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三语文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题新人教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155642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三语文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三语文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三语文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三语文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三语文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题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三语文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题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三语文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题新人教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水市一中2011届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语 文第卷一、选择题(完成1-5题,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镌(jun)刻 粗犷(kung) 量(ling)体裁衣 卷帙(zh)浩繁B埋(mn)怨 载 (zi) 体 暴殄(tin)天物 戛(ji)然而止C宝藏(zng) 晕 (yn) 车 恪(k)守不渝 称心如意(chng)D熨(yn)帖 熟稔(rn) 相形见绌 (ch) 徇(xn)私枉法2下列词语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殒身不恤 良晨好景 江山如画 斐然成章B不容置喙 精益求精 居心叵测 惊涛骇浪 C觥筹交错 沧海一粟 刻舟求剑 完璧归赵D博闻

2、强识 因噎废食 壮志难酬 暴风骤雨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二月,上海一名高中学生到书城买书,不幸从自动扶梯上坠落身亡,当时一名保安目睹了这扣人心弦的一幕。B.陕西华南虎照片事件一度闹得沸沸扬扬,一番议论后,没有了下文,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能给个明确的“说法”。季羡林先生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佛教,又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角度勾勒了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轨迹,其论述逻辑分明,文字平易近人。 北京奥运会一百米跨栏比赛是亿万观众最期待的,刘翔和罗伯斯将展开激烈的争战,鹿死谁手,还未可知。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ks*5uA.组委会在特意把奖杯送到袁隆平海南的水稻实验基地后,

3、这位闻名世界的“中国水稻杂交之父”就在田地里接过了“2007年十大经济年度人物奖”奖杯。B国产大片的稳定发展,不仅吸引了境外资金和国内其他行业资金投向国产电影,而且增强了观众对国产电影的热情。C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我们要学习各个国家的长处,就是和自己民族政见不一致的国家也应该对话与沟通,增进了解,学习其长处。D大量注入的外资,在我国经济的增长,就业的扩大,税收的增加,先进管理理念与技术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5下列选项中,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排列是 ( )人肉搜索是网民自发的行为 , ,这样做已经涉嫌侵害隐私权。网友也就无需对发布的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这样很容易造成“误

4、伤”从本质上讲,人肉搜索属于一种民间的调查行为,无人予以监督此外,网友往往先入为主,以道德而不是法律为标准衡量事情的是非,并通过互联网对事件中的当事人大加声讨,肆无忌惮地暴露他人信息从整体上看,体现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ks*5u然而,人肉搜索的背后也有隐忧A. B C D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每题3分,共9分)20世纪中叶,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西方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现象,提出生态伦理观念,并积极倡导和开展环境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态道德教育,则是近十年来的事,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道

5、德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生态理论以珍爱、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以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为评价标准。生态道德是指将生态伦理思想付诸实践的主体思想素质和精神评价机制。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的提出与构建人类道德文明进步与完善的标志,是新时期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所谓“生态道德教育”,就是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选择,是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

6、教育者以伦理道德理念去自觉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不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观,是继承、发展和超越传统道德教育之后的崭新教育范式。传统德育是一种以“知识性”为主导理念的模式,这种“知性论”德育的哲学取向是主客体二元分立的人际观、自然观与心灵观,其关注点重在师生之间的理论知识型纽带关系,忽略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道德体验关系,其德育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是信奉外部道法规范知识传输的实践样态,而生态德育从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这三重生态的视界重新定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

7、类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视野,以一个崭新的思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6下列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道德教育要求人类以一种新视角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是一种适应现代人类生存需要的崭新教育模式。B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它既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协调人与自然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C生态道德教育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教育人们认识和领悟人类道德伦理观念的天然合理性,从而成为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D生态道德教育是要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引导人们以道德理

8、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德育突破了传统德育的范围,主张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强调人的生态体验,重视培养人的生态意识B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C从道德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的理念,与中国古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是一致的。D传统德育关注的是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8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虽然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可以预见这门新兴学科一定会引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

9、重视,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实际效益。B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使之自觉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解决当前人类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ks*5uC提倡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逐渐削弱生态环保领域的强制性惩处力度,转换该领域执法机构的工作职能。D生态道德观念把人类道德理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意味着一个不珍爱自然、不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人,不是完美健全的人。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1题。范文正公文集序苏轼20090505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

10、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

11、,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注译评)【注释】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

12、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 窃:偷偷地、暗中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D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师:师从、学习10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的一组是 ( )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A B C D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

13、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B苏轼认为,范仲淹的功德,不需要文章显扬,她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言来传世,尊敬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第卷(非选择题,共117分)四、(22分)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2)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3)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1)谨庠序之教, , 。(孟子)(2)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置杯焉则胶, 。(庄子)(4) 。独上高楼, 。(晏殊蝶恋花)(5)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 。(林逋山园小梅)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贺圣朝五代无名氏白露点,晓星明灭,秋风落叶。故址颓垣,冷烟衰草,前朝宫阙。长安道上行客,依旧利深名切。改变容颜,消磨今古,陇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