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题(六)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249707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题(六)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题(六)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题(六)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题(六)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题(六)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题(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题(六)(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201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 阶段评估检测题(六)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煽动/潸然 咯血/炮烙 蹊跷/独辟蹊径B游弋/颐养 侪辈/跻身 轴承/垂直轴线C纰漏/癖好 缧绁/泄密 薄荷/薄利多销D颈联/径自 会晤/梧桐 散落/散兵游勇2下面语段中加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街道边,活羊被吊起,一刀一刀剐羊皮,羊儿撕心裂肺的叫声没引起过往路人的同情,反倒为老板赢来“这羊肉吃起来鲜”的赞誉千百年来,我们就是这样杀鸡宰羊,我们已司空见惯了这些现象,几乎没有人去思量过,那些即将入

2、口的动物也是一条生命,同人一样有悲喜,知冷暖,害怕伤害,恐惧死亡。以如此方式解决它们的生命,是不是太过残忍?我们是否应该用悲天悯人的心对待它们?A撕心裂肺 B反倒 C司空见惯 D悲天悯人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刚刚落幕的伦敦奥运会上,中国的金牌总数尽管跟北京奥运会相比有明显差距,中国体育代表团仍然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肯定和赞扬。B近年来,随着中国移民的不断增加,中餐馆在美国遍地开花,现在在美国,无论是大城市还是边远小镇,都能找到地地道道的中餐馆。C由于朝鲜前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突然逝世,使朝鲜和韩国关系的走向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国际社会中引起了不小的波动。D本着“传承优良传

3、统、体现时代精神”为原则,部分专家学者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提炼出鲜明、精辟、简洁、通俗的“广东精神”表述语。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因为它们不提供任何新知识,也不能锻炼人们的思维。 而一个不假思索的读者如果放弃选择,就会把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生命放任在别人的“日月”之中,将自己并不宽敞的头脑任由混乱的思想跑马。 如今的信息爆炸,90%可以视为“废话”和“空谈”。 问题在于,他有“跑马”的自由,难道我们没有不让他乱跑的自由吗?没有选择的自由吗? 在“后出版时代”,特别是网络博客时代,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成为“作者”,“日子”固然可以成书,“月子”当然也未尝不可。A B C

4、D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

5、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阵不利,或多惶惧,

6、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及薨,赐谥曰忠侯。(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为人质厚少文 文:有文采 B汉乃勃然裹创而起 创:伤口C而使人谢城中 谢:谢罪 D汉乃召诸将厉之曰 厉:勉励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亦不详其姓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因以为号焉 以乐其志C。或置酒而招之 无怀氏之民欤D。或置酒而招之 既醉而退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吴汉“意气自若”的一组是(3分)(

7、 )堕马伤膝,还营 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汉坚卧不动 勿与争锋 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一经召见,便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信任,并于建武二年被封为广平侯。B吴汉趁着胜利,进逼广都,违背皇帝不得与刘尚分兵的告诫,导致被谢丰等人围困,与敌人大战一天后,军队失败,逃入营垒。C吴汉善于听取部下的正确意见,当将领们提出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时,吴汉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并着力鼓舞士气,最终打败敌军。D他对家人要求严格,出征归来得知妻儿在家购买田宅后,责备了他们,并把这些田宅全部分给了自己的兄弟

8、以及外家。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1)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3分)答:_(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4分)答:_(3)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3分)答:_10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越调凭阑人江夜张可久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玉筝?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注 (chu):弹奏(乐器)。(1)请联系全曲赏析第二句(江上何人玉筝?)的表达效果。(4分)答:_(2)将此曲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作比较,说出它们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3分)答:_

9、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_,_。(杜甫登岳阳楼)(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_,_。(柳永雨霖铃)(3)钉头磷磷,_;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_,多于市人之言语。(杜牧阿房宫赋)(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_,_。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王勃滕王阁序)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一种文学史论点认为:宋明“理学”主张以“理”灭“情”,走到极端,等于灭绝了人性感情,于是引起文学的反抗声音,致力于宣扬“情”的美好及其所受的压抑遏制,如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演杜丽娘与柳梦

10、梅的故事,是其“冲破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作。由此,遂又进而引起评论,说红楼梦是继承发展了牡丹亭,是更强烈彻底的以“情”反“理”,云云。是这样的吗?说是说非,不由个人爱憎,应从曹雪芹书中的客观内涵来审断,即红楼梦一书虽曰“大旨谈情”,究其本意,是否即可从此一句话引申出一个“唯情主义”的认识结论来?事实并不十分难晓,稍加梳理,便可分明。先说“理”到底是什么。汉字的“理”,本是从“玉”而作,本义即玉石的纹理之美。由此而生的引申义,即层次、条理、秩序以至规矩、规律,皆属于“理”。那么,人类社会一旦形成而且发展,其为“众人的关系”的组织法则、管理规定、道德观念,自然要随时代条件而产生变动。这种“理”是可

11、以沿、可以革、可以制、可以废的,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必要性,却是不能一概消除的否则结果是混乱、争夺、欺凌、吞噬儒者多讲“理”,少讲“情”,用意是顾虑“情”会泛滥,“情”需要“社会、伦理、道德化”。其实,仁、义、礼、信,哪个又不是“情”在内主呢?比如,“无情的仁爱之心”,实际上会有这么一种“纯理性”的“仁德”(观念行为)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深究此义。他重情,但不废理。他的小说内证分明,不难列举。书到第58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是全书的一大回目,作者在回目中第一次把“情”和“理”摆在了平列的地位而大书特表,非同等闲字样。这回书说的是,宝玉病起,园中散步见藕官因悼念死去的

12、同伴菂官在清明节这日为之烧纸受到不睦婆子的挟制。宝玉设词救之,但又嘱他不可在园中烧纸(“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这是非理的做法。事后,宝玉从芳官处探知:藕、菂小旦小生因做戏而相爱恋,菂官一死,藕官痛不欲生,故旧情不绝,为之焚祭。然她又与现在的蕊官相爱,一如昔时之于菂官此又何解?盖藕官自有一番“痴理”,以为夫妻死别,不应从此独身自守,而应续娶,方合理,只要不忘了亡者的旧好就是真情了。宝玉听了这一席话,合了己意,大为赞叹欣喜。雪芹原文的这段文字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从作者思想上讲,都是异常重要的关节所在。一面是“情真意重”一句要言,同时一面则是不可妨“大节”与不能“不是

13、理”。其次,再说与“理”密不可分的那个“礼”。礼,居孔门“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是“仪式”“理”的体现或形式化。礼者何?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层次秩序交互关系是也。所以宝玉明确指定:礼须合乎孔子之训,而祭亡者烧纸钱是“异端”。孔子一句概括“礼”的话“祭如在”,宝玉则以“诚”“信”“敬”三字为之疏解阐发。诚、信,是什么?就是一个“真”,虚伪的对立面。所以,宝玉憎厌世俗的“峨冠礼服”的祭吊之假礼,只求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佛、神、鬼三者也只享真情诚意。以上说明,宝玉并非俗论所说的以情反理,这只是人为的“强词”和浅见,夸张了宝玉的“叛逆性”和“反封建”。实际是什么?是反世俗,叛虚伪,但也未拒绝未轻薄孔子的古训。宝玉再次讲情与理,是在晴雯屈死之际。此处宝玉又有一段奇论“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有灵验。”在此,乃又见明文正笔将“情”和“理”两者并列。可知理与情偕,万物无外。这种思致,绝非“以情反理”的任何意念在。(节选周汝昌红楼梦和中国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