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 单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课件 新人教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185818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PPT 页数:137 大小:5.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 单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课件 新人教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 单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课件 新人教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 单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课件 新人教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 单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课件 新人教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 单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课件 新人教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 单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课件 新人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用书 (单元知识总结 单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课件 新人教(1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知识总结,一、近代中国百年求索的艰难历程,1.百年求索的主题: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艰难历程:经历了“向西方学习”“走俄国人的路”“走自己的路”三个阶段。,(1)“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下学习西方的物质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分别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3)“走自己的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3.基本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要把学习外国经验与本国实际结合

2、起来。,二、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1.探索历程,(1)探索期:成立至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识到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1922年,中共,(2)“走俄国人的路”:中共成立初期,仿效俄国进行以城市为中心的大规模斗争。,“二大”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2)成熟期:土地革命时期,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遵义

3、会议,的召开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的关系,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2.成功原因:(1)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2)中国共产党能不断地正视并纠正自身的错误,使自身不断走向成熟,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3)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问题。,1.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中共成立后,为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联合一切革命力量,与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通过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

4、的反动统治。,2.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和帝国主义在华统治工具,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代表国民党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革命转入低潮,因此中共提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开展土地革命,国共两党开始了,三、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十年对峙。,3.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制造了一系列事变,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抛弃前嫌,共赴国难,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最终取得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4.

5、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再次由合作走向分裂,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内战,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考 向 案,考点一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2012高考北京文综,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

6、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考点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本题题干材料信息表明欧洲已经有了贸易扩大的要求,题干要求是补充原因,只有签订新约,才会获得更多权益,所以A项不合适而B项正确;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当时总理衙门尚未成立,排除D项。,答案B,2.(2012高考海南单科,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考点义和团运动。,解析教会因中国签订的不平等

7、条约而享有许多特权,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成为西方列强的帮凶,以及持特权欺压中国百姓,因此,教案频发的历史现象说明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中的“主要原因”不符,排除。,答案B,3.(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

8、行评析,史论结合。),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对“冲击反应”模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是赞成,也可以反对或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若是持赞成的观点,则可进一步说明图中的相关史实。若是持反对的观点,则应说明“中国的反应”并非完全是“西方的冲击”引起的,如洋务运动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兴起的,“百日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则都与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关。如果有自己新的观点则应结合材料,做到观点明确,自圆其说。评析时应做到有论有史,史论结合。,答案略。,1.通过全球视野探索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从全球

9、史观看,鸦片战争是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奉行社会达尔文主义法则,在“自由贸易”的高歌声中,越洋过海推行“炮舰政策”,最终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将中国纳入国际分工体系的一个实例。,例题(2012年湖南衡阳六校联考)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下列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中国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中国开始纳入国际分工体系,A.B.C.D.,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中国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

10、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开始纳入国际分工体系等,因此均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以判断是鸦片战争。鸦片战,2.通过太平天国颁行的官书来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落后性,例题(2012年山西省汾阳中学一摸)1857年太平天国刊印颁行的天父诗云:“服事不虔诚,一该打。硬颈不听教,二该打。起眼看丈夫,三该打。问王不虔诚,四该打。躁气不纯静,五该打。讲话有大声,六该打。有喙不应声,七该打。面情不欢喜,八该打。眼左望右望,九该打。讲话不悠然,十该打。”“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上述材料表明(),A.太平天国并未显现出相比清朝统治者的进步性,

11、B.太平天国不可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C.太平天国有机糅合了儒家大同思想和基督教教义,D.受时代的局限,太平天国未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一系列规定,符合三纲五常的一套。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从材料并不能反映太平天国不可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由于天平天国主张平均分配土地,赢得了广大多数农民的支持,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多大关系。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太平天国的革命理论,所以排除D项。,答案A,3.通过近代化的视角认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事出有因,那就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剧,义和团迅速兴起席卷华北,沉重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但以近

12、代化视角评价义和团,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旗号,掀起激进的、笼统的排外浪潮,拒绝西方近代文明,并不符合近代化发展的历史需要。这场以农民群众为主的运动,以民间信仰迷信为宣传组织手段,的确带有落后性和局限性,其历史教训值得后人深思。,例题(2012年黑龙江海林高级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中B.辛亥革命中,C.义和团运动中 D.新文化运动中,解析鲁迅先生的描述是盲目排外思想的典

13、型体现,应该出现在农民阶级领导的义和团运动中。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对西方侵略和西方文明分不清。,答案C,通过有关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另类”评价来构建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情境,例题(2012年湖南安乡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马克思1862年在中国记事中这样评述太平天国运动:“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in persona(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

14、产物。”依据材料下列理解最确切的是(),B.对太平天国运动应一分为二地评价,C.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场有限的历史进步,D.以上评述都不确切,解析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即马克思的这段话所阐述的观点,而不是阐述个人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对当时中国是一种破坏。,答案A,A.太平天国运动对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破坏,考点二辛亥革命,1.(2012高考福建文综,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体内容,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背景

15、内容,是革命的领导机构和指导思想,不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所以排除含有这两个信息的选项,可以排除A、B、C三项;中华民国体现了国家由帝制向民国转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进一步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之一,但后来两者都成为“空壳”。故答案是D项。,答案D,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辛亥革命成果象征”,必须是1911年辛亥革命或以后革命成果的,2.(2012高考北京文综,17)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A.利用义和团B.颁布明定国是诏,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考点辛亥革命的

16、背景(清末“预备立宪”)。,的目的,故答案为C项。A项义和团运动爆发时尚未出现大型革命活动,B项是维新变法内容,D项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事件。,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史料分析能力,考查内容是预备立宪。解题关键在于材料“端方”主张“消灭革命党人”的措施在政治上的反映是采取立宪体制,从而达到遏制资产阶级革命,3.(2011高考海南单科,16)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5年前后”可以推断此时期清廷准备实行立宪,但“皇族内阁”的设立,被证明清廷的革新只是个骗局,使公派生对清廷失望,转向同情、支持革命。故选B项。,答案B,考点辛亥革命的背景(清末“预备立宪”)。,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时间信息“190,运用不同史观全面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