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编号《医学寄生虫学》重点总结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254579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88.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81编号《医学寄生虫学》重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381编号《医学寄生虫学》重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381编号《医学寄生虫学》重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381编号《医学寄生虫学》重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381编号《医学寄生虫学》重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81编号《医学寄生虫学》重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81编号《医学寄生虫学》重点总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华北煤炭医学院信息平台 医学寄生虫学复习资料 木木总结 第 1 页 共 8 页 吸虫纲列表比较 吸虫纲共同特征 1. 大多数成虫背腹扁平,两侧对称,呈叶状或舌状,表面为光滑或具有小棘的 角质层覆盖。 2. 有口、腹吸盘 3. 消化道不完全,无肛门。 4. 大部分虫卵含卵细胞和卵黄细胞, 一些虫卵中含成熟毛蚴(华支睾吸虫、日本血吸虫) 。 5. 大多数雌雄同体(除日本血吸虫) 。 6. 世代交替,且有宿主转换。 7. 生活史离不开水,虫卵必须入水或被软体动物吞食后,才能孵化出毛蚴。 8. 世代交替包含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 9. 感染阶段通常是囊蚴(日本血吸虫为尾蚴) 。 10. 有各自的宿主。

2、第一中间宿主均为淡水螺类。 寄生虫名称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布氏姜片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 形态鉴别 成虫:体形狭长,成葵花籽状, 背腹扁平,有口、腹吸盘,雌雄同 体,有消化(无肛门) 、生殖、排泄 等系统。 虫卵:黄褐色,似芝麻形,卵壳 较厚,顶端有卵盖和肩峰,另一端 有小疣状突起,从粪便中排出时, 卵已成熟并内含毛蚴。 成虫:较大,肉红色,体肥 厚,椭圆形,背腹扁平,有口、 腹吸盘,雌雄同体。 虫卵:椭圆形,淡黄色,个 体大,卵壳薄而均匀,卵盖小, 卵内含一个卵细胞和数十个卵 黄细胞。 人体中最大的蠕虫卵。 体肥厚,活时呈红褐色,半透明, 椭圆形;固定标

3、本呈灰白色;腹面 扁平,背面隆起,体表布满体棘, 有口、腹吸盘,卵巢分叶,睾丸分 支。雌雄生殖器官左右并列。 金黄色,椭圆形,近卵盖处较宽, 卵盖大, 卵内含一个卵细胞和 10- 20 个卵黄细胞。 成虫:雌雄异体,常合抱,雄虫 短粗, 向腹面弯曲呈镰刀状, 有口、 腹吸盘, 腹面有抱雌沟; 雌虫细长, 口、腹吸盘均比雄虫的小。 虫卵:椭圆形,壳薄,淡黄色, 无卵盖, 有小棘, 卵外常附着坏死 组织碎片,卵内含成熟毛蚴。 寄生部位 肝胆管内 小肠 肺脏 门脉- 肠系膜静脉系统 感染阶段 囊蚴 囊蚴 囊蚴 尾蚴 感染途径、方式 经口(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囊蚴的 淡水鱼虾) 经口 经口 经皮肤(接触

4、疫水) 中间宿主 第一:淡水螺如豆螺等 第二:淡水鱼、虾 扁卷螺 (水生植物为传播媒介) 第一:川卷螺 第二:淡水蟹、蝲蛄 钉螺 主要致病阶段 成虫 (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 尾蚴囊蚴后尾蚴) 成虫 (成虫虫卵毛蚴胞蚴 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 后尾蚴) 童虫、成虫 (成虫虫卵毛蚴胞蚴母雷 蚴子雷蚴尾蚴囊蚴后尾蚴 童虫) 尾蚴(侵入) ,童虫(移行) ,成虫 (定居产卵) ,虫卵(主要致病因 子, 组织内沉积, 形成虫卵肉芽肿) (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 尾蚴童虫成虫) 诊断方法 粪便直接涂片法 集卵法 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检出率高) 诊断阶段:虫卵、成虫 虫卵 随痰液吐出或随粪便排出 (脓肿期囊肿

5、期纤维瘢痕期) 病原诊断:粪便直接涂片法 毛蚴孵化法 肠镜活组织检查 免疫诊断: 环卵沉淀实验 (COPT) 主要流行区 人兽共患病 主要分布于亚洲 人猪共患 平原地区小面积点状分布 人、多种肉食性哺乳动物共患 世界性分布 钉螺孽生地 水网、湖沼、山丘 华北煤炭医学院信息平台 医学寄生虫学复习资料 木木总结 第 2 页 共 8 页 绦虫纲列表比较 吸虫、绦虫纲寄生虫病大部分可用吡喹酮治疗。 寄生虫名称 链带状绦虫(猪带绦虫) 肥胖带绦虫(牛带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包生绦虫) 曼氏迭宫绦虫 形态鉴别 成虫:背腹扁平,乳白色略透明,长 2- 4m,头节近似球形,有顶突,4 个杯 状吸盘, 内外两圈

