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翁牛特旗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228075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翁牛特旗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内蒙古翁牛特旗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内蒙古翁牛特旗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内蒙古翁牛特旗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内蒙古翁牛特旗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翁牛特旗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翁牛特旗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分,共分)1有学者把史记、汉书中列出的著名大都会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整理分列如下:河南省七,陕西、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各二,江苏、湖北、广东、四川各一,其他各省尚无所闻。结合所学,指出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经济发展区域极不平衡 B河南地区开发较早,经济更发达C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D当时的北方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 2右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A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2、3现在络上的架空历史小说盛行,小明也想写一部以满足自己梦回盛唐的夙愿,请问可以出现于其小说之中而又符合历史事实的是:在柜坊使用交子结交程咬金 与诗仙李白用白底蓝花的酒杯畅饮 用灌钢法炼制的长剑迎战安禄山的叛军 与魏征共游长安夜市A B C D4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D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5苏东坡认为:“且平时大商所苦以盐迟而无人买

3、,小民之病以僻远而难得盐。今小商不出税钱则所在争来分买,大商既不积滞,则轮流贩卖,收税必多。”可见其A主张抑制大商人势力 B强调税收要用之于民C关注商业流通 D提出农商皆本6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A加剧内忧外患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C激化中日矛盾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7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

4、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A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B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D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8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指出:中国道路,固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地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却也从此“停滞于静止的状态了”,看似“未曾退步”,却也难以前进,毕竟这种“静止”状态自马可波罗访华已经延续了500年之久。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中国A与西欧相比中国经济落伍B国家经济政策保守落后C难以抵挡工业文明的冲击D固守传统农耕经济

5、模式91502-1505年,阿拉伯商船在印度洋的香料运载量从每年的350万磅,骤减为不足100万磅,威尼斯商人于1504年再次驾驶商船前往贝鲁特和亚历山大购货时,突然发现市场上没有香料出售。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葡萄牙人基本上垄断了印度的香料贸易B西班牙人基本垄断了印度的香料贸易C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地中海的香料贸易D印度半岛战争频繁,香料生产停滞10.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导致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

6、因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B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D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11美国史学家克罗斯比在哥伦布交流序言中说:“历史学者在探寻新旧世界重新接触的真正意义之时,受到传统的局限。生态学者或地理学者在粗略浏览了 16世纪的原始资料之后会发现:哥伦布航行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变化,在本质上是生物意义上的。但连经济史学者也会偶尔遗漏这一点。”这表明作者A否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B从生态视角解释欧洲向美洲的殖民C为欧洲殖民者进行辩护D以欧洲为中心来评价哥伦布的航行1216世纪初的头几年里,欧洲传统进口香料胡椒的价格在里斯本从每担80杜卡特(当时欧洲流行的一种金币)下降到每担20杜卡特

7、。而同时威尼斯的胡椒价格却从每担42杜卡特涨价至每担80杜卡特。这一史实可以佐证的历史现象是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物种大交换 D美洲大开发 13很久以来,糖在欧洲只是作为药用并被视为一种舶来奢侈品,直到美洲被发现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并加工制糖,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由此推断在下表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呈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人均糖消费量(磅)A新航路开辟之初英国率先进行殖民掠夺活动 B英国逐步控制了海上霸权从而占据贸易优势C圈地运动促使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D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英国的生产力飞速提高14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

8、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A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变化 B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日益增多C海外殖民活动加剧人口流动 D西欧封建生产方式逐步解体1518世纪早期一位作家在他著作中写道,有一个英国小城市诺福克为许多小城镇与乡村包围,这些乡村“是如此之大和住满了人,使它们足以与其他地方的镇相比”,这样的中心小城市布满了英国各地。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的英国A. 国内市场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B工业革命深入到农村,缩小城乡间差距C. 国内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地

9、区间的分工 D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加速城市化进程16英国通史中记述了英国在1700年到1780年间国家总产出增长了67%,到了1800年增长了151%。这说明A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B工场手工业孕育工业革命C殖民掠夺是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D技术革新蕴藏了巨大动能171874年1月1日,经营了274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1898年,刚组建8年的洛克菲勒石油托拉斯产量已经占美国精炼石油总量的84%,并控制了近90%的石油运输。两大公司命运发生变化的根本因素是A生产力的发展 B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垄断组织的推动 D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型18“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

10、富丽堂皇的船只无帆无风也能航行得象箭一样快,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能在一瞬间传遍世界,镰刀自动收割,纺车自行转动,铁犁自动开沟,而我们仍象过去一样渴望得到面包。”这是l9世纪晚期一位克罗地亚农民发出的感叹,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A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 B工业革命成果的应用 C生产工具的重大革新 D社会矛盾的基本缓和19.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20、奕力

11、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21、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22、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

12、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23、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24、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

13、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25、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二、非选择题26、(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

14、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排除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同时朝廷任用商贾子弟东郭成阳、孔仅、桑弘羊等,相继“以赀”入朝为官,就是利用其固有经验,从商贾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中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与民争利的措施,但到昭帝时,文学言:“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材料二秦半两钱汉五铢钱(铢:重量单位)材料三 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今成都)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仁宗从其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