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6编号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221515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376.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56编号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1156编号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1156编号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1156编号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1156编号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56编号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56编号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绪论绪论 1 病理学病理学(pathology)一门医学基础学科;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形态、代谢和 功能变化) ;目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防病治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 病理学研究方法病理学研究方法 人体病理学 ABC(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 实验病理学(动物实验、 组织和细胞的培养) 3 病理学的发展病理学的发展 肉眼观察病变的大体器官解剖病理学;借助显微镜观察组织、细胞组织病理学 或细胞病理学;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超微结构超微结构病理学 第一章第一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适

2、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 器官因耐受内、 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以利于存活的生物学状态,称为适应(adaptation) 。细胞和组织遭受不能耐受的有害因子刺激时,发 生结构(形态)上的退行性变化,称为损伤(injury) 。 1.萎缩萎缩 atrophy 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其本质是该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 数量减少。 萎缩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 1) 生理性萎缩:胸腺青春期萎缩和生殖系统卵巢、子宫及睾丸更年期后萎缩。 2) 病理性萎缩 a) 营养不良性萎缩 蛋白质摄入不足、消耗过多和血液供应

3、不足引起,如慢性消耗性萎缩及恶性肿 瘤患者晚期、营养不良性肌肉萎缩,脑动脉粥样硬化后的脑萎缩。先从脂肪、肌肉开始萎缩,最 后累及新、脑等重要器官。 b) 压迫性萎缩 组织与器官长期受压所致,如肾盂积水引起的肾萎缩 c) 失用性萎缩 器官长期工作负荷减少和功能低下所致,如长期不活动引起肌肉萎缩 d) 去神经性萎缩 e) 内分泌性萎缩 内分泌功能下降引起靶器官细胞萎缩, 如下丘脑-腺垂体坏死, 导致肾上、 甲状腺、 性腺等器官的萎缩 2肥大肥大 hypertrophy 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肥大的 组织或器官的功能常有相应的增强,具有代偿意义。 3增生增生

4、 hyperplasia 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增 强的结果。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4化生化生 metaplasia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化生并非由已分化的 细胞直接转化为另一种细胞,而是由该处具有多方向分化功能的未分化细胞分化而成。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 最常为柱 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 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

5、生鳞状细胞癌。 二、损伤 P11 1. 可逆性损伤类型(变性) :细胞或细胞间质损伤后导致代谢障碍,使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 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积蓄的现象,通常伴细胞功能低下。 a) 细胞水肿:损伤细胞中最早出现的改变,发生于心、肝、肾实质细胞,病变早期,线粒体和内 质网肿胀,光镜下呈红染细颗粒状。水钠进一步积聚后,细胞呈空泡状,细胞质膜表面出现 囊泡,微绒毛消失,此期称气球样变。 b) 脂肪变性:心、肝、肾实质细胞,电镜下,细胞质内脂肪融合成脂滴;光镜下,病变细胞质中出 现大小不等的脂滴,细胞核被挤到一侧。 原因:缺氧、感染、中毒、营养不良、糖尿病及肥胖等因素引起。 肝脂肪变性:肝脂肪最常

6、见。 心肌脂肪变性 A部位: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 B肉眼观察: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2 C光镜观察:脂滴在心肌细胞内呈串珠状排列。 D心肌脂肪浸润:指心外膜处增厚的脂肪组织沿心肌间质向心腔方向伸入,可致心肌萎 缩。严重者可致心肌破裂而猝死。 c) 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是指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伊红染,均质半透明、无结构的蛋白质 蓄积。分类如下: 细胞内玻璃样变:即细胞浆内出现异常蛋白质形成的均质红染的近圆形小体。如肾小管上皮 细胞:重吸收蛋白质过多。浆细胞:免疫球蛋白蓄积。肝细胞:Mallory 小体(微丝组成, 酒精中毒所致,蛋白质

