以视为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 在涂尔干的职业分层思想基础上,戴维

9、斯和穆尔提出了职业等级分层标准,布劳和邓肯提出了职业声望分层标准。,(二)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 一是经济分层标准,即以农村社会成员对经济资源的占有状况为依据进行分层。,二是政治分层标准,即以社会成员对权力和特权的占有状况或政治身份属性为依据进行分层。,三是声望分层标准,即以社会成员在社会身份评价体系中的位置为依据进行分层。如,在崇尚“农为本、工为中、商为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中国农村社会,形成了士、农、工、商四个社会高低有序的声望等级。,四是种姓分层标准,即以社会成员的种族、宗族身份为依据进行分层。,五是职业分层标准,即以社会成员的职业地位或职业声望的高低为依据进行分层。,第二节

10、 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历史变迁,一、中国古代农村的社会分层,人分三六九等!,原始社会末期,中国早期的社会分层主要是以氏族成员的个人秉赋与能力为主要依据的功能主导型分层。,夏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私有制社会和农业社会,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亦随之复杂化。 从经济分层标准来看,因对土地和劳动力的占有状况不同,农村社会成员分化为贵族、自由民和奴隶三大阶级; 从政治分层的标准来看,因政治与社会地位不同,社会成员分化为君王、贵族(包括卿、大夫、士三等)、平民和奴隶。,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结构亦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具体表现为: 从阶层构成来看,工商业者的地位有所上升,官僚地主、军功和事

11、功地主开始崛起,庶民阶级大量成为编户齐民、佃农和雇农; 从阶层关系来看,在等级制度日趋完备的同时,等级地位的凝固性程度下降,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的开放性程度有所提高,下层人士可以通过努力,下学上达,跻身官僚阶层,商人、农夫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爵位、改变地位。,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朝前期,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朝前期,农村社会分层较之先秦时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首先,在阶层构成方面,农村阶层结构更加复杂。 依据经济分层标准,农村社会成员因对土地和劳动力占有状况的不同分化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其中地主阶级细分为大地主和中小地主两大阶层,农民阶级内部细分为自耕农、佃农和雇农等三大阶层; 依据政治分层标

12、准,农村社会成员因权力和特权占有状况不同分化为皇室、贵族官僚、绅衿(含弟子员、士族中非出仕人员、科举制下的有功名者)、平民、半贱民和贱民奴婢六大等级; 依据声望分层标准,农村社会成员因职业声望的高低分化为士、农、工、商四大阶层,其中,“士”属于特权阶层,“农”属于平民阶层,“工”、“商”业者中如乐人、剃头匠、手工业者、商人多被列入贱民或半贱民阶层。,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朝前期,其次,在社会分层机制方面,农村社会成员各种分层地位密切相关,阶层地位凝固性强。 第三,在阶层关系方面,阶层界限分明,等级结构严密,阶层矛盾突出。 第四,在阶层意识方面,农民普遍具有强烈的等级观念。,二、中国近代农村的社会

13、分层 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结构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第一,在阶层构成方面,地主阶级的内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民阶级分化加剧。 地主阶级内部结构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军阀官僚地主的出现;二是工商地主的出现。 农民阶级内部的分化也进一步加剧: 一是一些农户发家致富,成为农村中的富裕阶层或上升为地主; 二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广大农民无以为生,被迫背井离乡,沦为游民; 三是由于新兴地主的大批出现,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兼并,导致自耕农和半自耕农迅速减少,佃农、雇农等无地农民迅速增多。,第二,在社会分层机制方面,政治权力在农村社会分层中的作用更加强大,社会声望对社会分层的影响大大减弱,阶层

14、地位的稳定性减弱。 第三,在阶层关系方面,阶层对立日益突出,阶层冲突频繁。 第四,在阶层意识方面,农民等级观念淡化、平等观念增强。,第三节当代中国的农村社会分层,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阶层结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历史性变迁。 这一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农村土地改革时期(19491958年)、集体化时期(19581978年)和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来)。,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村社会分层,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给土地改革提供依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使用经济与政治双重分层标准,将当时中国农村的主要阶级成分划分为十三种。,(1)地主,含恶霸、军

15、阀、官僚、土豪、劣绅、破产地主和管公堂; (2)资本家,含手工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 (3)开明绅士; (4)富农; (5)中农; (6)知识分子; (7)自由职业者; (8)宗教职业者; (9)小手工商者; (10)小商小贩; (11)贫农; (12)工人、手工工人; (13)贫民、游民。,为防止农村阶层分化,中共中央开始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试图通过互助社、初级社、高级社的形式把个体农民逐渐引向集体化道路。 1958年,中国农村基本实现人民公社化,至此,农村社会的各阶层都成了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中国社会只剩下两个阶级和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与知识分子阶层。,集体化时期的农村社会分

16、层,集体化时期,在身份制分层模式下,中国农村的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一是经济上的“去阶层化”。当时中国农民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在经济上没有分化的阶层,即普遍贫困的公社社员阶层。 二是政治身份凝固化。在唯成分论背景下,农村社会成员的政治身份被凝固化,直到1979年中共中央作出给地主和富农“摘帽”的决定之前,这种状态基本未发生改变。,集体化时期的农村社会分层,三是户籍身份与编制身份等级化。 在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下,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这种制度将全体社会成员划分为非农人口与农业人口两大类,它与一系列相关制度或次级制度发生作用,使得二者在社会地位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别。,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社会分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方面,随着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成员的政治分层意识日益淡化;随着中共中央关于给地主、富农分子摘帽决定的实施,中国农村社会具有浓厚血统论成分的阶级身份分层体系逐渐趋于瓦解。 另一方面,随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的推行和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从农业产业中分化出来而转向城市与非农产业;原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