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件)运动生理学-血液循环与运动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5234628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25.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课件)运动生理学-血液循环与运动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优质课件)运动生理学-血液循环与运动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优质课件)运动生理学-血液循环与运动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优质课件)运动生理学-血液循环与运动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优质课件)运动生理学-血液循环与运动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质课件)运动生理学-血液循环与运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课件)运动生理学-血液循环与运动(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液循环与运动,1,2,2,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性器官。 心脏的工作犹如一个泵的作用,称为心泵。 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和物质交换的场所。,血液循环主要功能: 1、根据代谢需要,完成物质运输 。 2、将激素送到靶细胞,实现体液调节. 3、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实现血液防卫功能。,3,第一节 心脏生理,4,4,5,5,6,6,7,7,8,8,9,房、室内传导速度快。使所有心房或心室肌几乎同时兴奋和同时收缩,称为同步收缩,有利于泵出更多的血。 房室结传导速度慢。使心房兴奋和收缩先于心室,有利于心室的充分充盈。,兴奋传导的特点和

2、意义,10,9,11,10,12,11,13,12,14,13,15,心脏泵血过程,心脏泵血过程,心房收缩期,心室收缩期,心室舒张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缓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缓慢充盈期,链接,返回,16,心房收缩期 心房收缩,心房容积减小,房内压升高,心房内血液被挤入已经充满血液但仍处于舒张期的心室,使心室进一步充盈。,返回,17,等容收缩期 心室收缩,室内压升高,室内压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但此时室内压主动脉压,半月瓣未开,心室内血液不出、不入,心室容积不变。,返回,18,快速射血期 等容收缩期后,心室进一步收缩,引起室内压急剧上升,大于动脉压,半月瓣开,心室内血液大量

3、的快速射入动脉。,返回,19,减慢射血期 快速射血期后,心室内血液逐渐减少,收缩力和室内压也减小,此时室内压稍低于动脉压,但由于血流的惯性,使血液仍继续缓慢地流向动脉。,返回,20,等容舒张期 心室舒张,室内压迅速下降,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未开,心室容积不变。,返回,21,快速充盈期 等容舒张期后,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急剧下降,当室内压房内压时,房室瓣开,心房血液大量快速被吸入心室。,返回,22,减慢充盈期 快速充盈期后,心室血液不断充盈,室内压升高,使房室间压力差减小,血液从心房缓慢流入心室。,返回,23,14,24,15,25,16,26,17,27,18,28,19,29,20,30,2

4、1,31,22,32,23,33,第二节 血管生理,34,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血管 结 构 功能特点 功能,主动脉、 富含弹性 弹性大 弹性贮备 大中动脉 纤维,小动脉 富含平滑肌 舒缩性大 产生阻力的 微动脉 主要部位 (调节阻力,阻力血管),毛细血管 仅一层内皮 通透性大 物质交换 细胞 (交换血管),小静脉、 壁薄、 扩张性大 容量贮存 大静脉 管腔大 容量大 (容量血管 (静脉瓣 ) 60-70%贮存),35,(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二、血流动力学,(二)血流阻力,(三)血压,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单位:千帕kPa 毫米汞柱mmHg 1千帕kPa=7.5毫米汞柱mmHg

5、,36,6,37,7,38,8,39,9,40,41,10,42,11,43,12,44,13,45,14,46,15,47,16,48,有效滤过压,(二)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组织液是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 组织液的生成取决于毛细血管的有效滤过压。,49,17,50,一、神经调节,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51,4,52,心交感中枢兴奋,可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血管收缩、动脉血压升高;心迷走中枢兴奋,则引起相反的结果。 心交感和心迷走中枢经常处于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称为心交感紧张和心迷走紧张,两者作用相反,共同调节心脏。,53,延

6、髓是心血管的基本中枢。,(一)心血管中枢,一、神经调节,延髓以外还有许多部位都有调节心血管功能的神经元聚集,如下丘脑和大脑皮层等。,54,+,心交感神经:可使 心率加快,心肌收 缩力增强,搏出量 和心输出量增加。,心迷走神经:引起心率 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 以心率减慢为显著,搏出 量和心输出量减少,(二)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1、心脏受交感和付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两者相对抗。,55,2、血管的神经支配,缩血管神经: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血流量减少 舒血管神经: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血流量增加 通过调节血管平滑肌的舒缩状态,改变血流阻力,从而调节局部器官的血流量。 骨骼肌血管受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支配

7、,交感舒血管神经兴奋,骨骼肌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56,8,57,9,58,10,59,11,60,12,61,三、抗利尿素(加压素) 抗利尿素是在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一部分神经元内合成的。 加压素在肾集合管可促进水的重吸收,故又称为抗利尿激素。,62,13,63,14,64,15,65,第四节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66,4,67,5,68,6,69,7,70,8,71,9,72,10,73,11,74,12,75,第四节 心血管对运动和训练的反应和适应,一、运动时的心血管反应,(一)心脏容积:运动时,心脏收缩末容积变小,舒张末容积扩大。 不同运动时,静力性运动变化不大,动力性运动随强度