7、变性) 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胶原纤维老化的表现,发生于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处。形态改变 a. 肉眼观察:灰白色、质韧透明。b.光镜观察:胶原蛋白交联、变性、融合、增生的胶原纤维 增粗,均质、淡红。其内少有血管和纤维细胞。见于瘢痕组织、纤维化的肾小球、动脉粥样 硬化的纤维斑块及各种坏死组织的计划。 血管壁玻璃样变:又称细小动脉硬化,见于肾、脑、脾等脏器的细动脉壁,常见于缓进性高 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玻璃样变动脉壁均质红染、增厚、管腔狭窄。 d) 淀粉样变、黏液样变:细胞间质内黏多糖、蛋白质蓄积。 e) 病理性色素沉积:含铁血黄素黑色素脂褐素胆红素 当多数细胞含有脂褐素 时,常伴有明显的器官萎缩 f)

8、 病 理 性 钙 化 : 软 组 织 内 固 体 性 钙 盐 的 蓄 积 , 光 镜 下HE染 色 为 蓝 色 细 颗 营养不良性聚集,沉积的钙盐主要是磷酸钙,其次为碳酸钙。结核坏死灶、脂肪坏死灶、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血栓等。 钙化(钙盐沉积于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中或异物内) 、 转移性钙化:钙盐沉积在肾小管、肺泡、胃黏膜等处。 (由于全身钙、磷代谢失调,钙盐沉积 于正常组织中) 发生于细胞内:细胞水肿、脂肪变性 发生于细胞外:淀粉样变性、粘液样变性 发生于细胞内外:玻璃样变性、病理性钙化、病理性色素沉积。 2. 不可逆性损伤 细胞坏死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细胞坏死标志:核固缩、核碎裂、

9、核溶解 组织坏死基本类型: 凝固性坏死:好发于心肾脾,形态特点 液化性坏死:好发脑、胰腺、脂肪 纤维素样坏死:好发结缔组织、小血管 坏疽:干性、湿性、气性坏疽:三种坏疽的区别 组织坏死特殊类型:干酪样坏死 坏死结局:1、溶解吸收 2、分离排出 3、机化与包裹 4、钙化 1) 坏死(坏死(necrosis) :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 结构自溶,并引发炎症反应,是不可逆性变性。 2) 基本病变基本病变核固缩、碎裂、溶解;胞膜破裂、细胞解体、消失;间质胶原肿胀、崩解、液化、 基质解聚;坏死灶周围有炎症反应。 3) 类型 a) 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由于失

10、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色比较坚实的凝固体,故 称为凝固性坏死。常见于肝、肾、脾的贫血性梗死,镜下特点为坏死组织的细胞结构消失,但 组织结构的轮廓依然保存。 干酪样坏死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由于结核杆菌成分的影响,坏死组织彻底崩解,镜 下不见组织轮廓,只见一些无定形的颗粒状物质略带黄色,形成状如干酪样的物质,因而得名。 b) 液化性坏死:组织起初肿胀随即发生酶性溶解,形成软化灶,因此,脑组织坏死常被称为脑 软化;化脓性炎症时,病灶中的中性粒细胞破坏后释放出大量蛋白溶解酶,将坏死组织溶解、 3 液化,形成脓液,所以脓液是液化性坏死物。 c) 纤维素样坏死:发生于结缔组

11、织与血管壁是变态反应性结缔组织病和急进性高血压病的特征 性病变,镜下:坏死组织呈细丝、颗粒状红染的纤维素样,聚集成团。 d) 坏疽 gangrene: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合并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气性三种,其比较如下。 好发部位 原因 病变特点 全身中毒症状 干 性 坏 疽 四肢、体表 动脉缺血、静脉通畅 干缩、黑褐色、分界清楚 轻或无 湿 性 坏 疽 肠、子宫、 胆囊、肺、阑尾 动静脉均阻塞 湿润、肿胀、黑褐或边缘分 界不清楚 重,明显 气 性 坏 疽 深部肌组织 创伤伴厌氧产气夹膜 杆菌感染 肿胀、污秽 蜂窝状、边缘分界不清 重,明显 4) 结局 机化(机化(organization)

