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4编号常见教育心理学十大现象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222869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64编号常见教育心理学十大现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264编号常见教育心理学十大现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264编号常见教育心理学十大现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64编号常见教育心理学十大现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64编号常见教育心理学十大现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你必须知道的十大心理规律你必须知道的十大心理规律 我们的心理是非常奇妙的一件事情,科学家们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来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至今没有找到 一个确切的解答方案。现在我们要说的就是存在于我们人群当中的一些心理怪象,了解这些能够帮助我们 更好地融入人群当中。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 组和 B 组,并且告诉 A 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 同时又告诉 B 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 后, 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

2、宫的测 试,发现 A 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 B 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 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 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 告诉他们的老师说, 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 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 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妈妈是孩 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3、。如 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 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 过期待的眼神、赞 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 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 10 分钟, 牧师还没有讲完, 他有些不耐烦了, 决定只 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 10 分钟, 牧师还没有讲完, 于是他决定 1 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

4、 马克吐温由于气愤, 不仅未捐钱, 还从盘子里偷了 2 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 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 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 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 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5、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 子 10 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 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 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 5 美分。5 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 仍然兴高采烈地 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 2 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 2 美分,知不知 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

6、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 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 100 分,就奖励你 100 块钱”、 “要是你能考进前 5 名, 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 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 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 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 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 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心理规律

7、四:南风效应 南风南风”效应也称效应也称“温暖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 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 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 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实行温情教育, 多点“人情

8、味”式的表扬,培养孩子自觉向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心理规律五:木桶效应 “木桶木桶”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 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效应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在于 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 块木板。 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 突出, 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 特 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就应及时提醒孩子,

9、让其在这门学 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做到“取长补短”。 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心理规律六: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 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 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 两年时间, 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 规定在谈话过程中, 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作为母亲,要尽量挤出 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

10、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 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 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心理规律七: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比如, 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 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 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

11、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 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心理规律八:蝴蝶效应 据研究,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 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 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出了理论表述: 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的,可能影响孩 子一生;错误和武断的,则可能贻误孩子一生。 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 在第

12、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就决定组织 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 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 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 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 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 如何地好、 如何改过自新等。 专家们要求犯 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 如何地服从指 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 正如他们信中

13、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 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 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笨蛋”、“猪头”、 “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 所以, 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 责怪抱怨、 威胁恐吓等语言, 多用激励性语言, 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心理规律十:登门槛效应心理规律十: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 : 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 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 很容易遭到拒绝 ; 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 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 则更容易达到目标, 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 “登 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 我们也可以运用 “登门槛效应”。 例如, 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 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 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