8、增加而降低。,仰卧运动,直立运动,安静 低 中等 高,心脏容积,收缩末容积,ESV,EDV,舒张末容积,76,1、心率。在一定范围内与运动强度呈直线相关,达到最高心率后成平台状。,(二)心率、搏出量、每分输出量的反应,安静,25,50,100,75,%VO2max,210 190 170 150 130 110 90 70,心 率,次min-1,HRmax,77,运动时心率的变化:运动前开始升高,运动开始后的快速升高,5分钟左右达到一种稳定状态,然后23分钟缓慢升高达到一种新的稳定状态,运动停止后1分钟陡形减慢(特别第一个10S),然后缓慢恢复。,78,2、每搏输出量: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递增,

9、但增加的幅度不如心率,运动强度不很高时就达峰值,约达最大摄氧量40%60%时,每搏输出量就已成平台状。 心搏峰:每搏输出量达峰值时的心率水平(120-140次min-1 ),称为心搏峰。,3、每分输出量:在一定范围内与运动强度呈直线相关。最大为2025L.min-1,79,运动时心率 、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的变化关系,(1)开始阶段,每分输出量的增加是由心率和每搏输出量一起增加实现的; (2)每搏输出量达到极限后,每分输出量的增加则完全依赖于心率的增加。,0 0.5 1.0 1.5 2.0 2.5 3.0 3.5,5,10,15,20,25,75,50,150,125,100,100,75,

10、125,150,175,心输出量,心率,搏出量,VO2(Lmin-1),心率,搏出量,心输出量,80,(三)运动时的血管反应,1、动脉血压: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变化不明显。 2、血流速度:加快。随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安静与运动时的总循环时,81,重新分配:参与运动的骨骼肌和心脏血流量增加;而腹腔内脏器官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的血流运动开始时减少,当体温升高后增加。 生理意义:一方面保证运动肌肉和心脏有较多血流量供应,以获得更多的氧和营养,及时排出大量的代谢废物。另一方面,由于骨骼肌以外器官血管收缩,使总外周阻力不致因运动肌肉血管舒张而明显下降,从而保持一定的平均动脉压;皮肤的血流特点,有利于

11、散热。,(四)血液重新分配,82,血流量的重新分配,内脏(含肝),器官 安静时% 轻度运动时% 中等强度运动时% 大强度运动时%,1 1 3 4 88 2 1 100,300 250 750 1000 22000 600 100 25000,3 3 4 4 72 12 2 100,600 600 750 750 12500 1900 400 17500,12 9 8 4 47 16 4 100,1210 900 750 350 4500 1500 400 9500,27 22 14 4 20 6 7 100,1350 1100 700 200 1000 300 350 5000,肾 脑 心,骨

12、骼肌,皮肤,其他,总计,83,4、动-静脉氧差: 安静时动静脉氧差为5ml运动时可达15ml或以上,动静脉氧差加大。氧利用率提高,安静时为25%,运动时可达75%或更高。,吸氧量L.min-1,含氧量,84,5,总结,85,6,总结,86,7,总结,87,8,88,三、心血管对运动训练的适应,(一)心脏容积(功能储备大) 运动性心脏肥大。重量增加,体积增大; 耐力运动员心室腔增大离心性肥大; 力量运动员心室壁增厚向心性扩大。,长期游泳会使心脏运动性增大,收缩有力 。,89,90,(二)心率 1.安静时安静心率低,运动性心动徐缓。 基础心率平稳下降。 原因:长期体育锻炼提高了迷走神经的兴奋性。

13、最高心率无影响,心率贮备增加。 2.运动时心率 亚极量运动时心率增幅小,最大运动与一般人差不多。 3.运动后心率恢复快 训练水平越高,运动后心率恢复越快。,91,(三)每搏输出量 耐力训练使每搏输出量增加。心缩储备和心舒储备均增加。亚极量运动时以增加每搏输出量为主。,92,(四)心输出量 静息和定量运动时,心输出量变化不大,可能还稍有下降。极量运动时,最大心输出量较一般人大,主要是最大搏出量增加引起。一般人心输出量1420L,有训练者可达2535L,耐力运动员可达40L或更多。,(五)局部血流量 耐力训练使毛细血管增生,血容量增加,毛细血管动员也增加,加上血液重新分配,肌肉局部血流量增加。 (

14、六)动脉血压 静息和亚极量运动时动脉血压下降,极量运动时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或变化不大。,93,9,94,小结,1、构成心脏的二类心肌细胞:自律细胞与非自律细胞。 2、心肌的生理特性:自动节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3、心脏的起搏点,心动周期与心率的概念,正常人心率。 4、心脏的泵血过程:心房收缩、心室收缩和心室舒张张;心脏收缩泵血,舒张充盈,左右心室同时泵血,泵血量相等。 5、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指标:心输出量(心率、搏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泵功能贮备。 6、血管从功能上可分为弹性器血管、阻力血管、交换血管和容量血管。,95,小结,7、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侧

15、压力。其成因前提是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和血管弹性共同作用。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概念。 8、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循环备量和血管容积匹配。 9、静脉血压及影响因素。 10、毛细血管的功能及组织液的生成。 11、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脏受植物性神经支配,绝大部分受交感和副交感的双重支配。 12、心血管基本中枢:延髓及作用。,96,13、反射是实现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方式。减压反射是机体内典型的负反馈调节,它对血压的稳态有重要意义。 14、运动时心血管反应表现:心率加快、心搏出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血液重新分配、动静脉氧差增大(氧利用率提高)。 15、长期有氧训练可导致心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称为心血管对训练的适应。 16、心血管对训练的适应表现为安静时、次最大运动和最大运动时的心率、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