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4编号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254686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8.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554编号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3554编号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3554编号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554编号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554编号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辨析题题库: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所以哲学也人人都有。 错误。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自发地形成这样或那样的 世界观,但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区分,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基于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区分。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贝克莱)肯定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坚持可知论,而另一部分唯心主义者(如休谟)则否认思维和存在的 同一性,坚持不可知论。 3、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观点。因为在这里

2、,存在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物质的话,这 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存在是指精神的话,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与 它的物质性。 4、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错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与具体实物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物质 归结为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 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如, 生产方式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5、大脑分泌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错误。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65 页最后一段“人脑是意识的器官。 。 。主观映像。 ” 6、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错误。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 途的事物。不

3、能以出现的先后作为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7、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错误。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映,错误的 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8、唯物主义都倡导能动的反映论。 错误。264 页 4-7 行 9、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错误。就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们的认识能力收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 物的认识。但按其本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来说,人类思维是至上的,完全能够认识无限 着的客观世界。 (290 页)在特定实践活动中,可用于实现目的中介或者手段都是有限的。 但同时,人是有意识的存

4、在物,对实践既定目的超越是永无只止境的。 (81 页) 10、既然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那就没有必要提倡认真读书,接受间接经验。 错误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的必要性。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人 类认识总体而言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其绝大部分知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任何人 都不必要也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在你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则是直接经验。所以,人类的一 切认识都是来自于实践的,但接受直接经验的同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 11、有用即真理。 (不做要求) 错误。 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观念和行为对人有用的效果, 认为概念、 思想、 理论是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

5、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 这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真理论。 (P286) 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错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既是历史的 “剧中人” , 又成为历史的“剧作者” 。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但其作用的发挥受到社会发展 客观规律的制约,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脱离人民群众,历史人物将一事无成。 2 13、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错误。 二者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而是表现在对社会历史关基本问 题的不同回答上。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而唯心

6、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 会存在。二者的其他对立和分歧都是由这一根本对立派生和发展而来的。 14、经济基础是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 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 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 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15、经济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 正确。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 不平衡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属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并 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不一定滞后,有

7、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16、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错误。胡适的这句话是英雄史观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它从社会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片面夸大少数历史人物的意志和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7、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必要基础和前提。 错误。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个人只有获得自我需要的必要的满足,才能成为价 值的创造者,为他人和社会进行创造和奉献。同时,自我价值通过人的社会价值来实现和表 现,通过对社会的贡献显示自己的人生意义。 18、物质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 (本题不做要求) 正确。物质文明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现

8、实表现。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 是实现社会发展各种目标的前提条件, 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 现,是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志,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志。物质文明作为精神文明、政治文 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 19、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 错误。198 页第三段。是主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标准之间的关系。 不能仅看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更要看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适应程度。 20、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错误。思想上层建筑又叫意识形态。P244 页倒数第二段。如自然科学、逻辑学、 语言学 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21、科学技术成为划分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 错误。这

9、是技术决定论的观点。它的错误不在于肯定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而 在于把这种作用绝对化, 不理解只有生产关系才是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根本标志, 并构成了 社会形态的现实基础。 (第 188 页) 22、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 错误。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 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持其积极因素。 23、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答、正确。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作为真理的反映对象,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 作为人脑对客观对象进行观念上的加工的产物, 真理需 要通过感觉、知

10、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形式表达出来。 24、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正确。人的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反映与创造不可分割,反映内在地包 含创造, 创造存在于反映之中。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的反映特性与创造特性统一起来, 3 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论。 (265 页) 25、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正确。人类的历史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客观的因果性和必然性,它为主体选择提 供了历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以及实现每一种可能的多种形式。 人们的主体选择不是自由和随 意的,只能在由历史必然性决定的一定范围内进行。 或者 人类历史是人自觉创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当生产关系

11、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 人们必 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形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 但是,正如人们不能自由选择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26、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错误。 (书 P160 页倒数第三行起) 27、唯物主义都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是“半 截子”唯物主义 ; 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 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8、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正确。 感性认

12、识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对事物表现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具有形象性但缺乏 深刻性。只有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克服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更清晰地感觉这个 对象各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29、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也不一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正确。对于某一社会而言,该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本质上总是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能 否促进社会发展不单单取决于它是否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 而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 性质。 当这一经济基础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 与这一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就能 促进社会发展,反之,就阻碍社会进步。 30、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不做要求) 错误。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体。如果说人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就是否定 了物质的相对静止性。这句话是对赫拉克利特观点的画蛇添足,是诡辩论。 31、时间是“人发展的空间” 。 正确。 自由时间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人的发展空间的大小。 人的发展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人的各 种活动在时间上所占的比重。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增加自由时间,扩 大了个人的社会发展空间,提供了个人自由发展的舞台。 32、文化和文明是一回事。 错误。 (248 第二段 4-7 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