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医学)瀑布学说和机制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5233970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7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质医学)瀑布学说和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优质医学)瀑布学说和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优质医学)瀑布学说和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优质医学)瀑布学说和机制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优质医学)瀑布学说和机制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质医学)瀑布学说和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医学)瀑布学说和机制(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瀑布学说和机制,1,分为三个阶段,两个途径(内源性、外源性),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第二阶段:凝血酶形成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形成,2,目前公认的凝血因子共14个,按罗马字命名的有12个,尚有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激肽释放酶原(PK) 大多数由肝脏产生,其中II、VII、IX、X合成依赖于Vitk,称Vitk依赖因子 正常情况下,所有因子都处于无活性状态 凝血反应是凝血因子通过酶促反应而相继被激活,以瀑布效应形成纤维蛋白的过程,3,凝血机制(瀑布学说),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共同途径,4,(一)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F激活至Fa-a-Ca2+-PF3的形成(

2、内源性因子激活物a)。,5,内源性凝血途径, a,表面接触 (胶原纤维、白陶土、玻璃表面),KK HMWK PK, a, a,a a Ca2+ PF3, a,因子激活物,6,(二)外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F释放至F-a- Ca2+(外源性因子激活物)的形成 。,7,外源性凝血途径,组织损伤,Ca2+,a a,a,a Ca2+, a,因子激活物,8,(三)共同凝血途径,包括三个阶段: (1)凝血活酶的生成 (2)凝血酶的形成 (3)纤维蛋白的形成,9, a ,共同凝血途径,a,Ca2+,a PF3,凝血活酶,(凝血酶原) a (凝血酶),(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单体(FM),可溶性纤

3、维蛋白,Ca2+,Ca2+ a,不溶性纤维蛋白 (交联纤维蛋白),10,凝血机制图,11,出血性疾病的实验检查,12,原 理 XII 因子活化剂 Ca2+ 、磷脂(替代PF3) 血浆 参考值 21-40秒(或与正常对照相差5秒以内) 正常对照10s以上者 延长 正常对照5s以上者 缩短,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13,延长: 1. 主要检测内源性途径的凝血因子缺陷 (如、/血友病甲、乙、丙) 2. 其次检测第二、三阶段因子,如凝血 酶原、纤维蛋白原 3. 严重肝病、DIC. 4.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5普

4、通肝素应用的首选监测指标,意 义,14,缩短:,高凝状态(hypercoagulation state) (脑血栓、心梗、DIC高凝期),15,二、血浆凝血酶原(Prothrombin time, PT),原 理 组织因子(兔脑、胎盘、肺组织浸液) Ca2+ 血浆 参考值 9-14s,16,意 义,为外源性途径的筛选试验 延长: 1因子II、V、VII、X 单独或联合缺乏 2严重纤维蛋白原降低(尤其1g/L时) 3Vitk缺乏症、严重肝病 4纤溶亢进(如DIC后期) 5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 SLE 6口服抗凝剂的首选监测指标:INR 2-3,17,缩短:,高凝状态(hypercoagulat

5、ion state),18,三、凝血酶凝固时间(thrombin clotting time, TT),原 理 标准凝血酶 血浆 参考值 16-18s 超过正常对照3s为延长,19,意 义,主要检测凝血过程第三阶段 1纤维蛋白原质与量异常 2FDP增多,如纤溶亢进 3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如AT-、肝素 样物质 4异常球蛋白增多,如多发性骨髓瘤,20,四、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参考值 双缩脲法:2-4g/L 4g/L为异常 意 义 减少: 1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2DIC(消耗过多) 3严重肝病 增高: 1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急性炎症 手术创伤、恶性肿瘤等 2生理性:部分正常老人,妊娠晚期,2

6、1,初筛试验 筛选试验 确诊试验,实验项目的选择,N N N N 凝血因子异常可能,+ 延长 N 不良 血小板功能异 常、vWD,+ N/ N N 血管因素 + 延长 不良 血小板量减少,束臂 Plt 血块收缩 结 果 试验 BT 计数 试验 判断,22,APTT、PT、TT、纤维蛋白原定量检测,进一步做以下筛选试验,23,APTT、PT、TT、纤维蛋白原定量,1.仅有APTT延长 提示内源性途径因子异常:尤其是 、IX、XI 不能用正常血浆纠正:提示抗 、 抗IX抗体存在,24,2.仅有PT延长 提示外源性因子异常(FII、V、VII、X) Vitk缺乏(II、VII、IX、X为Vitk依赖

