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197925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摘 要: 本文针对中学生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与社会期望差距过大等现实情况,依据科尔伯格的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模式,以及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德育教育法,对我国中学生道德感的培养进行有益探索。关键词: 科尔伯格道德 认知发展理论 德育教育方法 中学生道德教育根据科尔伯格的研究结论:09岁儿童属前习俗水平;1020岁,多属习俗水平;20岁以后,一部分人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达到该水平的人数很少。我国中学生基本处于1020岁之间的习俗水平。这一阶段的是道德认知水平发展的重要阶段,是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

2、我国经济、文化生活的快速变化,中学生的道德观相比以往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而我国的德育教育手段并没有与时俱进,德育教育形式、方法、内容过于单一,从而导致出现中学生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与社会期望差距过大等现实情况。本文旨在结合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探索有益于提升中学生德育教育水平的方法。1.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概述科尔伯格从杜威的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中受到启发,以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为基础,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认知特征是,只着眼于自身行为的结果或利害关系(即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

3、需求的满足,不考虑社会习俗)。前习俗水平按道德发展水平的高低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发展的特点是,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观念,对行为对错的判断,以行为产生的后果为导向。后果产生奖励的行为,则判定其为对的行为;后果产生惩罚的行为,则判定其为错的行为。第二阶段是相对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发展的特点是,判断好坏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为导向。对自己有利则为好,对自己不利则为不好。1.2第二水平,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认知特征是,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开始以社会为中心,认为按照社会所期望的去行事就是有价值的,而不管它所产生的后果。习俗水平按道德水准的高低分为两个阶段。

4、第三阶段是人际和谐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道德判断标准以是否符合社会“好孩子”标准为依据,凡是讨人喜欢的,对他人有帮助的,受到表扬等行为都被视为好行为。第四阶段是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道德判断标准以服从权威为导向,认为对权威表示尊敬和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本身就是好行为。1.3第三水平,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认知特征是,不再以世俗的法律与权威为道德判断的标准,而是本着自己良心及个人的价值观进行是非善恶的判断。超越了习俗水平的以社会为中心,更加注重个人价值观的判断。同样,该水平按道德水准的高低分为两个阶段。第五阶段是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道德发展到这一阶段,判断标准不再以单一的

5、以社会法律或权威为准则,而是开始从道德、法律等多角度判断,认识到法律、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可以改变的,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第六阶段是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这是道德发展的第六阶段,至此道德判断的标准已不受外在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更加注重普遍的伦理道德。依据自身建立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道德事件判断时强调真理和正义的一致性与普遍性的信念。这时道德判断是合乎理性的、内化的。2.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的德育教学方法概述科尔伯格在“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两种德育教学方法。2.1道德讨论法。道德讨论法也称为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老师通过讲述道德两难

6、故事(例如海因茨偷药故事),让学生在两难的故事情节中作出自己的选择,然后大家一起交流,通过各种不同观点的阐述,得出各种道德观点,最后由老师分析总结。老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道德水平的情况,在高出学生一个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提出点评,从而使学生们产生“我为什么这么想,他为什么那么想,老师分析的理由为什么更充分、更合乎道理、更合乎道德标准”的想法,这样低道德认知水平阶段的学生就会认识到自己道德认知上的不足。道德认知上的冲突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自我的观点,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水平也就会相应地提高。道德讨论法的使用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其认识到道德水平的提高要靠学生的自我认知,把道德

7、这个学生本身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思考。因为只有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自己的无知、自己道德水平的低下,才能产生提高的欲望;才能积极向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这样做同时也是尊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的表现。2.2公正团体法。公正团体法是指根据集体教育原则形成的,旨在影响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发展的道德教育方法。主要是把中学生个体置于集体中来开展道德教育,通过创造一个好的共同体或好的环境来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水平。这说明了个体不能离开集体,集体在个体道德教育中具有巨大的作用。这种方法既能提高道德水平个体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又看到了个

8、体的道德发展受环境的制约,要使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得到提高,还需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道德本身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把学生放在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即在师生的民主参与的团体氛围下,来实现团体成员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才会更有利于学习道德知识,提高道德水平。3.科尔伯格的理论对培养中学生道德感的启示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但事与愿违,德育教育的成效并不是十分理想。中学生德育教育水平不容乐观,道德素质参差不齐。面对这种情况,在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我们应该参照科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结合德育教育法,改进中学生道德情感教育方法,进一步提升中学生道德水平。我认为,对

9、于中学生道德情感培育,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3.1健全德育教育体系。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并不只是依靠学校教育而可以培养的,它必须充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等手段,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各类复杂关系,道德建设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体系过于单一,忽视了中学生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家庭等其他领域的道德教育。按照科尔伯格的研究结果,中学生所处的道德认知特征是,认为按照社会、团体、家庭所期望的去行事就是有价值的,而不管它所产生的后果。可见,对于中学生德育教育社会、家庭等其他团体作用重大。我们应通过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公德,让诚实信用、礼貌

10、待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社会美德填充在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每个角落;在家庭中,借助浓厚的亲情关系使“仁、爱、礼”等传统美德围绕在他们身边。3.2改进德育教育方法。一直以来,对于中学生德育教育我们总是采取灌输式教育方法,以开设德育课程为主要手段,而忽略了其他渠道、其他方法,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不明显。我认为,第一,应采取因人而异的德育教育方法。参照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认知理论,我们应该了解讨论中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状况因人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他们各自的心理和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并不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而是有所差异的。对于这种情况,教育部门和德育教育者应该深入了解中学生所处的德育认知水平

11、,采取个性化的德育教育方法。第二,应采取逐步引导式的德育教育方法。柯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又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目前,我国的德育教育方法以灌输式为主,缺乏必要的引导教育。科尔伯格的道德讨论法就是一种开放式的、逐步引导的教育方法,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获得不同的观点和信息,学生可以自己判断,有利于学生慢慢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水平。第三,应采取融合式教育方式。在德育教育方面,我国一直以来只是开设专门的德育教育课程,采取的教育形式过于单一、独立。而科尔伯格及其追随者们认为,德育教育是不能够整合成为一门道德教育课程,它们只能通过

12、渗透在语文、历史、常识等课程领域来推进学生的道德推理的发展。德育教育不应该只在一门课程中,而应该体现在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也应贯穿德育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也就需要教师自身德育素质的提高,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课程的教育。第四,应创新载体。充分挖掘各种德育资源,广泛应用广播、影视、橱窗、板报等载体,也可运用辩论赛、论文竞赛、戏剧小品等方式,激发青少年思考、升华,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3.3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在改进德育教育方法的同时,德育教育内容的丰富也不容忽视。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国外环境,德育教育内容也应与时俱进刻不容缓,加强德育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刻不

13、容缓。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德育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总之,我国中学生德育教育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应将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统一协调的教育体系,产生德育教育合力,推动我国中学生德育教育水平更上一层楼。参考文献:1郭本禹.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的心理学思想述评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2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M.郭本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3孔瑞婷.科尔伯格理论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4).4谢彩华.科尔伯格理论与我国的德育教育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20,(4).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