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5检测: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45237433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5检测: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5检测: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5检测: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5检测: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必修5检测: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5检测: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5检测: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Word版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内素材在这篇小论文中,梁思成并没有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辩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了“可译性”的内涵。他站在一代建筑宗师的高度,用独特的视角,把人们认识的纯粹的建筑上升到了文化的层面,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中国浓郁的文化气息,也表明了中国悠久的建筑历史和精湛的建筑艺术对世界建筑史的杰出的贡献。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是他一生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所做的不懈追求。运用角度“责任”“文化”“高尚的灵魂

2、”等。精彩运用片段一:在人生的道路上,要站得高些,更高些,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精彩。梁思成,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仍然保持着一名建筑学家应有的职责。当盟军制定“地毯式”轰炸日本的作战计划时,这位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中国人,却提出了这样的请求:保护日本古都的古迹,“要是从个人情感出发,我恨不得炸沉日本,但优秀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私有财产,而是全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正如他所说,他并没有单纯地把自己看成一个身负国恨家仇的人,而是站到了更高的境界上为全世界人民保护文化遗产。片段二: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而是整个民族和地区的物质和精神的产物。中华民族经过

3、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梁思成先生作为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为其热爱的古建筑研究事业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梁思成先生为了使北京能够多保留一些有价值的牌坊、琉璃宫门等古建筑,多次据理力争。“拆掉一座城墙,就像挖去我的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就像剥去我的一层皮我们承袭了祖先留下的这一笔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遗产,对于维护它的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人所不能推诿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梁思成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

4、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

5、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

6、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胜。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宋朝名画家李公麟在他的放牧图中对于重复性的运用就更加突出了。整幅手卷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是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的寥寥几笔线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就是它的“伴奏”。这种“伴奏”(背景)与主题间简繁的强烈对比也是画家惨淡经营的匠心所在。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

7、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它的艺术效果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上,这一列柱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至于其他门、窗、檐、额等等,也都是一个个依样葫芦。这种重复却是给予这座建筑以其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

8、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

9、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成就。颐和园里的谐趣园,绕池环览整整三百六十度周圈,也可以看到这点。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

10、”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又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这些花窗的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十二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

11、点上做得还不能尽如人意。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好”中既也包括艺术的一面,就也应“百花齐放”。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佳作赏析本文以介绍建筑创作为主要内容。建筑是时空艺术。“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指在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重复与变化相互矛盾,

12、相互统一。如果只强调重复,作品往往毫无二致;只注重变化,作品又往往杂乱无章。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则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体。副标题中出现了“通感”一词,这里不是修辞格意义上的“移用”“移觉”,而是事物间具有共性或共同特点的创作在人的认识上的一致反映。“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即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写作借鉴1学举例。为了更好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舒伯特的鳟鱼、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颐和园等,通过对例子的细致分析,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不同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的统一。2学过渡。过渡句和过渡段的准确使用,使文章结构更加流畅自然。如第段“在绘画的艺术

13、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第段“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衔接自然。3学详略。文章副标题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而文章主要是介绍建筑创作。所以在写作时略写了音乐与绘画中变化与重复的统一,详写了建筑中的重复与变化,详略得当,更好地突出了主题。4学整句。文章大量使用整句,尤其是开头结尾部分,音节匀称,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增强了文章气势,又高度概括了相关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考点点击】语言表达连贯连贯是从语言的组合衔接上对语言运用提出的要求。而排序式连贯题是连贯类试题中的重要题型之一,也是高考常考题型。【技法点拨】排序式连贯题解题方法1通读

14、文句,大体把握(1)大体把握说了什么,对所给文句组成的语段的话题有大体印象。(2)大体把握是怎么说的,对所给文句组成的语段的层次有大体印象。2根据印象,回头审视在通读文句获得总体印象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仔细审视文句,把能确定的东西确定下来。这里,关键的第一步是确定第一句的位置:哪个句子应排在第一位。3找过渡句,辨关联词这步工作做好了,全段的层次和句子的大致顺序就能定下来。4先易后难,先分后合把一眼能看出其联系紧密,无疑应按先后放在一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先组合成一个一个的小块,再审视这几小块的逻辑条理,得出正确的排序。5进行检验,重新审视通读排好的语段,看看个别句子是否不畅,进行检验。一般

15、说,排序题关键在一两句的顺序。若发现排好的语段个别语句不顺,则要重新审视。【典题共享】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科学的负面效应必然引起传统人文主义者的批判,他们呼吁用人文引导科学的发展,以人文的善为科学的真保驾护航。而_,_,_。_,_,_。这种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可以追溯到叔本华涌现出唯人文主义者他们在认知世界的方式上表现出极致非理性,完全否定科学价值开启了非理性主义的先河人文主义发展到现代及后现代阶段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将世界的本质归属为意志ABC D解析:从句看,说的是“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渊源,由其中的表示指示作用的“这种”一词可知,前面应该先提及“非理性”这一概念,因为横线前的句子中没有出现这一概念,所以句不可能排在首位,故排除A、B两项。句中提及“叔本华”,而句中的“其代表作”中的“其”指的也是“叔本华”,所以句应紧承句。句中有代词“他们”,这里的“他们”代指谁呢?应该是句中的“唯人文主义者”,所以句应紧跟句。句交代“唯人文主义者”“涌现”的背景和条件,所以应在句前。利用排除法,考生不难得出答案。答案:C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