6、小钩; 每一成节较薄, 均具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 睾丸150- 200 个,卵巢分为三叶;孕节子宫分支排列 不整齐,每侧 7- 13 支。无消化系统。 绦虫特征性结构:石灰小体 虫卵:圆球形,棕黄色,外层为厚的 胚膜,内含一个六钩蚴。 幼虫:称为囊尾蚴,由六钩蚴发育而 来,卵圆形,乳白色半透明囊泡,充满 液体, 内有一个收缩的头节, 呈白点状。 与猪带绦虫区别: 成虫: 4- 8m或更长; 头 节略呈方形,无顶突及小 钩;节片较厚,不透明; 卵巢仅有两叶;孕节子宫 分支呈支状;每侧 15- 30 支。 虫卵:难以区别 幼虫:称为囊尾蚴。 成虫:体长 2- 7mm(最小) ,由头节、颈节 (具有

7、生长能力,不断产生新节片) 、链体组 成;头节有顶突和吸盘,顶突上有小钩;链体 包括幼节、成节、孕节。 虫卵与带绦虫相似。 幼虫:又称棘球蚴;圆形囊状体,大小因寄 生时间、部位和宿主的不同而异;由囊壁和内 含物(原头蚴、生发囊、子囊、囊液)组成。 囊壁:分两层,外层为角皮 层,内层为生发 层;囊内含物:原头蚴;子囊,孙囊,生发 囊;囊液(强抗原性) ;棘球蚴砂(原头蚴、 生发囊和子囊从胚层上脱落悬浮在囊液中) 成虫:体长 60- 100cm,头 节呈指状;背腹面各有一吸 槽。 虫卵:灰褐色,与吸虫卵 相似;有一小卵盖,内有卵 细胞和卵黄细胞; 幼虫:称为裂头蚴。 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终宿主:人

8、) 小肠上段(终宿主:人) (终宿主:犬、狼等食肉动物,小肠) (终宿主: 猫、 犬等食肉动物) 感染阶段 囊尾蚴、虫卵 囊尾蚴 虫卵 裂头蚴、原尾蚴 感染途径、 方式 食入猪肉中的囊尾蚴:猪带绦虫病 误食虫卵:猪囊尾蚴病(详见大题) 经口 经口 经皮肤、伤口; 经口 中间宿主 猪、人 牛 羊、马、牛、骆驼、人 第一,剑水蚤; 第二,蛙、蛇 人可为第二中间宿主、转续 宿主或终宿主 主要致病 阶段 成虫、囊尾蚴(危害最大) (成虫虫卵六钩蚴囊尾蚴) 成虫(主要危害为夺取营养) (成虫虫卵六钩蚴 囊尾蚴) 棘球蚴 (寄生于肝、 肺,主要危害为机械性压迫) *过敏性休克、继发性棘球蚴病 (成虫虫卵六

9、钩蚴棘球蚴) 裂头蚴(眼裂头蚴病) (成虫虫卵钩球蚴 原尾蚴裂头蚴) 诊断方法 检获粪便中的孕节,观察子宫侧枝数 粪便直接涂片法 试验性驱虫 同猪带绦虫 手术取出棘球蚴 主要流行区 世界性分布 世界性分布 西北农牧区 圆叶目绦虫|假叶目绦虫 华北煤炭医学院信息平台 医学寄生虫学复习资料 木木总结 第 3 页 共 8 页 线虫纲列表比较 寄生虫 名称 似蚓蛔线虫(蛔虫) 毛首鞭形线虫 (鞭虫)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 和美洲板口线虫(钩虫) 班氏吴策线虫 (班氏丝虫) 马来布鲁线虫 (马来丝虫) 旋毛形线虫 (旋毛虫) 成虫:虫体细丝状,乳白 色,表面光滑。 微丝蚴:雌虫直接产出

10、,虫体 细长,头端钝圆,尾尖细,外 被鞘膜。体内有圆形的体核, 头部无核部位为头间隙。虫体 前1/5的无核区,有神经环。 形态鉴别 (下划线为 共同特征) 成虫:圆柱形,不分节;雌雄 异体,雄虫一般较雌虫小;活时 为乳白色或淡红色,死后灰白色; 体壁自外向内为角皮层、皮下层 和纵肌层;具有完整的消化器官; 虫卵:卵壳有 3 层,自外向内 为受精膜、 壳质层、 蛔甙(di)层; 受精卵宽椭圆形,棕黄色,卵壳 厚而透明;卵内含 1 个大而圆的 卵细胞,卵细胞与卵壳两端之间 常见新月形空隙;卵壳外附一层 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 幼虫发育需经 4 次蜕皮。 卵两端各具一 透明盖塞 成虫:头端形成头 翼,

