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的研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157197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的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机制的研究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论述对道德教育有了新的定位。对高校来说,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就要将其放在整体的视野中,从德育工作的现实境遇着手,从宏观和微观环境两方面剖析制约高校开展德育工作因素。文章分条析理,对当前有效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机制提出新的设想,从德育理念、校园文化、德育体系等方面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关键词: 立德树人 影响因素 工作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有两层含义,“立德”意味着树立高尚的品德,“树人”意味着培养人才,使人成才。

2、这一论述阐述了高校最首要、最核心的职能,即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人才的培养重在“立德”,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应该归结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的情况。当前高校实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只有对高校开展德育建设的环境和内在要素进行剖析,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当前影响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因素剖析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更多元化,“这种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容易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使价值选择更困难,从而陷入道德相对主义,产生此亦对、彼亦对的想法,否认辨别道德是非的必要”。面对这些成长在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

3、高校德育建设依然停滞在传统的德育体系和评价方式层面。当前,社会进入改革攻坚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就高校而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高校在立德树人理念上有所偏离。德育理念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部分,当前一些学校的德育理念往往针对性不强,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没有清晰的表述,这种普遍式的口号往往不能对教师起到重视进而践行的作用。普遍看来,高校领导们都非常注重德育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但是学校领导干部又不得不放更多的精力在科研、学科建设,实验室和项目上。这就造成德育理念不能很好地内化,口号和行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二)高校立德树人忽视了对主体和对象的关注。德

4、育主体是德育活动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因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很好地实现育人的目标,德育主体应该具有良好的德育修养、德育意识和教育能力。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教师的业绩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上,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不强。对于作为德育对象的大学生来说,相比九十年代以前,生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倾向有所抬頭,规范意识和诚信意识有待提高。高校德育树人过于强调认知教育,没有客观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三)网络阅读影响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互联网的普及形成信息全球化,大学生借助网络获取信息更迅捷,手机上网非常普遍。但网上信息良莠不分

5、,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作用不可轻视。大量在网上浏览信息,使得他们不再阅读经典著作,注意力分散,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是附和而不去思考。过于依赖网络甚至会形成网瘾,造成心理疾病。(四)德育理论研究滞后于现实境遇。德育理论的研究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虽然国外有许多德育思想理论,但缺乏实际操作性,造成一些高校立德树人困境,表现为对许多社会不良现象不能及时抵制,对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未能有针对性地说明和论证,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潮不能进行有说服力的评判和引导。现实生活中一些情境虽然稍纵即逝,但仍需要给予分析指导,使道德理论与社会发展相配合。(五)德育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在一些学校,教学的地位明显

6、高于德育,教育仍然以应试为主;学校对于德育工作的处理往往以偏向管理型,重在约束学生,以防学生出事,这就造成学生对于德育工作存在对立情绪,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另外,一些高校对于全员育人贯彻不够,辅导员事务多、责任大,而一般教师对学生深入了解不够,人文关怀少。教师普遍认为,德育是辅导员或班主任的事,并不认为是所有教职工共同的职责。二、构建立德树人实现的有效机制(一)更新德育理念,凸显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好的德育理念应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根据本校的情况凝练德育理念,并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学校的德育理念。我们应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德育教育理念中,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诉求,以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内心

7、矛盾为切入点,对社会思潮的嬗变审时度势,对现实中出现的德育问题及时给予应对和解答,有效地引领社会思潮。(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构筑良好的育人环境。大学校园文化是由她的传统作风和育人特色积淀下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的风骨,体现一个学校的软实力。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物质文化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品位。校园里激发师生奋进的校训、温馨提示标语、宣传栏等文化设施,将无形的文化理念寓于有形的校园环境之中,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高校的精神文化彰显学校的内涵,体现一个学校的校风和内涵。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教师乐观积极的心态,以及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同身受,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应关注师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着力改善师生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师德修养,使教师淡泊名利,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其各项组织管理制度都应该为教育的目标服务,各部门的工作应与教学和人才培养协调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加强德育工作的政策措施,使德育工作相关制度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有机结合,形成人性化管理。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