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全套(最新版-修订)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5195791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PDF 页数:60 大小:5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全套(最新版-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全套(最新版-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全套(最新版-修订)(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 芦花荡(孙犁)3* 蜡烛(西蒙诺夫)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芩)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人教版初二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 文。 这篇消息是 1949 年 4 月 22 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 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 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 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

2、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 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 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 认知规 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2. 体 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 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 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 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 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 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

3、学生分析当时 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 ,在加强学 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法 : 学生在本课中,通 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具准备:电视机, 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 教学过程: (一) 内容呈现 :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 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 习情境。 (二) 师生互动 1 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 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4、意在使学生加深对 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 括。2 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 渡江区域 渡江时间 兵 力 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 功完成任务。接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 (三) 交流对话 1 教师与学生对话 :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 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 ; 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 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2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

5、学生之 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 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 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 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3学生与教师对话:在学生与 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 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4 师生与作品对话 : 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此 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 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 :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 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 : 假如你

6、是新华社记者,你接 2 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 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 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1 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2 得法于课内, 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第 二 课 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学设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 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 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 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

7、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1、找同: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文体 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 毛泽东。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 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2、找 “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1949 年 4 月 22 日,人民 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 1948 年 11 月 5

8、 日,辽沈战役结束, 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 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 ;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 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构思 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 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语言风格不同 : 人民解放军百万 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 “均是” “占领” “控制” “切断”等 ; 中原我军解放 南阳 广博儒雅, 语言含蓄, 如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 不

9、仅是树木, 而且是森林了” “王 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 3 5 名, (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 )既很激动又很庄 重地来朗读全文,2、语言品味 :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 力。语言的准确、概括。 (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1、合作探究: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 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新闻的作用,报道国 内外最新

10、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 景五部分。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 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 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 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 使我们了解了历 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 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 后的生活中去,

11、用心体验、 感受、 思考周围的世界, 开阔视野, 提高认识水平。 2、 课外延伸 :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 (200 字 左右)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 中路军: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 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 东路军:较为顽强 但一举击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 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 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教学后记: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 2、 芦花荡说课稿、 芦花荡说课稿 一说

12、教材 : 1.单元及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 ,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 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有三篇是新闻,一篇书信,一篇小说。虽然体裁不同但 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内容。 可见编者是用战争题材的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 来了解正 义战争的威力与非正义战争的罪恶。 我所说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 它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 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 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 这看似残酷, 反映的却是一个 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 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 体现了 “以其之道还治其人

13、之身” 的勇武精神。 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 。学生通过对此文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 自己,从而激发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 那就是弱国无尊严,以此引出梁启超说的“小年 强则国强”的道理,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习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文 以载道”的目的。 芦花荡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 (之一 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 ,此篇小说是他在延安时期的作品, “因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 起过文艺界的注意”。小说通过“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一样的年近六 十的老头子用船护送两个女孩子(大菱、二菱)通过敌人封锁的苇塘,由于他“过于自

14、信和 自尊”而被敌人发现,大菱负了伤,就此引发了老人在水中用钩子钩敌人的腿、用竹篙砸敌 人脑袋的复仇过程,从而让老人泄了民族之愤、找回了自尊。老头子与侵略者之间的对立关 系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与侵略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 是疯狂的侵略与勇敢的反侵略的一个缩 影。所以作者自己说,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抗战) ,英雄“像是一种志向,和必要完成这种 志向,死无反顾,从容不迫,却是壮烈的千古一致的内容。 ”如果我们为民族有如此的英 雄“击节而歌”的话,那芦花荡里的老头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荆轲。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 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表现了一个在反 侵略战争的伟大背

15、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2.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内,里外交通 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来完成。我们可以试问一下,维系整个苇塘内抗日队伍生 命的交通全由一个老头子负责(他的工作范围广的很: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而 且不带一枝枪)不觉得奇怪吗?但我们从老头子那双“尖利明亮的眼睛”以及他的“过于自 信和自尊”的性格便可知其身上早就赋予了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了。所以在教学过 程中我们得紧紧把握住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来分析, 分析他爱与憎的价值取向、 智与勇的执着 表现, 以此来揭示人物情感的附着点, 找寻

16、他能够不负抗日军民之厚望独自一个人担当交通 员的深层原因,从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写作意图,揭示小说主题。 3.教学目标 : 4 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以及本单元编 者的要求,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认知能力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取向目标。 1)认知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 灵气。这是本课的重点。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2)动作技能目标:揣摩“老头子”用竹篙砸敌人脑袋时的心理独白并把它写下来,字 数 300 左右。 3)情感取向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反对侵略、主张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谐友好 的原则。 二说学情及学法 1.说学情: “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 。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 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是语文学习 的主人。 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