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编号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220010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3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20编号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1120编号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1120编号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1120编号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1120编号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20编号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20编号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各章节)(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基本病理过程 : 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 肿,缺氧,休克 2.疾病概论(总论):疾病的概念、概括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和机制。 3.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上都处于完好状态。 4.疾病:是指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自稳态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过程,并出现一系 列功能、代谢、形态结构以及社会行为的异常。 5.病因:病因学中的原因是直接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的因素,常被称为病因。 6.条件:是指在原因的基础上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通常包括机体的内在因素 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因素。 7.死亡:是

2、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临床死亡的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 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8.脑死亡 : 枕骨大孔以上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的判定标准 : 颅神经反射消失、 不可逆性昏迷、大脑无反应性、自主呼吸停止、无自主运动、脑电波消失、脑血液 循环完全停止。脑死亡的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 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1.脱水:体液容量明显减少。 2.高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水多于失钠, 血清Na+ 150mmol/L, 血浆渗透压 310mOsm/L 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3.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 ,血清Na+ 130mmol/L,血浆渗

3、 透压 280mmol/L 为低容量低钠血症 4.等渗性脱水 : 水钠等比例丢失, 细胞外液量减少 , 细胞内液量减少不明显, 血清Na+ 仍维持在 130- 150mmol/L, 血浆渗透压 280-310mmol/L, 为正常血钠性容量不足。 5.水中毒 : 过多的液体在体内潴留, 细胞内液量增加, 体液增多伴低钠血症, 血清Na+ 130mmol/L, 血浆渗透压 280mmol/L。 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多因水潴留所致, 通常无钠的过度丢失。 6.低钾血症 : 血清钾浓度低于 3.5mmol/L 的状态,体钾总量减少被称为缺钾或钾丢失。 7.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 5.5mmol/

4、L 的状态,一般将血清钾浓度高于 5.5mmol/l 者成为轻度高钾血症,高于 7mmol/l 者为重度高钾血症。 8.低镁血症:血清镁低于 0.75mmol/l。高酶血症:血清镁高于 1.25mol/l 9.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体腔中体液积聚被称为积 水。心性水肿是指心力衰竭诱发的水肿。肾性水肿是因肾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全身性 水肿。原发于肝病的体液异常积聚被称为肝性水肿。肺间质中有过量体液积聚和/或 溢入肺泡腔的病理现象被称为肺水肿。脑组织的液体含量增多引起的脑容量和容量 增加为脑水肿。 1.酸碱平衡紊乱:维持体液 PH 相对稳定的过程成为酸碱平衡。由酸碱超负荷、

5、严重不足 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内环境酸碱平衡的失调,被称为酸碱平衡紊乱。 2.SB: 标准碳酸氢盐, 是全血标本在标准条件 (3738血红蛋白完全氧和, 用 PaCO2 为 40mmHg 的气体平衡下)所测得的血浆 HCO3浓度。AB,实际碳酸氢盐,是指 隔绝空气的血液标本, 在患者实际 PaCO2、 实际血液饱和度条件下所测的的血浆 HC O3浓度。 3.BE: 碱剩余,是在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将 1L 的全血或血浆滴定到 PH=7.4 时所用 的酸或碱的量。 4.BB:缓冲碱,是指血浆中的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碱性物质的总和。亦即人体血液中 具有缓冲作用的阴离子的总和。包括 HCO3、Hb和

6、 Pr等,通常以氧饱和的全血 在标准状态下测定,正常值为 45mmol/l55mmol/l 5.AG 阴离子间隙: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阳离子的差值。常可用常规测 定的 Na+,Cl正常值为 816mmol/L.AG 可确定和区分代酸及其类型 1.缺氧 : 由于组织供氧不足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所引起的组织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 发生异常变化的一种病理过程。 2.动脉血氧分压 : PaO2 是指在物理状态下, 溶解于动脉血浆中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故又称为动脉血氧张力。 3.血氧容量 : 是指在 PO2 为 20.0kPa,PCO2 为 5.32kPa,温度为 38时, 在体外每 10

7、0ml 血液中血红蛋白所结合的氧量,即 100ml 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最大带氧能力。取决于 血液中血红蛋白的质和量。 4.血氧含量:是指 100ml 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包括物理溶解的氧量和血红蛋白结 合的氧量。 5.氧饱和度:是指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百分数。 6.CaO2-CvO2:动静脉血氧含量差,指动脉血氧含量与静脉血氧含量之差,它代表了 组织对氧的消耗量。 7.低张性缺氧: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血氧分压下降,以致动脉血氧含量减少所造 成的缺氧,故又称为乏氧性缺氧或低张性低氧血症,属氧的摄入障碍。 8.血液性缺氧:是指由于血红蛋白的量减少或血红蛋白的性质发生改变,血液携带氧 的能力降低或血

8、红蛋白结合氧不易释出,血氧含量减少,导致供氧不足。由于 PaO2 正常故又称之为低张性低氧血症。 9.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使血红蛋白的量减少,血氧容量下降,血氧含量亦下降而导 致的组织供氧不足,称贫血性缺氧。 10. 循环性缺氧:是指由于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组织供血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又被称 为低动力性缺氧。动脉狭窄或阻塞致使动脉血灌流不足而引起的缺氧,又被称为缺 血性缺氧。静脉回流受阻血流缓慢微循环淤血导致的动脉血灌流量减少而引起的缺 氧称为淤血性缺氧。 11. 组织性缺氧:由于组织细胞存在利用氧的能力障碍, 生物氧化不能正常进行而发生的 缺氧,又被称为氧利用障碍性缺氧 12. 氧中毒:长时间