7、因子) 严重肝病 延长不被正常血浆纠正: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APTT、PT、TT、纤维蛋白原定量,25,3.全部异常 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FDP增多 血中抗凝物质增多 肝功能衰竭 进一步做有关因子的测定(确诊试验),APTT、PT、TT、纤维蛋白原定量,26,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一)病史特征 (二)出血频度、程度 (三)临床表现,27,(一)病史特征,1年龄 出生后出现的出血如脐带断端出血、幼年期出血是遗传性疾病的特征,见于各种凝血因子缺乏; 产后数小时出现的紫癜和淤斑伴血小板减少,应考虑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8,年轻或成年后出血多为获得性因素所致,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凝血因

8、子抑制物出现。轻度血友病可在成年后发病。 老年期出血常与血管病变有关。 随年龄增加而改善的出血,是血管性血友病及先天性血小板功能缺陷的临床特征 老年人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应警惕继发于淋巴系统恶性增殖性疾病(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可能,凝血因子活性下降应考虑循环中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29,2性别 血管性血友病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男女均可患病,随着检测水平提高,证实该病在遗传性疾病中发病率最高。 血友病甲在男性中占绝大多数,女性甚为罕见。 青年女性常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30,3. 手术和创伤 无诱因的出血或临上原发病不能解释的出血,常提示患者有严重的出血性疾病,如重型血友病或DIC。

9、 小手术或轻度外伤后出血,特别是渗血不止是遗传性疾病的重要特征。 小手术或轻度外伤后延迟出血见于凝血机制障碍,而不常见于血管一血小板性出血。 大型手术,特别是联合器官移植、严重创伤后的出血如果排除大血管损伤,表明可能伴发DIc。 子宫、卵巢、前列腺、胰腺、甲状腺是纤溶酶原活化剂(tPA)含量最丰富的部位,这些部位手术后出血应考虑原发性纤维蛋白原溶解亢进的可能。 小伤口或注射部位出血不止,常提示有血小板减少、严重凝血机制缺陷或复合性止凝血机制紊乱。,31,4药物 药物过敏性紫癜,相关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磺胺药、异烟肼等; 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药物包括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多种抗生素

10、药物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如抗肿瘤药物引起骨髓抑制;氢氯噻嗪、雌激素类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生长。 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包括:影响前列腺素合成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增加血小板cAMP类的药物如双嘧达莫、肝素及纤溶剂,32,(二)出血频度、程度,1经常性严重出血提示有遗传性凝血机制障碍、重症血管性血友病、重症肝病。 2间歇性反复出血 为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常见表现。固定部位的反复出血,表明局部血管性病变如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3一过性出血通常提示获得性疾病,如:病毒感染导致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凝血因子抑制物的形成;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及过敏因素等。 4暴发性出血 多为严重血小板减少及复合性止凝血障

11、碍所致。,33,(三)临床表现,1皮肤粘膜出血 2深部器官出血 3内脏出血,34,出血性疾病的治疗,(一)毛细血管-血小板型止血缺陷 局部治疗:压迫冷敷、凝血酶及应用明胶海绵等 降低血管壁脆性和通透性的药物包括 路丁:黄酮类,可增强毛细血管壁抗力; 安络血:可增强毛细血管及周围组织中的酸性粘多糖,降低 血管壁通透性; 止血敏(dicynone):增强血小板粘附,降低血管壁通透性; 维生素c:作为羟化酶的辅酶参与胶原组织中脯氨酸和赖氨酸羟化;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降低血管壁脆性和通透性。 另外可选用血管收缩药,如垂体后叶素等。,35,促进血小板生成药物: 血小板生成素(TP0) 可刺激骨髓巨核细胞

12、生长发育成熟及血小板生成; 止血敏尚有促进血小板由骨髓释放作用。 增强血小板功能药物: 巴曲酶(立止血),为血液凝固酶,促进血小板活化,诱导血小板聚集。 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脾切除,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有效,36,血小板输注的适应证 严重血小板减少症(20109L) 或(和)血小板功能缺陷。,37,(二)凝血障碍一抗凝物质型止血缺陷 维生素K :参与因子、X的合成。 新鲜冷冻血浆:富含因子、V、X、; 冷沉淀物:富含因子I、vWF、Fn; 纤维蛋白原制剂; 因子浓缩物; 适应证:严重肝病、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DIC、溶血性贫血、血栓形成、病毒性肝炎、AIDS等。,38,(三)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强 氨基己酸(EACA):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与纤维蛋白的结合,使纤溶酶原不被其活化剂激活, 适应证:全身纤溶亢进(高纤溶酶血症、肝病、肿瘤、手术)、局部纤溶亢进(节育环月经过多、蛛网膜下腔出血、前列腺术后); 同类药物有氨甲苯酸(PAMBA)和氨甲环酸(AMCA)。,39,谢 谢!,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