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8编号2015-2016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4章种群和群落章末过关检测A卷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188566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4.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88编号2015-2016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4章种群和群落章末过关检测A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688编号2015-2016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4章种群和群落章末过关检测A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688编号2015-2016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4章种群和群落章末过关检测A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688编号2015-2016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4章种群和群落章末过关检测A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688编号2015-2016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4章种群和群落章末过关检测A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688编号2015-2016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4章种群和群落章末过关检测A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88编号2015-2016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4章种群和群落章末过关检测A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章末过关检测 (四) A 卷 知识点一种群的特征 1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根据调查的对象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以及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标 志重捕法常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使用范围是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 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样方法常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

2、查,但也可 用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蚜虫、跳蝻、昆虫卵等。 2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答案D 解析达乌尔黄鼠是一个种群,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该种群的密度;采用给海龟安装示踪器、 给大雁佩戴标志环的方法,可对其移动路线进行调查;样方法研究的对象为相对固定的生物, 如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 3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

3、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 答案D 解析解题时, 要抓住图示中 决定种群密度这一信息。由于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 响性别比例, 可以推知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中的 分别是指死亡率、出生率、 性别比例 和年龄组成。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4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d 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 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Dc 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

4、与环境容纳量无关 答案D 解析d 处波动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波动造成的。“涸泽而渔 ”使鱼的种群数量过少,小于 K 2 , 增长速率慢,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灭鼠时杀死一半的老鼠,即剩余 K 2 ,鼠群增长 速率快,很快能恢复到原状。环境容纳量限制了c处种群个体数量的上升。 5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 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K 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 A种群数量最大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答案B 解析种群数量在 K 2时,增长速率最大,即单位时间内的增长量最多。 6探

5、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中,不正确的是()。 A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法 B该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不需要做重复实验 C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时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D在显微镜下统计酵母菌数量时视野不能太亮 答案B 解析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一般用抽样检测法,A 项正确; 该实验中, 酵母菌种群数量 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无需设置对照组,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 求平均值, B 项错误;为了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和计数准确,取样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C 项正确;因酵母菌和培养液的折光率比较低,用显微镜观察时视野不能太亮,D 项正确。 7.如图

6、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 10 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 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100 只B200 只 C300 只D400 只 答案D 解析第 10 年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仅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 K 2 200,因此在此 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的K 值应为 400 只。 8.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K 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B在 K 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 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 值时出生率死亡率 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 值时才

7、能开始捕捞 答案D 解析K 值代表的是环境容纳量,即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在达到K 值 前,种群数量逐渐增大;达到K 值后,种群增长率为0,若不考虑迁入与迁出,则出生率与 死亡率相当。根据相关原理,要获得最大的产量,捕鱼应在K 值前,而保持种群数量在 K 2 左 右。 9外来新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 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 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ABCD 答案D 解析若有天敌存在, 任何种群数量的变化都会受到天敌的制约,即不会出现, 而 都是有可能出现的。 知识点三群落

8、的结构 10高密度混养的大、小鲈鱼,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是()。 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 B捕食、捕食、捕食 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 D捕食、寄生、捕食 答案C 解析大、小鲈鱼混养时,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而不是种间关系。蚜虫 具有刺吸式口器, 靠吸食植物汁液为生,属于寄生关系; 蝗虫具有咀嚼式口器,可嚼碎食物, 故蝗虫与草应属于捕食关系。 11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 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 /m 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年份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9、 豚草0.3 0.6 1.1 1.5 2.3 狗尾草10.0 9.2 8 6.8 5.5 龙葵3.0 2.0 0.4 0 0 A.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 B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样方法 C豚草入侵不会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D该区域豚草的种群数量将保持“J”型增长 答案B 解析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豚草种群密度增大,狗尾草种群密度降低, 龙葵被淘汰, 因而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降低。由于豚草入侵, 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 向发生了改变。豚草的种群密度不断增大,种内斗争激烈,最终呈“S” 型增长。 12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

10、、草本层和地衣层, 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 答案A 解析信息中可以看出, 森林群落中垂直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水平方向上植物种类也 有差别,这体现了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

11、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答案C 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会使计算出的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 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较大的人群中进行,如果在患者家系中调查会使所得发病率偏 大。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上的菌体,这样得到的数值基 本上与实际相符。 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要随机取样,如果选择个体较少的区域作为样方, 则计算的数值小于实际数值。 知识点四群落的演替 14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

12、照条件无关 答案D 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 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叫群落的演替;在 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 替叫初生演替, 初生演替速度较慢,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光照条件影响着动物的分布、生 理、繁殖等,故影响动物群落的演替。故选D。 1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C 解析A 项,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

13、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B 项,标志重捕法适 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C 项,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相对稳定,但并非不再变化。D 项,近岸区和湖心区属于不同地段,因水分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往往分布着 不同的生物种类,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16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 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其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组 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中曲线a 所示。 组 2:甲种与乙种于同

14、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 所示。 组 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 均较组 1 少。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1)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 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结构。 (2)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 系与图中曲线 _代表的类似。 答案(1)d 和 e水平(2)b 和 f 解析(1)由题可知, 组 1 甲为 a 曲线,组 2 乙为 f 曲线,因此组 2 甲为 b 曲线,组 3 中说

15、乙、 丙均较组1 少,所以c 曲线为组1乙, d 曲线、 e曲线为组3 乙、丙。即a、c 为分别培养的 甲、乙, b、 f 为混合培养的甲、乙,d、e 为组 3 的曲线。两种鱼分别位于中央底部和河岸 底部,相当于组3,所以与曲线d、e 类似,一个在中央,一个在河岸底部。由于两者是同 一地域中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分布不同,因此二者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2)“一种数量 增加,另一种减少”说明二者构成竞争关系,类似组2 情况,即与曲线b、f 类似。 17某兴趣小组同学欲对“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调查研究。对于有较强活动能力且 身体微小的土壤动物,他们用自制的取样器进行土壤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 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1)此研究在实施计划中,主要的操作环节有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2)在采集小动物时,对体型较大的可用_ 取出。对体型较小的可用 _采集。 (3)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 (4)该兴趣小组拟对一种新型杀虫剂对环境中生物的影响进行探究实验,请利用下列实验材 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加水稀释的杀虫剂,蚯蚓若干,相同木箱数只,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清水。 实验步骤: a取 _,在其中铺满相同厚度的_; b分别向A、 B 木箱中喷洒 _ 并使土壤保持湿润透气; c向 A、B 木箱中投放 _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