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总论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155392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文化总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历史文化总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历史文化总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历史文化总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历史文化总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文化总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文化总论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历史文化第一讲,总 论,中国历史发展朝代序列,夏,商,周 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节 什么是中国历史文化,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含义不同。中国与中华基本通用,“居四方之中”“以己为中”“以人为外” 历史:广义指一切事物的过去的运动发展的客观过程。狭义指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历史文化即以往的文化遗存。 传统,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文化的界说,“文化”中国古之就有的词汇 “文”:各色交错的纹理。 “物相杂,故曰文”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果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 “(阴柔

2、相杂),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文化:“以文教化”。 1,文,各色交错的纹理,“物相杂,故曰文”,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A包含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b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意,与“质”“实”对称,“经纬天地曰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c美、善、德行。”文犹美也,善也“ 2,化,本义指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引申为教行迁善之意。 3,文

3、化并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合成一个词,西汉以后,”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 4,”自然的人化即文化“,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改造自然、社会的活动,也在改造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 5,文化的分类见书。,第二节 文化的创造者中华民族,中华与中国:居“天下之中” 民族: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诸夏”,秦人,汉人。民族区域自治。56个民族。,第三节 形成的环境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

4、和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一般说来,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如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疆域 政区 民族 人口 人口的迁徙 地形、地貌 气候,明代地图,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南北文化区别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帝京文化与地方文化 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结合黄河流域谈三大阶梯,中国可以分成三个大自然区,孕育黄河文化的地质

5、环境,风萧萧兮易水寒,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古人认为,这是造化之功,与那里的水土即自然环境大有关系;近代一些地质地理学家认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道理。自然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形成能产生影响 黄河流域的地形特征;中国大陆西部高峻,东南低平 ,“天下地势”自西而东、自北而南,犹如高屋建瓴 。黄河流经的地域形成三个大的阶梯,第一道边界为自祁连山迤逦转折向南,至滇西的横断山脉一线,即青藏高原的前沿。这个高原表面的一般高度达到海拔40005000米,分布在上面的山脉峰峦的高度,更多超出了这个数字。青藏高原是三大阶梯中最高的一级,就地理形势来说,这里居高临下,最占优势。 而越过这道边界,地势骤降到海拔

6、3000米以下,更可低到海拔1000米上下,甚至更低。 再向东去,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至滇东高原东侧,又构成了一条地势陡然跌落的边界,在此边界以东,多为平原和低矮的丘陵,也有些山岭,但即使是在那里看起来很高大的山岳,实际高 度也不过1000多米,极少超过2000米的 古时的人们认为,黄河就是从昆仑山的东北角流出的 黄河及其支流,都有它发育的历史,经历过复杂的变迁,今天见到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只不过是中国大地上沧桑变化的一个片断的场景,总结: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1、疆域、政区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围,以鸦片战争前清疆域为极盛。秦汉实行郡县制,唐朝逐渐

7、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主要为路-州-县三级制,元实行行省制,明清沿袭,基本形式为省-府-县。 2、民族、人口 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族共同缔造中国,中国领土也由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万人口,几经起落,至19世纪中叶达4.3亿。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迁移频繁,移民众多。 3、地形、地貌 历史时期也有显著变化:一些湖泊消失,或发生巨大变化;水道、水系的变迁,如黄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陆变迁,一些沿海地区陆续成陆,另一些地区又沦入大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扩大或范围变动等。 4、气候.灾害 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

8、干燥,旱情增加。自然灾害频繁,如旱、涝、蝗、风、地震、传染病等,经常造成严重后果。,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生产力不发达条件下,地理环境所起作用很大,往往具有决定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克服地理障碍的能力逐渐增强,但顺应自然则事半功倍,地理环境的影响不能忽视。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黄河中下游地区曾是中国地理环境最佳区域,因而成为夏、商、周三代中心。大部分地区适宜农业发展,农业成为传统文化的物质基地。环境相对封闭,与西方隔绝,所以近代以前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形成不同地理

9、区域和文化区域,各区域间有共同性,也是差异性。 4、地理环境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生产力对环境有不同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结果。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也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中国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根本原因是地理条件的相对优越,经济环境(主要是农耕经济): 1,农业,牧业,渔猎业 2,农耕,游牧两种经济对垒 3,保护农耕经济:长城 4,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5,农业社会经济影响中国历史文化 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多元结构与文化的包容性;经济的早熟与文化的凝重性。,社会制度环境: 1,宗法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封建邦国制

10、;宗庙祭祀制。 影响:家天下的延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国同构“忠孝相通”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2,社会结构定势 3,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武力为先导;经济基础稳固;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人身控制严密 4,伦理政治型的文化范式(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总结:中国文化生态示意图,见书: 1,文化的延续性 2,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3,独特性:真善美的追求以及责任感,第四节 文化交流,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以及对外国的影响。古代的中外交往.doc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以明朝为例,第五节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上古: 中国文化的发生。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形成的原始观念文化(

11、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以及夏文化。 殷商西周: 神本走向人本。殷商的神本文化,周人的文化维新。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玄学崛兴(宗旨是“贵无”,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道教创制与佛教传播、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隋唐;隆盛时代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艺术成就辉煌(诗歌创作、书法绘画极盛、散文成果丰硕代表人物有韩愈柳宗元)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理学的建构;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宋词宋画雅致表现文人意趣);市民文化的勃兴(出现瓦舍、勾栏);教育的发达;科技突出(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是其最为突出的科技成果),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宋自立国始为外患困扰;元杂剧的产生;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明清:沉暮与开新。 1,君主专制登封造极。文化专制钳制着思想文化界(文字狱盛行)。 2,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具市民反抗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 3,古典文化大总结: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大型字典康熙字典,大型丛书四库全书。 4,西学东渐及中断(宗法专制社会政治结构的强固及伦理型文化传统的深厚沉重)。,第六节 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认识继承创造 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 批判继承,开拓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