9、吸入高浓度氧可出现氧的损伤效应,称之为氧中毒。 13. 35. 肠源性发绀 :肠源性发绀 : 由于大量食用含较多硝酸盐的食物,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硝 酸盐被还原成为亚硝酸盐,可使低铁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而导致缺氧, 高铁血红蛋白呈咖啡色,患者皮肤和粘膜可出现类似发绀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肠 源性发绀。 由于大量食用含较多硝酸盐的食物,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硝 酸盐被还原成为亚硝酸盐,可使低铁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而导致缺氧, 高铁血红蛋白呈咖啡色,患者皮肤和粘膜可出现类似发绀的改变,这种现象称为肠 源性发绀。 1.发热:是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调定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 0.5

10、0C)。它是 由致热性细胞因子介导的机体一系列生理、内分泌、免疫功能激活的全身性反应。 2.过热:少数病理性体温升高并不涉及致热性细胞因子导致的调定点上移,可因产热 过度,存在散热障碍和体温调节机构失控或存在障碍而产生,称之为过热。 3.内生致热原(EP):发热激活物并不直接作用于提问中枢,而是通过激活免疫系统 的一些细胞,使其合成、分泌某些致热性细胞因子,后者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 起发热,这些致热性细胞因子称之为内生性致热源。 4.发热激活物:凡能引起机体产生致热性细胞因子的物质 1.应激性疾病:应激起主要致病作用的疾病,如应激性溃疡,应激相关疾病:应激作为其 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或诱因的疾

11、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溃疡性结肠 炎、支气管哮喘等 2.应激: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下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 应。能引起应激的因素称为应激原。 3.全身适应综合征(GAS):劣性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应激表现为一个动态的相同的 非特异的连续过程,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 4.热休克蛋白:是指在热应激或其他印记是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主 要在细胞内发挥功能,非分泌蛋白 5.急性期反应:应激时,感染炎症或组织损伤等因素可使血浆中的某些蛋白质浓度迅 速增高,白细胞数量增加、核左移等,这些反应成为急性期反应(APR)。这些蛋 白被称为急性期蛋白,属

12、分泌型蛋白。 6.45. 应激性溃疡:是指患者在遭受各类重伤重病或其他应激情况,出现胃应激性溃疡:是指患者在遭受各类重伤重病或其他应激情况,出现胃十二 指肠黏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糜烂、溃疡、渗血等,少数 疡较深或穿孔,当侵蚀大血管时可引起大出血。 十二 指肠黏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糜烂、溃疡、渗血等,少数 疡较深或穿孔,当侵蚀大血管时可引起大出血。 1.休克 : 各种强烈的致病因素作用所导致的急性循环功能衰竭,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 不足,以致重要脏器的灌注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 2.低动力性休克:是指患者心输出量降低而外周阻力

13、升高的休克。故又被称为低排高 阻型休克或高阻力型休克。由于患者外周血管强烈收缩,皮肤发凉,故又被称为冷 休克。 3.高动力型休克:指患者心输出量不降低甚至升高而外周阻力降低的休克,故又被称 为高排低阻型休克或低阻力型休克。患者由于外周血管扩张,皮肤温暖,故又被称 为暖休克,主要见于某些感染性休克。 4.微循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之一,包括微 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直捷通路微静脉及动静脉短路七部 分 5.50. 休克肾:各型休克常伴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称为休克肾休克肾:各型休克常伴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称为休克肾 6.51. 休克肺:严重休克的患者可

14、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可发现肺充血、水肿、血栓 形成及肺不张、肺透明膜形成等病理改变,具有这些特征的肺称为休克肺。临床表 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休克肺:严重休克的患者可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可发现肺充血、水肿、血栓 形成及肺不张、肺透明膜形成等病理改变,具有这些特征的肺称为休克肺。临床表 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7.52.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指严重创伤、休克、复苏后或感染期间同 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器官功能的衰竭。 ):指严重创伤、休克、复苏后或感染期间同 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器官功能的衰竭。 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多种致病因

15、子作用下,血管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广泛激活, 大量促凝物质进入血液而引起的一种以凝血系统功能紊乱、 弥漫性微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并 伴有激发纤溶亢进的病理过程。临床表现为出血,贫血,微循环障碍,器官功能障碍、休克 等。 2.54.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由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伴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贫 血,这种贫血除了具有溶血性贫血的一般特点外,在外周血可发现一些形态特殊的 异型红细胞,如盔甲性、星形、新月形红细胞等。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是由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伴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贫 血,这种贫血除了具有溶血性贫血的一般特点外,在外周血可发现一些形态特殊的 异型红细胞,如盔甲性、星形、新月形红细胞

16、等。 1.心功能不全:各种致病因素一起的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是心泵功能降低, 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 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被称为心功 能不全。其失代偿期为心力衰竭期。 2.低心输出量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输出量低于正常值,由心肌病、心肌炎、冠心病、 高血压、心瓣膜病等引起。 3.57. 高输出性心力衰竭:是指心力衰竭发生时心输出量比发病前有所降低,但仍 高于正常值的下限,主要发生于具有高动力循环状态的某些疾病(严重贫血、甲状 腺功能亢进维生素 高输出性心力衰竭:是指心力衰竭发生时心输出量比发病前有所降低,但仍 高于正常值的下限,主要发生于具有高动力循环状态的某些疾病(严重贫血、甲状 腺功能亢进维生素 B1 缺乏等)和妊娠。缺乏等)和妊娠。 4.向离心性肥大:心肌肥大是指心肌纤维变出变长,间质增生,心室壁增厚,心脏重 量增加的一种慢性适应性变化。一般没有心肌细胞数目的增加。有向心性肥大(由 于长期压力负荷过度室壁增厚不伴心腔扩大)和离心性肥大(长期容量负荷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