11、咽管末端膨大成球 形,称咽球管; 虫卵:无色透明,不 对称,一侧较平,一侧 突起,壳质层外有一光 滑的蛋白质膜。虫卵自 虫体排出时,其内卵细 胞多已发育至蝌蚪期 胚。 成虫:虫体长 1cm, 前端有一发达角质口 囊,借钩齿或板齿附在 肠粘膜;前端两侧一对 头腺,可分泌抗凝素; 虫卵: 椭圆形, 壳薄, 无色透明,内含 2- 4 个 卵细胞 体态弯曲自然, 头间隙长宽相 等, 体核分布均 匀,无尾核。 体态硬直,大 弯上有小弯, 头间隙长宽比 约为 2:1, 体核 不均, 有尾核。 成虫: 虫体细 小,前细后粗。 幼虫: 称为新 生蚴;细长,又 称囊包幼虫; 雌 虫不产卵, 直接 产幼虫。 成虫

12、、幼虫可寄 生在同一宿主。 但完成生活史必 须更换宿主。 寄生部位 小肠 盲肠 盲肠、结肠、回肠下段 小肠(消化道线虫中危 害最严重) 浅淋巴系统 除浅淋巴系统 外,多寄生于 深部淋巴系统 成虫寄生在小 肠, 幼虫寄生在 横纹肌。 感染阶段 感染期虫卵 感染期虫卵 感染期虫卵 丝状蚴 蚊喙中的丝状蚴 囊包幼虫 感染途径、 方式 经口 经口 经口, “肛门- 手- 口”自体感染 经皮肤,经口。 经蚊叮咬 经口, 食含有活囊 包幼虫的肉类 中间宿主 无(土源性) 无 无 无 淡色库蚊、 中华按蚊 中华按蚊、 嗜人按蚊 猪、人 主要致病 阶段 幼虫:蛔蚴性肺炎(主要危害) , 蛔蚴异位寄生(眼部肉芽

13、肿) 成虫:夺取营养,机械性损伤肠 黏膜,毒素作用,并发症(主 要危害) (胆道蛔虫症,肠梗 阻,肠穿孔,阑尾炎) 成虫 (腹泻、 便血、 直 肠脱垂、贫血、 虚弱等症状) 成虫 幼虫:钩蚴性皮炎, 钩蚴性肺炎 成虫:消化功能紊乱 ( “异嗜癖” ) , 贫血, 营养不良性浮肿, 儿童侏儒症; 主要症状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成虫(主要) ;微丝蚴(次要) 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微血管, 夜 间出现在外周血, 这种微丝蚴在 外周血液中夜多昼少的现象称 为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血症 急性过敏及炎 症反应:淋巴管炎、淋巴结炎、 丹毒样皮炎和丝虫热。 慢性 期阻塞病变: 象皮肿、 鞘膜积液、 乳糜尿。 幼虫

14、 侵入期(肠型期) 幼虫寄生移行 期(肌型期) : 过敏性皮疹, 血中嗜酸性粒细 胞增多, 眼睑及面部浮肿。 囊包形成期 (恢复期) 血液检测微丝蚴 诊断方法 粪便检查虫卵(常用) 实验性驱虫 诊断阶段: 虫卵 肛周检获成虫 透明胶纸粘卵法 粪便直接涂片法 饱和盐水浮聚法(常用) 钩蚴培养法 晚 10 时- 2 时 晚 8 时- 4 时 诊断阶段:囊包 肌肉活组织检查 主要流行区 世界性分布 世界性分布 人兽共患病 华北煤炭医学院信息平台 医学寄生虫学复习资料 木木总结 第 4 页 共 8 页 原虫动物列表比较 概论 寄生虫 名称 溶组织内阿米巴 蓝氏贾第鞭毛虫 阴道毛滴虫 疟原虫 (间日/恶

15、性/卵形/三日疟原虫) 疟色素,被疟原虫消化分解的血红蛋白的终产物 核呈红色;胞质呈蓝色;疟色素不染色,呈棕黄色 RBC内发育阶段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环状体 红细胞常寄 生 1 个原虫 红细胞常寄 生 2 个原虫 滋养体,出现疟 色素;裂殖体 外周血涂片 可见此两期 此两期 不易查见 雌配子体 核偏一侧 呈新月形 雄配子体 核位于中央 呈腊肠形 形态鉴别 滋养体:二分裂增殖;具 有一个泡状核,核膜边缘有 核周染色质粒。 包囊:呈圆球形。未成熟 包囊中,有糖原泡和呈短棒 状的拟染色体。成熟包囊有 4 个核,核为泡状核。 滋养体:呈纵切为 半的倒置梨形,两侧 对称,鞭毛 4 对。 包囊: 呈椭圆形, 未 成熟包囊内含 2 个细 胞核,成熟的含 4 个。 仅有滋养体阶段, 而无包囊阶段 前端有 1 个泡状 核,虫体有 4 根前 鞭毛, 1 根后鞭毛; 二分裂增殖。 除环状体外,红 细胞胀大,色淡 薛氏小点 茂氏小点 寄生部位 结肠 小肠 女性尿道、阴道, 男性前列腺、尿道 人肝细胞、红细胞 感染阶段 四核包囊 四核包囊 滋养体 蚊喙内的成熟子孢子 感染途径 经口 经口 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