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必修4哲学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253947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必修4哲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必修4哲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必修4哲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必修4哲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必修4哲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必修4哲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必修4哲学课件(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陆游,(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如何理解实践的含义?,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对象,教师讲课,农民播种,唯物主义观点 (唯物论),人:智力和 体力的统一,自然界或 社会关系,工具和其他设备,由客观条件决定,实践

2、的基本要素,运用,改造,主体,手段,对象,决定,客观物质性的,体现,(1)实践是 的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议一议:对比人和动物的活动,回答动物的 活动也是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吗?,(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可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主体的目的性、创造性,表现,新生产生活资料,新社会关系,实践是主观能动性活动,原因,实践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和第二个基本特征的关系:,第一、实践具有 客观物质性,第二、实践具有 主观能动性,唯物论,辩证法,相互渗透、 相

3、互结合,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相对于动物的自发性、无意识的消极适应的本能活动),(相对于纯主观精神活动),意识的目的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人的意识符合客观的要求,人们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想一想” :袁隆平的成就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吗?,A、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B、科学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他们离不开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C、他们的实践活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农业生产中工具和耕作方法的变化:,刀耕火

4、种,青铜工具,铁制、木制农具,农业机械化,通信工具和手段的变化:,烽火传信和驿站,电话电报,互联网,邮递马车,1961年人类首次升入太空(前苏联),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美国),2003年勇气号登陆火星,(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辨析: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所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如何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实践具有目的意识性即能动性 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说明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唐朝画家戴嵩向

5、来以画牛著称。戴嵩有一幅斗牛图被宋朝的大臣马知节所收藏。 农夫回答说:“我只是个种田人,并不懂得画,但是却很了解活生生的牛。牛打架的时候,一定把尾巴紧紧地夹在大腿中间,力气再大的人也没有办法把它拉出来。可是你看这张斗牛图,两只牛气冲冲地在打斗,而它们的尾巴却举得高高的。这根本和实际情形不一样嘛!”,曼陀罗花,茄科草本植物,中医称它的花冠为洋金花、风茄花,有麻醉的效用。,华佗和麻沸散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受伤有病的人很多。当时没有麻醉药,手术时病伤员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名医华佗因一次饮酒过量发现:酒有麻醉作用。他就叫病人手术前先喝酒以减轻痛苦。可有的手术时间长,刀口大,流血多,光用酒来麻醉还是不能

6、解决问题。,后来华佗听说吃了臭麻子花(又名洋金花)会人事不醒。他找来尝了尝,顿时觉得头晕目眩,满嘴发麻:好大的毒性呀!经过不同配方炮制,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更好。 因此,华佗给它起个名字-叫麻沸散。,1、华佗为什么要研究麻醉药? 2、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吃一堑,长一智,为了学游泳,就得下水,钓久知鱼性,樵多识树名,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没有调查就没

7、有发言权,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本草纲目“砒,大毒也”,区分实践的来源,途径?,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参加实践,这就是直接经验; 二是就是读书学习,这就是间接经验。 人一生中很多知识都是通过读书学习得来的,人类认识的来源则是实践,而且也是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认识的产生问题,知识的传播问题,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P45(略),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

8、,用了20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何谓正确认识?,检验认识是否正确?,主观,客观,正

9、确的认识(相符合),对照,错误的认识(不相符),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客观事物,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言其明”,本身无法证明,多数人公认的观点,科学理论,权威的话,原有的认识,实践,受主观认识指导,联系主观认识,改造客观世界,联系客观事物,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 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10、”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毛泽东,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就一定能推动实践的发展么?,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表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我国古代大发明家鲁班,在一次攀登山崖时,抓住一撮丝茅草,被草叶的细齿划破了手,他从这里受到启示,发明了锯子。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毛泽东同志指出

11、:“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C,5、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叫陶知行,后改为陶行知。说明,实践决定认识(来源),6、当前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江泽民同志概括

12、总结的党的“三个代表”,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辨析: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1)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略)强调“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积极投身于实践,既能直接获得新知识,又能扩展和深化已有的知识,是正确的。 (2)一个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得认识。“读有字的书”,认真学习书本知识,能尽快掌

13、握前人和他人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轻视“读有字的书”是错误。,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是否否定了实践是认识来源?,(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事事亲自实践是不可能的,也没有这个必要 (2)间接经验在我为间接,在别人那里仍为直接,其中有许多就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科学理论,不学十分可惜。 (3)要把间接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