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通辽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思路-

上传人:左****笑 文档编号:145219781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通辽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通辽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通辽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通辽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通辽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思路-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通辽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通辽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思路-(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通辽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思路内蒙古党校2009级经济管理专业二班 韩凤廷摘要: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南与辽宁省接壤,东与吉林省相邻,既属东北经济区,又是中国西部大开发区域中的东部地区,总面积59535平方公里,总人口309.10万人。通辽市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质量高土质肥沃、水草丰美。既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但由于历史、政策、体制等多种原因的影响,通辽经济总体水平偏低,同全国发展的差距较大。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非均衡发展略、外部市场驱动、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等策略实施,以有效地解决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的问题,使通辽市

2、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发展阶段,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关键词:通辽;区域经济;资源条件;发展思路一、 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现状(一)优势条件通辽市地处松辽平原西端,属于蒙古高原递降到低山丘陵和倾斜冲击平原地带。北部山区属大兴安岭余脉,中部属西辽河、新开河、教来河冲击平原,南部和西部属于辽西山区的边缘地带。有雄浑的罕山、阿其玛山,老道山和青龙山,肥沃的科尔沁草原、珠日河牧场,自然资源禀赋优越。 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土地辽阔,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现有耕地88万公顷,草原面积290万公顷,宜农宜林荒地130万公顷,人均占有土地23公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8倍,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黄牛、生猪、绒毛

3、生产基地,素有“内蒙古粮仓”和“黄牛之乡”之称。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冬季干冷。大部分地区无霜期为90至150天。年降雨量350450毫米。便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工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通辽市工业发展比较快,重点行业有煤炭、电力、食品、纺织、化工、建材、医药、冶金、机械等。农畜产品加工、煤电转化、医药化工、建材为通辽市工业的四大支柱产业。农畜产品加工工业。主要有以当地粮食、经济作物等农产品和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酿酒及饮料制造业、牲畜屠宰及肉类加工业、纺织业等。煤电转化工业主要是依托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进行煤炭开采及二次能源转化。医药

4、化工工业依托当地丰富的麻黄草资源及蒙医、蒙药资源发展起来的化学原料药及蒙药生产加工业已形成相当规模。建材工业主要以水泥制造、水泥制品、玻璃制造、砖瓦生产、耐火材料制造为主,有各类企业100多家。教育文化独具民族特色。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享有“安代艺术之乡”、“中国民族曲艺之乡”、“版画艺术之乡”、“中国马王之乡”的美誉。 旅游资源丰富。通辽市既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青沟及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莫力庙水库等草原、森林和沙漠、湖泊融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又有清代王爷府、元代佛塔、金代界壕及福源寺、兴源寺、双合尔寺等文化历史资源和人文景观。 风力资源特别丰富。

5、我市是内蒙古最好的风电资源地之一,风能丰富、风能有效时数(320米秒)为5000至6000小时。年有效风功率密度为100至150瓦平方米。 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现已发现各类矿种40多种,探明储量的有20多种。全市煤炭总储量133亿吨,石油远景储量8亿吨,硅砂储量550亿吨,石灰岩储量22亿吨,麦饭石储量3000万吨。“801”稀土矿已探明储量680万吨,是特大型重稀土矿。铜、铅、锌、铀矿储量也相当可观。通辽市是全国重要的型砂、玻璃用砂生产基地,东北地区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全市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约13万亿元。 交通便利。通辽站是全国38个铁路编组大站之一,现已形成5条线,6个方向出入的铁路枢纽。

6、境内有四条国道,形成贯穿全境、连接东北及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的伞路网络;国家高速公路大(庆)广(州)高速G45通辽到赤锋段已于2007年10月18日正式通车,通赤高速是内蒙东部第一条高速公路。可起降中型客机的通辽机场,有客机直航北京、呼市,乌鲁木齐等地。 (二)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底,通辽市区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经济总量高速增长。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60亿元,年均增长18%。财政总收入131.5亿元,年均增长38%,地方财政总收入102.9亿元,年均增长36%,财政贡献率由8%提高到11.3%。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50亿元,年均增长24%。城镇居民和农牧民

7、收入稳步提升。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899元和6295元,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是改革开放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 工业经济主导地位继续强化。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倍,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260个。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60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38亿元,跃至全区第三位。培育建设了新型能源、有色金属、新型煤化工、玉米生物、特色装备制造、建材、绿色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等八个优势特色产业。特别是新型能源、有色金属、玉米生物和建材产业在蒙东及东北地区具有较强的优势和竞争能力;新型煤化工和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取得重大突

8、破;风电产业建设规模500万千瓦,并网规模300万千瓦,配套装备制造企业14户,正在形成完整产业链条,风电发展走在了全区乃至全国前列。农牧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结构调整成效明显。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正在由农牧业大市向农牧业强市迈进。累计建设设施农业面积近4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64万亩;黄牛标准化、集约化养殖不断扩大,黄牛存栏达到188万头,现代农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农牧业产业化和劳务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有三分之二的农牧户得到龙头企业及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效带动。年劳务输出稳定在70万人次,劳务收入达到35亿元以上。二、区域经济发展

