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医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5239413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医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优质医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优质医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优质医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优质医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质医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医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xx,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城乡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服务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城乡居民可直接受益。,2,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哪些内容?,目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14项内容。 即: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糖尿

2、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健康素养促进。,3,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如何确定的?,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考虑政府财政的最大支持能力,先确定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补偿标准。在此基础上,国家找出对居民健康影响大、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居民的健康需求、实施健康干预措施的可行性及其效果等多种因素,选择和确定优先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努力做到把有限的资源应用于与居民健康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上,使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取得最佳效果。,4,什么是服务均等

3、化?是平均化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每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以理解为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居民在可以需要获取相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时,机会是均等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得到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差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很多内容是针对重点人群的,如老年人、孕产妇、0-6岁儿童、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等,因此,均等化并不是平均化。,5,谁来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是城市或农村、户籍或非户籍的常住人口,都能享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不同

4、的服务项目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可分为: 面向所有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服务、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服务事件报告和处理,以及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面向特定年龄、性别、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如预防接种、孕产妇与儿童健康管理、老年人管理等。 面向疾病患者的公共卫生服务,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等,6,谁能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负责具体实施。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接受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合理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可

5、以按照政府部门的部署来提供相应的服务。,7,居民享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要付费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规定的服务内容由国家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所需经费由政府承担,居民接受服务项目内的服务不需要再缴纳费用。,8,国家对服务项目补助经费是多少?,2011年,各级政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为人均25元,全国经费补助总额达到325亿元。人均补助标准比2009年的15元提高了10元,主要用于扩大服务覆盖人群以及增加服务项目和内容。今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补助及其项目内容还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等适时进行调整。地方政府可结合当地实际,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

6、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和经费补助标准。2014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30元提高至35元,2016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已经提高到45元/人;而2017年公卫补助提高后,或将不低于50元/人的标准。,9,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居民有什么好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我国13亿人口,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实施项目可促进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步树立起自我健康管理的理念;可以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及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可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服务应急处置能力,建立起维护居民健康的第一道屏障,对于提高居民

7、健康素质有重要促进作用。,10,11,12,13,发展及现状,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较少的投入取得了医疗卫生事业较大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投入与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忧患也越来越大,已严重影响到国民的健康素质。我国财政医疗和卫生支出的绝对值和占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均逐年增长,但占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的比例也在逐年快速下降,与卫生需求差距更大、支出结构更加不合理。根据卫生部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财政部中国财政基本情况(2008)和2010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数据,1978年-2009年,我国医疗卫生总费从110.2亿元增长到16118.8亿元,人均由11.44

8、元增长到1213.76元,增量很大。但2003年-2009年,国家财政医疗卫生投入仅从831亿元增长到1277亿元,即人均年1213.76元的医疗卫生总费支出中,仅98.23元由国家财政负担。假如将社会支出高估至40%,居民个人支出仍然超过了50%,我国依然是全球个人负担较重的国家。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2000年居民个人医疗卫生支出负担即分别为42.8%和40.7%。,14,我国不仅财政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在财政卫生投入结构中,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更少,人均仅15元,(2013年已增至人均30元),而用于基层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的就更少。由于基本公共卫生投入的不足、与基本公共卫生需求

9、不相适应,导致以下问题。,15,1各级地方疾控机构经费保障薄弱,公益性质难以体现。全国疾控机构既有全额拨款单位,又有差额拨款单位。疾控机构的经费保障和保障标准不统一,导致公共卫生服务和公共产品提供不均衡、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特别是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等卫生安全防控存在薄弱点,对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疾控系统年人均收入水平远低于同地医院平均水平,收入差距使人才队伍不稳定,具有发展潜质的专业人员流动性增加。受现行运行机制和人员费用的限制,地方各级疾控机构在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方面均面临巨大的困难。,16,另外我国卫生资源总体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地区问题更加突出。我国的卫

10、生资源城市占80%以上,农村仅占20%以下。2008年,我国城市孕产妇产前检查率达到88.1%,而农村不足50%;城市孕产妇死亡率为29.2/10万,农村为36.3/10万;城市婴儿死亡率为6.6,农村为18.4,存在较大差距。,17,2全国疾控系统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结构很不合理。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35岁以下者占39.4%,低于全国临床和卫生技术人员53.1%的平均值;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者占50%以上,越往西部,学历整体水平越低。39个法定传染病病种有一半以上没有学科带头人,从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专业人员也严重不足。公共卫生从机构到功能都极其薄弱,如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疾病预

11、防控制机构承担食品安全监测、风险评估、事故处理、标准制定和信息管理等职能,但全国多数疾控机构甚至没有独立的食品卫生科室,除国家疾控中心外,各级地方疾控机构将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辐射安全、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学校卫生等职能合并成一个被严重弱化了的科室,根本没有承担相应职责的能力。,18,3慢性病患病率仍持续快速升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仍较低。据卫生部公布的第4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截至2008年,全国慢性病病例数已达到2.6亿,有医生明确诊断的循环系统疾病例数由1993年的0.37亿增加到1.14亿,其中高血压患者由1400万增加到7300万、脑血管病由500万增加到1

12、300万;糖尿病病例数从200万增加到1400万。在过去的十年间,平均每年新增近1000万例慢性病病例。因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三项疾病死亡人数占我国因疾病死亡前十位总人数的70%以上。北京市2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超过25%,15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超过7.7%。另外居民精神卫生状况堪忧,抑郁障碍、自杀及精神疾病、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而我国精神卫生防治人员严重匮乏,防治机构和功能都极其薄弱,重症患者住院治疗后,缺乏社区康复训练,无法延续和巩固治疗效果。,19,4疾病预防控制与救治体系发展不协调,医疗与预防之间在理论和应用方面也缺乏沟通和交叉。现

13、行的医学教育、医卫人员的职业培训、资格考评、职称晋升等内容和模式均使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独立性越来越强。 上述问题既加重了“重治轻防”问题的严重性,加重了疾病的个人、家庭和社会负担,也与“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相悖。由此建议:,20,1加大财政投入,调整投入结构。宏观上应明确国家、社会、个人的支出比例,切实起到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宏观调控作用。从2010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政府可将卫生支出长期占财政支出的34%,逐年快速提高至78%,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等基本公共卫生的分配比例应提升至55%,以确保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运行经费,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21,2改

14、革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由编办组织、卫生行政部门协调,修订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中人员编制和结构标准,并建立适应发展的调整机制;制定优惠政策,拨付专项经费,大力引进急需的学科带头人和公共卫生专业技术骨干,包括农村公共卫生实用型人才;提高公共卫生人员培养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变革公共卫生服务队伍的薪酬制度,建立薪酬增长机制、公共卫生服务岗位津贴制度等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22,3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适时扩大服务范围。建立有效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站医生增补机制和人力资源培训机制,加快“乡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进程,以保障人人享有基本水平的基本公共卫

15、生服务。在此基础上实施非传染性慢性病综合管理、农民健康管理、精神病患者管理、农村居民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工程、降低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漏种率等项目,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所能享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23,4提高公共卫生干预能力,进一步协调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和实用技术的研究及其激励、评估、推广机制,加快相关产业发展,逐步快速提高干预措施、生命科学成果在我国GDP中的贡献率,以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持久发展。建立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学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机制,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医学教育、医卫人员的职业培训、资格考评、职称晋升等体制和机制。使临床医护人员重视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使公共卫生医师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实现疾病预防与诊治的有机结合。,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