12、: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 5) 凋亡凋亡(apoptosis) 是指活体内个别细胞程序性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自 溶,不引发急性炎症反应,与基因调节有关 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细胞皱缩,胞质致密,核染色质边集,尔后胞核裂解,胞质生出芽突并脱落, 形成含核碎片和细胞器成分的膜包被凋亡小体 l 坏死与凋亡在形态学上有何区别?坏死与凋亡在形态学上有何区别? 坏死 凋亡 受 损 细 胞 数 多少不一 单个或小团 细胞质膜 常破裂 不破裂 细胞核 固缩、裂解、溶解 裂解 细胞质 红染或消散 致密 间质变化 胶原肿胀、崩解、液化,基质 解聚 无明显变化 凋亡小体 无

13、有 细胞自溶 有 无 急 性 炎 反 应 有 无 第二章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损伤的修复 肉芽组织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的 浸润,肉眼观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肉芽组织由三种成分构成: 新生的毛细血管; 纤维母细胞;炎性渗出成分。 简述肉芽组织的肉眼与镜下特点,功能及转归。简述肉芽组织的肉眼与镜下特点,功能及转归。 肉眼 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嫩;镜下 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各种炎细胞; 功能 抗感染,保护创面;填平创口或其它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或

14、其它异 4 物;形态标志 间质的水分逐渐吸收减少,炎细胞减少并消失,部分毛细血管腔闭塞、消失,少数毛 细血管改建为小动脉和小静脉,成纤维细胞变为纤维细胞,肉芽组织最后形成瘢痕组织等。 第三章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淤血是静脉性充血,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 动脉性充血动脉性充血:大体:色鲜红,体积增大肿胀,温度增高;镜下: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淤血在临床 上有重要意义,重要而常见的为肺和肝淤血。 静脉性充血(瘀血)静脉性充血(瘀血) : 重要器官瘀血:重要器官瘀血: (1)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竭。长期肺淤血时,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 地变硬

15、,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积。肺呈棕褐色,故称为肺褐色硬化;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高 度扩张淤血,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红细胞,并见巨噬细胞。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 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的心力衰竭细胞心力衰竭细胞。 (2)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长期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静脉淤血坏死肝细胞缺氧、受压而变性、 萎缩或消失。小叶外围肝细胞脂肪变性呈黄色,在肝切面构成红黄相间的网络图纹,形似槟榔故有槟 榔肝 槟 榔肝之称。如肝淤血长时间存在可形成淤血性肝硬化,镜下可见:静脉、毛细血管扩张 第三节 血栓形成 一、概念: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析出、黏集、凝固成为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

16、成的固 体质块称为血栓。血栓形成后可溶解或脱落。脱落后形成血栓栓子,可引起栓塞和梗死。可机化和再通。 二、形成条件 1心血管内膜损伤 2血流状态的改变(1) 血流缓慢: (2) 涡流形成 3血液凝固性增高 静脉比动脉发生血栓多 4 倍,下肢比上肢多 3 倍。 5 四种血栓的比较四种血栓的比较 类 型 形成条件 主要成分 形态特征 白色血栓 (pale ) 血流较快时,主要见于心瓣膜 血小板 白细胞 灰白、波浪状、质实、与瓣膜壁血 管相连 混合血栓 (mixed ) 血流缓慢的静脉,往往以瓣膜囊或 内膜损伤处为起点 血小板 红细胞 粗糙、干燥、圆柱状、粘着、灰白、 与褐色相间 红色血栓 (red ) 血流缓慢甚至停滞的静脉,静脉延 续性血栓尾部 红细胞 纤维蛋白 红、湿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