9、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小。经济总量仍然较小,重大工业项目仍然较少,工业比重低,经济结构仍不合理,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以工促农能力较弱。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发展,快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任务仍很艰巨;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延伸、产业升级还不够充分;融入东北振兴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在产业、项目和通道对接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主导产业实力较弱,新型煤化工、特色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产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三)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城镇化相对滞后,发展后劲不足,城市形象和品位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城带乡能力较弱,城乡一体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

10、保护压力较大。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还非常突出,生态脆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节能减排与生态环境治理的任务非常艰巨。 三、区域经济发展思路 通辽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在资源,加速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的转化,实施“三优”战略,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是通辽在新世纪、新经济条件下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 1、区域经济一体化策略。从区域经济的发展看,合理布局是其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通辽经济发展格局基本上比较合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但条块分割,内部竞争过度,企业“小、弱、散”是制约其资源转化的关键。因此,在实施资源转化的过程中,要打破部门、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进行总体整合,实现

11、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机制,集团化运作,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北部以霍林郭勒和扎旗为核心区,重点打造新型能源、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中部以科区和开发区为核心区,重点打造新型煤化工、玉米生物、特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南部以后旗和库伦为核心区,重点打造绿色食品加工、建材和医药化工产业集群;东西两翼的左中、开鲁和奈曼,重点打造新型能源、生物工业、建材和特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确保每个旗县市区培育一个百亿级产业,建成一个百亿级工业园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对地区内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给予财政、税收、贷款方面的优惠和支持,加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提供一批先进的加工技术设备,提

12、高这些大企业的技术加工水平和管理水平,沿交通骨干线和农产品原料产地,布局发展高水平、高科技、精加工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速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建立。 2、非均衡发展策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客观存在的,在本地区这种不平衡尤为显著。在实施资源优势转化的过程中,必须从通辽市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具有发展潜力的点轴上,实现重点区域、重点资源的优先开发,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的率先崛起,然后通过它们的辐射作用,带动全区域的发展,即效率优先,然后再兼顾公平。通过政策上的倾斜,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改造、充实原有的工业基础,培植名牌产品、龙头企业,增强沿轴线

13、的产业密集程度,由点轴扩及带、扩及网,最后覆盖整个通辽地区。 3、外部市场驱动策略。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区域为基础。由于各地自然资源条件的不同及社会文化的差异,形成了类型多样、层次规模不同的区域市场和劳动地域分工体系,各地都有自己的优势,但只有在优势互补的前提下,才能获得最佳发展。所以,区域经济的活力在于其开放程度。通辽地缘优势为其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前提保障,亚太地区经济的崛起、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及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为通辽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外向型经济有利于通辽资源优势转化:首先,通过与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的积极协调与经济技术合作,可以克服“一刀切”的弊端,减少重复建

14、设的浪费,促进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有助于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加工;其次,在继续保持与俄罗斯、蒙古良好的合作基础上,以东北三省为中介,密切与日本、韩国的联系,引进日本、韩国的先进技术开发本区具有土地、生物和劳动力资源优势的项目。尤其是利用日本、韩国在其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过程中所转移出的产业技术对通辽市技术改造和升级起到的积极作用;再次,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资金、设备,为资源的转化提供可能;最后,通过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部市场,可以发挥本区在农副产品加工,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扩大出口创汇。 4、技术创新策略。在新世纪,实施资源转化战略不能再走靠资源的“量”的优势谋求经济效益的老路子,因此,本区

15、必须从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地域向资源加工混合型经济地域转化,在正确定位的前提下,利用知识经济、网络时代资源、信息、人才、市场可以充分共享的有利条件,对资源优势好、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如乳肉草及其加工业,积极跟踪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集中有限资金,采取倾斜政策,大胆引进,使这些领域尽快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进来,实现局部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彻底改变增长的质量。制定优惠政策,营造有利于人才聚集、成长的环境,建立一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研发队伍,走知识创新之路,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资源开发水平和效率。尤其以乳肉草及其加工业为重点,实施知识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养殖、专业化加工、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将通辽市建成全国最大的畜牧业基地。 5、可持续发展策略。资源的开发与转化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甚至导致资源及环境的破坏。加快资源转化的同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防止急功近利的行为,使生态、经济环境良性协调发展。鉴于在一定阶段内,本区仍将是资源型经济地域,必须高度重视对资源的保护,限量开发,谋求利用率的提高,注重环保,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尤其是重视发展以草业、科学养畜和畜产品精加工为主导的草原生态型绿色产业,把生态建设与调整农牧业结构结合起来,谋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从而有效地发挥本区的资源与环境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