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9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5197884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9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9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9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9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9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0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择题1据史料记载,秦代的官吏须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这表明秦代(C)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B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C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D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解析:“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说明秦代任命官员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否则不予承认,故C项正确;材料中是任命官员,不是官僚体系的变动,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不是选官标准,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考核后任命,不是任命后实施的考核,故D项错误。2下图所示选官制度的选官依据主要是(C)A品行 B才学 C门第 D相貌解析:

2、图片所示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故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不是品行、才学,更不是相貌,排除A、B、D三项。3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B)A保障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地位B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地方D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解析:根据“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制度指的是科举制。科举制打破了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地位,故排除A项;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中央,故排除C项;科举制形成于

3、隋唐时期,故排除D项。科举制将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故选B。4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据此可知,科举制(B)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增加考试人数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A.扩大了官吏来源 B得到不断发展完善C提升了人才素质 D解决了考试的弊端解析:从材料看不出官吏来源的扩大,排除;材料体现了科举制不断地进行规范,内容扩大了,说明科举制得到不断的完善,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出选拔出来的人才素质是否提高了,排除C;科举制是不断走向完善,故说“解决了考试的弊端”太绝对,排除D。5

4、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在这里,作者认为自秦以下传统政治的特点是(B)A皇帝地位高而大权独揽B体现一定的分权原则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君臣共治,皇权削弱解析:A与材料“其权不操于君”的意思不符,排除A;材料认为皇帝和百官各司其职,君主并非大权独揽,百官也掌握一定的权力,这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故选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以秦朝实行郡县制度为标志,排除C;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未出现君臣共治的特点,排除D。6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

5、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唐朝此制(B)A民主政治色彩浓厚 B保证了皇权独尊C确保中央集权加强 D降低了行政效率解析:从材料“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中可以看出,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D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专制主义,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调整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排除。7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B)A弱化了宰相权力B提

6、高了行政效率C导致了冗官现象D加强了权力制衡解析:据材料“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和门下省在政事堂决定政务有利于加快决策进程,提高行政效率,故B选项正确;分散宰相权力的是三省制,不是政事堂,故A选项错误;冗官现象属于宋代特点,故C选项错误;“权力制衡”多用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D选项错误。8唐中宗未经中书、门下省附印而私下封官,究竟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称“斜封墨敕”。所封之官时称“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材料表明(

7、D)A君主决策随意独断B时人有分权制衡的意识C中书、门下监察独立D时人有一定的制度观念解析:“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表明当时人们认同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有一定的制度观念,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做官的人为一般人所看不起,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监察独立”错误,排除C。9唐朝明确地将国家政务划分为大事和小事,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这反映了当时(B)A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B实行分层决策机制C门下省权力不断扩大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解析:根据“小事由

8、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可知,唐朝实行分层决策机制,故B项正确;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表明门下省权力没有扩大,C项错误;材料表明小事由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皇帝掌握决策权,无法体现“君主权力受到制约”,D项错误。10唐初诏令,男20、女15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其目的是(A)A促进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B促进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C打压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习惯D恢复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统治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小农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由唐初“男20、女15即要结婚成家”到唐玄宗时期“男15、女

9、13,听婚嫁”可知,统治者降低婚嫁年龄,结合古代社会我国实行的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降低婚嫁年龄有利于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降低婚嫁年龄对男女平等观念没有影响,故B项错误;降低婚嫁年龄助长了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习惯,故C项错误;降低婚嫁年龄与政治统治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11唐朝诗人韩愈描述了他到今天广东省阳山县当县令的情形:“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岭之险,虎豹之虞。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这说明(A)A唐朝县级官员的重要职责是征收赋税B唐政府未能对边穷地区进行有效管辖C韩愈致力于边穷地区的开荒垦田工作D岭南开发在唐代已经受到政府的重视解析:从材

10、料“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中可以分析出,唐朝县官的重要职责就是征税,故A项正确;从材料“韩愈到阳山县当县令”说明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边穷地区重视,故C、D两项排除。12隋唐立法工作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例律首列“十恶”,即常赦所不赦的十项大罪,具体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性质或为危及君权,或为破坏家族伦理,皆在严禁之列。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A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B与孔子“仁爱”思想背道而驰C是理学思想的法律体现D以维护君主专制为唯一的目的解析:据材料“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性质或为危及君权

11、,或为破坏家族伦理”可以得出隋唐立法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故A项正确;隋唐立法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与孔子的“仁爱”思想并不冲突,故B项错误;理学出现于宋代,故C项错误;材料只说的是法律的条文,没有涉及目的,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古代选官制度是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也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廷每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简称曰“贤良”。“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简称,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是为汉室令举孝廉之始。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

12、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隋唐五代史论集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四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并概括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

13、期的选官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3)据材料三、四,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答案:(1)标准:贤良、孝廉。影响:有利于下层人才参政;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选官标准趋于客观公正。(2)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中正独揽人才的选拔与评判;世家大族垄断高级官职;寒门才俊遭到埋没。(3)作用: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考试选官,才学取士,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放宽录取标准,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王朝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4)认识:选拔人才标准趋向公正;选官方式由

14、举荐到考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贤良”“孝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标准和影响。(2)由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知是九品中正制。由材料“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并结合所学分析弊端。(3)由材料“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可得出: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由材料“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可得出: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由材料“放宽录取标准”可得出:逐步放宽录取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由材料“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无分冬夏,几于书

15、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可得出:促进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4)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由材料中选官制度的变化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两方面回答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摘编自金石萃编秦峄山刻石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摘编自旧唐书刘祎之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今皇帝”推行何种制度使得“一家天下,兵不复起”。试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宰相)祎之反抗敕令的制度依据。皇帝敕令最终执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1)制度:郡县制。影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