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49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5199342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49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49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49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49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49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4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_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4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4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选择题1秦汉时期实行朝议制度,国家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定。这一制度(C)A完全避免了决策失误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D表明皇帝充分重视民意解析:“国家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定”,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国家大事皆由朝臣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定”,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A项说法太绝对,错误;B、D两项无法从材料信息得出,排除。2汉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观原因是(A

2、)A吸取秦速亡教训 B尊儒家思想为正统C减少了财政支出 D多次下诏释放奴婢解析:B项是汉武帝时的措施,排除;D项是刘秀时期的措施,排除;C项是客观措施,不符合题干中“主观”这一限制条件,排除。选A项。3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D)A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B放弃休养生息政策C维持无为而治思想 D存在无为、有为之争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

3、的能力。材料中的故事表明,汉初立国,由于“匈奴之患”和秦末战乱,社会各阶层“人心思定”,统治者的施政方针采用的是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理论并以其为立国之本。在此时期,法家、儒学和道家思想仍时有争论,只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实际情况,道家的黄老之学,仍占绝对统治地位,故选D项。4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B)A强化了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C巩固了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解析:依据材料“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西汉“推恩令”的具体表现。“推恩令”削

4、弱封国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排除D;汉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A错误;颁布“推恩令”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C说法片面,故排除。5汉代,吏、民一旦被察举为孝廉,必须先拜郎中(侍卫皇帝的官员)作为官中“储官”,后经“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的合称)因材施教、甄别考核后,才依优劣除补县令长丞等职。这说明汉代察举制(C)A存在滥举中央官员的弊端B无法选拔优秀的社会人才C配有官员培养的相关机制D实行严格的官员考核体制解析:县令长丞等职并不是中央官职,故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汉代察举制无法选拔优秀的社会人才,故B项错误;储官经“三署”因材施教、甄别考核,说明汉代察举制配有官员培

5、养的相关机制,故C项正确;“储官”并不是正式官员,与官员考核体制无关,故D项错误。6公元前115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方案,规定:凡各地应贡物品,一律改折为当地出产的物品抵充,然后将该贡物运往需要的地区出售。后来,西汉政府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上述措施(A)A增加了政府的收入B加重了农民赋税负担C旨在限制商业发展D消除了各地经济差异解析:从材料“提出均输方案”“又于京师设平准机构”中可以看出,西汉推行的均输平准政策,有效调剂物资供应,控制市场,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农民负担的问题,故B项排除;C项包含在A项之中;D项说法错误,错在“消除”

6、。7从西汉以后,对孔子的思想就不断有新解释出现,其中强调中央至高无上的权威却是孔子本人未曾提及的。题干反映出(D)A君主专制必须借助儒学B古代统治者注重礼法治国C孔子原创儒学不合时宜D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解析:汉代儒学的发展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材料“西汉”“孔子本人未曾提及的”反映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奠定儒学统治地位,故D项正确;君主专制也可以运用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礼法治国”思想,故B项错误;“孔子原创儒学不合时宜”表述错误,仅是不适用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7、的需要,故C项错误。8西汉时,皇帝多次下令在郡国广建皇室宗庙。东汉初年,庙制逐步简化,除在长安和洛阳立高祖庙,合祭两汉诸帝,此外别无他庙。这一变化反映出(C)A佛教东传日渐兴盛 B宗法观念日益淡化C皇帝制度逐步稳固 D外戚宦官轮流专权解析:庙制的简化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所以这一变化反映出皇帝制度逐步稳固,选项C符合题意,正确;佛教的兴盛并非材料的主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法观念并未日益淡化,选项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外戚宦官轮流专权”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9某学者说:“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

8、“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此材料主要说明(B)A中国与欧洲各国交往密切B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联系起来C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D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解析:本题以中国“一带一路”的时代主题为切入点考查商业的发展。此题可用排除法。该材料涉及中国丝绸运销到罗马,当时谈不上欧洲各国,A项排除;材料的中国不一定仅仅是两汉时期,也没有涉及发达不发达,C项排除;D项表述正确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所以B项正确。10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这一思想

9、(C)A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B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C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D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解析:材料“(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说明中医强调要顺应自然,故C项正确,A、B两项错误;黄帝内经开始于战国,故D项错误。11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这主要反映出汉初(D)A文学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B百家争鸣局面得到持续发展C诸侯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D统治者对思想控制尚不严厉解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文化思想比较活跃,是统治者对思想控制尚不严厉的结果,实

10、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政策,故D项正确;“继承楚辞的传统”,应是以浪漫主义风格为主,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诸侯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的信息,故C项错误。12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B)A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C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D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解析:本题考查造纸术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汉书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这具有可信性,故A项错误;考古发现

11、西汉纸,这说明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故B项正确;纸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书写用品,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造纸术是由西向东传播,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察举的具体科目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通常指经学)以及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等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朝察举制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12、知识,简要分析察举制的积极作用。答案:(1)特点:注重德才兼备;考查科目多;突出实用性。(2)积极作用:为品行兼优的基层官吏和社会优秀分子提供参政机会,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察举的科目突出人才各尽其能,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14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

13、贺受封为海昏侯。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材料三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

14、同。(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答案:(1)郡国并行制度。失礼仪,乱制度。(2)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3)儒学成为正统。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实记述和分析。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不客观、不充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反映的是分封制,再结合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可知,当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度。第二小问,材料一“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反映了刘贺失礼仪。由材料一“即皇

15、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可得刘贺乱制度。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可以得出由于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所以双方矛盾激化,出现刘贺被霍光上奏而废。第二小问,由材料一中汉书记载来看,材料一是对相关史实的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对其进行的解读,即史事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材料三中从刘贺墓出土的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说明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第二小问,其价值是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三可得出作者的观点,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不客观、充分。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